電影訊息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国王的演讲/皇上无话儿(港)/王者之声宣战时刻(台)

8 / 709,401人    11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大衛席德勒
演員: 柯林佛斯 海倫娜波漢卡特 傑佛瑞洛許 邁可坎邦 蓋皮爾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孫尉翔

2011-02-06 08:11:43

裡面的音樂


類似這樣的基本無瑕疵的電影我才會開金口稍微講幾句。因為電影的資金是靠一群拿電影當娛樂的人——電影院客人們——提供的。也就是說最終電影只是娛樂消遣或泡妞的道具之一。電影不好看,完全不是電影的錯,而是觀眾的錯。因此所有的影評都是扯淡。雖然我寫的是個人感想不是影評。但總會被一些人拿來當作影評,跟其他影評(即扯淡)相題並論,導致本來真心誠意抒發的文字換來非常噁心的反饋。到頭來又怪不了別人只能怪自己,於是還屬於「自找的」。所以不是非常有必要的話我都不會隨便評論電影。

同是有大量演講片段的電影之前我只看過《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部電影人為做成了黑白的,也幾乎沒有背影音樂。經典。

使用古典音樂作為電影配音的電影就多了去了,例如那個講du Pre的電影就老播Elgar大協,《莫扎特傳》也清一色用莫扎特的作品來當背景音樂。倒是《鋼琴家》除了主角自己彈琴的音樂之外,印象中沒有再用蕭邦的音樂來配背景音。背影音樂和情節相關的音樂是兩回事。例如《莫扎特傳》里莫扎特自己彈奏或創作音樂時電影的聲音放送相應的音樂(例如22鋼協的第三樂章)這屬於情節。但是在莫扎特醉醺醺地在街上踉蹌的時候播的音樂(20鋼協首樂章)或者結婚時(c小調彌撒)就屬於背景。我要談的是背景用古典音樂的。

曾幾何時身邊有很多人煞有介事地向我介紹說《肖申克救贖》非常經典——或者說並不是很多人親口跟我說過,而是你去看什麼諸如中學生作文選啊、高考作文選啊、大學校報副刊裡的散文啊、校文學社社刊啊之類的這種讀物的話,就會感到全世界的人都在向你推薦《肖申克救贖》,而且是非常笨拙地在推薦,推薦完了我反而不想看了的那種。有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懷疑是對我有所傾慕的女性——一聽說我懂彈鋼琴,就馬上跟我介紹《海上鋼琴師》,我堅持不看。但多年以後不幸地在優酷上看了其中最多人截取的那個片段,我無法壓抑心中那聲大喊:呀~~~切!切切切切切切切!

不好意思,我不懂鋼琴!你崇拜海上鋼琴師去吧!

直到現在還有人向我推薦馬克西姆。我心想,還不如克萊德曼呢,人克萊德曼起碼願意彈點兒像《悲愴》第三樂章這種較真的東西。

所有這些,並非他們的錯,而是他們全都屬於pop。當然在電影裡面《國王的演講》也屬於pop級別了,我也不是電影專家,所以我很聰明的,我不談電影,我談的是電影裡的音樂。音樂啊音樂。

不像步步高音樂手機,它是手機。手機啊手機。

《肖申克救贖》講的事情,真不知道有什麼勵志的。就這就說勵志了?那你也太沒志的了吧!

像《鋼琴家》、《和你在一起》這樣的電影,內行人只會去看他彈(拉)琴那段。要說到二戰片,《鋼琴家》遠不如《辛德勒名單》,後者在音樂上也有很大貢獻。至於《和你在一起》的劇情就更別題了。就好像我覺得看《士兵突擊》可以為之廢寢忘食,但陶洪只會把它歸為「太奸戲」。那是因為陶洪是軍事迷。相對於戰爭片所有兵器都是要射出炮彈來的,和平時期的軍旅戲當然就是太姦了。跟我推薦音樂題材,就好像跟陶洪推薦軍旅題材一樣。

其實我剛才提到《肖申克求贖》是想講它的音樂的,但由於一提到這電影就來氣所以發表了一番議論。《肖申克救贖》裡的那主角不是播過一段什麼費加羅的婚禮麼。那就算是非音樂題材出現古典音樂,但這還是屬於劇情的音樂,不是背景。同樣的例子還包括《走出非洲》,裡面的莫扎特某個木管樂器協奏曲慢樂章也是留聲機播出來的。在我印象中,非音樂題材採用古典音樂作背景的,有是有,但具體想不起來哪部了。《國王的演講》就是目前我唯一能舉出的、非音樂題材,但使用了古典音樂來作背景音樂的電影。

在《國王的演講》里,一開始出現的古典音樂卻不屬於背景——它是Bertie帶上的耳機里放出來的音樂,《費加羅婚禮》的序曲。第二次出現古典音樂,是用貝七的慢樂章來襯托全片最偉大的時刻。第三次,則是演講完畢之後影片的尾聲,貝五鋼協「皇帝」的慢樂章。由於我一開始已經說過《國王的演講》這部片沒有瑕疵了,因此我也不用再重複具體在音樂使用上與劇情之間有多麼貼切了。

相映成趣的是,該劇的正義感是來自對希特勒的抗議的,也算是大英帝國的軟性廣告。但卻沒選用英國作曲家的作品,也沒選用別的國家,恰恰選用希特勒很喜歡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作品。富特文格勒就是被希特勒拉住為他指揮貝九走不了所以戰後被猶太人欺負得很慘。不過話說貝多芬也不止希特勒喜歡,也更加不是納粹分子(年代問題),所以也不是說完全不能用他的音樂。就連戰後的那些猶太復國主義演奏家(如Stern)也沒有拒絕演奏所有德國作曲家的作品(否則他們就要餓肚子了,三B都是德國的)。如果限定只能用英國作曲家的作品的話,無論是《行星組曲》還是Elgar的一些作品,選擇都比較窄。說實話用貝七的慢樂章真的是天衣無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