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妮萊柏維茲的浮華視界--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安妮莱柏维兹的浮华视界/"AmericanMasters"AnnieLeibovitz:LifeThroughaLens

7.7 / 426人    n/A

導演: 芭芭拉萊柏維茲
編劇: 芭芭拉萊柏維茲
演員: 巴瑞辛尼可夫 Graydon Carter Hillary Rodham Clinton 喬治克隆尼 小勞勃道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1-02-01 08:01:28

投機主義天才


在妹妹芭芭拉 萊伯維茨安妮的紀錄片裡,我們看到安妮 萊伯維茨一直掙紮在大眾文化的漩渦中,她對待大眾文化的態度既堅定,又遲疑。這或許是一個藝術家的本能,但不得不令我們懷疑,這份本能由於藝術家本人那種不確定的的表現,其到底真不真誠?

我們熟識的安妮 萊伯維茨,不需要一部這樣的紀錄片,其成就也都了熟於心。從早期的《滾石》到後期的《名利場》 《vogue》,以及和蘇珊 桑塔格的合作。安妮 萊伯維茨的每一次轉身都充滿著一種冒險感,一種徹徹底底的叛逆與探險。

《滾石》時期的安妮 萊伯維茨,還深受其在藝術學校所研習的老師羅伯特 法蘭克和卡迪爾 布勒松的影響。這種影響如此之深,以致於自然到我們以為那是安妮 萊伯維茨的個人風格,事實卻不那麼盡然。她利用自己的天賦,敏銳,對攝影的激情,在初涉攝影這一行當時,做了次高級模仿。

熟識攝影史的人或許也有這麼一種想法:那場看似荒唐,驚天動地的跟蹤拍攝行為,其本質意義不在於是不是安妮 萊伯維茨是否拍攝了 mick jagger,而是或許任何一個在當時接受到羅伯特 法蘭克所提倡的個人化,參與式的攝影方式,那麼把這個人和安妮 萊伯維茨互換,依舊可以拍出那些令人喜悅,頭皮發麻的照片來。

僅從純粹的攝影技術而言,安妮 萊伯維茨沒有獨創性,她的獨創性來自於她的勇敢,以及我不得不承認的投機性。她是清醒的,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富有遠見的。可以這麼說,那個當初拖著一箱子作品直接去找楊 韋納的女人,後來敢跟著滾石全世界跑,如果僅僅是出於對於攝影的極度瘋狂,我認為是不完整的。

安妮 萊伯維茨她有她的野心。而她獨闢蹊徑的眼光,富有魅力的個性,為她贏得了諸多機會。她沒有借藝術之名令自己失色,藏在翁裡的天才也不是她願意做的角色。

安妮 萊伯維茨一直深知當時大眾文化的空白,因而也很明確自己所繼承的,在大眾文化那裡或許是新銳的,正因為這種清晰的認識,她才有了第一個幾乎是完美的機會。在紀錄片裡,這一點也很明確被展示。關於讓安妮 萊伯維茨聲名鵲起的那次封面,的確是安妮 萊伯維茨自己央求揚 韋納帶她去看列儂的。而且從去之前,這個個性的女孩子就知道自己會拍出令那些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所有人喜歡拿名人無法抗拒來為安妮 萊伯維茨樹立聲名。事實也的確如此,但不能以此認為安妮 萊伯維茨是個偉大的女性攝影家。在私密風格上,她遠遠沒有南 戈爾丁的主題純粹。而在人像攝影上,她也不會有瓊 斯彭斯的深度。她之所以可以被人記住,因為她知道要怎麼樣才可以被記住。

而她的攝影風格,我們的確可以歸納為一種折衷主義的典範。她四處借力,但並不單純模仿,而是巧妙地加以利用。我們可以舉個熟悉的例子,安妮萊伯維茨或許就是攝影界的王菲,反過來說當然也可以。

為什麼早期還在拍攝搖滾歌手們粗糙而糜爛的生活,拍攝一個世紀巨星自然而生活的面孔,以及他用力又坦誠的愛的攝影師。轉行進入時尚業,也能夠拍攝《名利場》的大片,和喬治克魯尼,斯科特以及茱莉亞羅伯茨這些明星們光鮮亮麗地打交道。

這中間的轉折,對於任何一個從事攝影的攝影師,恐怕都是難以應對的。但得益於名聲,以及命運的投機性,安妮 萊伯維茨做到了。拍攝的方式也許不同,但有一點相同。拍攝對象的選擇上,安妮 萊伯維茨在積累聲名之初,似乎總瞄準世紀偶像們。並且還成功脫離了嚴苛的藝術評論的目光,儘管她的轉型總是那麼突兀。但大眾文化始終覺得她是在不斷革新,依舊願意稱她為」全世界最會拍照的女人。」

那張拍攝於約翰列儂臨死前四小時的傳世之作,安妮 萊伯維茨完全盪失她最初拍mick jaggor的自然寫實的風格。而是轉入一種造型藝術,試圖以造型藝術來傳達某種理念。這完全,完全是一種折衷主義的做法。安妮 萊伯維茨似乎總是沒有一個原則,一個攝影理念上的原則。或許安妮 萊伯維茨會認為這就是她的原則,攝影是個人化的事情。但她的個人化就是多變,富有野心,什麼都願意嘗試,卻不一定要固守常規。

誰都不能對此作出到底太分明的評價。她是有所想法的,但她的確沒有獨創性。固執,自信,勇敢,清醒,理智。在芭芭拉 萊伯維茨的紀錄片下的鏡頭中,儘管導演想要極力營造那種,安妮 萊伯維茨作為藝術家的掙扎,但我們也許不僅僅可以從中看到這麼多。

PS:之所以不提她和蘇珊 桑塔格的合作,以及拍攝薩拉窩戰爭的情形,是因為我覺得那太做作了。紀錄片也很靠譜地坦白了,前往薩拉窩的那次經歷根本和安妮 萊伯維茨沒什麼關係,是桑塔格建議她去的。她去了,拍攝完了,又一次轟動。然後,她去接著拍黛米 摩爾的大肚照。毫無疑問,又一次她成為人們口中那個出其不意的攝影師。個性又富有獨創意義。

但我還是被她和蘇珊 桑塔格所感動,或者說我是看到老年的桑塔格在安妮 萊伯維茨的鏡頭中的一舉一動,一個眼神而感動。一個真正的,呃。。。。。。我願意稱桑塔格為「藝術家」 ,而不是萊伯維茨。不過當我看到她面對紀錄片鏡頭,坦誠自己是為大眾文化服務,見面桑塔格令他惶恐的時候,我還是蠻喜歡這個坦誠,有點投機主義的女人的。

她是另一種天才,憑藉感覺,以及天賦,還有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