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漆
2011-01-13 10:02:51
《怪獸》:「風景」這邊獨好
09年的一部超低成本科幻片《月球》幾乎是一鳴驚人,一舉拿下了最佳英國獨立電影獎和最佳處女作導演獎,成為當時最大的贏家。大抵在繼《獨立日》之後,科幻題材的電影市場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關注,動輒就不惜拿出上億的投資。野心勃勃地營造科幻風的氛圍,搭建風格迥異,讓觀眾大開眼界的全新的背景環境。大多數熱衷於科幻片的影迷,自然希望能夠收穫更多心靈上的震撼,當然也絕不會排斥視覺上的衝擊。這就使得拍攝小成本科幻影片,無異於自殺的行為。史蒂文•史匹柏的《世界大戰》,由於刻意刪減了CG效果鏡頭的運用,以此用來凸顯親情,直接導致其深陷「爛片」的囹圄;空有噱頭的《天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捉襟見肋的投資讓幾乎所有的猛料都下到了預告片中。很顯然,小成本科幻片要想名利雙收,走傳統的老路九死一生,必須得另闢蹊徑。
投資僅1萬5000美元的《怪獸》,憑什麼能獲得如此高的讚譽,其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甚至藉此贏得了《新版哥斯拉》的執導與編劇權。這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星來說,堪稱鯉魚跳龍門之勢。如果說《月球》是以劇本制勝,那麼《怪獸》的功臣將是劇本加攝影。不同於《月球》的懸疑繁雜,附帶諸多的內涵,《怪獸》在表面上乍看起來,要簡易得多。它的英文名《Monsters》,個人覺得相當之精髓,言簡意賅地從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潛藏的疑問:「到底誰是怪獸?」。但這似乎卻成了很多影迷詬病本片的一個最大誘因,似乎大家想看到的是怪獸與人類文明之間的大戰,而不是電影所展現出的慵懶與清淡。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強加於影片本身,頗顯粗鄙與淺陋。1.5萬美元,居然想看「人獸大戰」,還是乖乖地坐等《洛杉磯之戰》為妙。
《怪獸》採用了倒敘的敘事手法,倘若不仔細看,或者說到了影片結尾不重看開場,或許會丟失一些至關重要的資訊。開篇的字幕很模糊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起因,以及目前背景環境下人們的生存狀態。由於美國自身的重大失誤,導致墨西哥境內的大片區域出現了外星生物,嚴重威脅到了當地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我們看到的畫面是,罪魁禍首採取了極不人道的隔離制度,呼嘯而至的戰機,盤旋在墨西哥的領空。戰火的硝煙瀰漫在一個無辜的國度,隨處可見殘垣斷壁,生靈塗炭。寥寥數筆就將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自視至高無上的地位,揭露得一覽無餘。
男主角安德魯護送女主角莎曼珊由墨西哥去往美國,單線的敘事,構架了公路片的傳統模式。沿途的所見所聞,就將是影片所能包含表達的所有元素。《怪獸》的鏡頭運用極為嫻熟,鏡頭的捕捉看似隨性,實則靈動而意味深遠。「INFECTED ZONE」是片中出現最頻繁的標牌字樣,悄無聲息把影片的基調以及環境勾勒凸顯出來。幾處宣傳警示的壁畫,以此取代了大場面戰爭的刻畫,如此諸多的細枝末節,看得出導演對於場面的掌控能力,氣氛的烘托手法,駕馭地異常嫻熟,完全沒有一點單薄無力的跡象。有時候,或許還會比像模像樣的正面直露描摹更震撼人心。
還是讓我們回到「到底誰才是Monsters(怪獸)」這個問題上。外星生物,它們來到了地球,完全不是它們本身的意志所為。既來之則安之,勢必將要適應並想方設法地生存下去。不論是水中的偶遇,還是結尾處的「面面相覷」,都似乎讓人豁然開朗。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怪獸」本身,並不存在多少攻擊的危險性。只有遇到可能的威脅,它們才會顯露出殘暴的優越性。這正如《馴龍記》的定位,不是它們太邪惡,只是我們不了解罷了。而人類一貫的作風,就是先下手為強,沒頭沒腦地一擁而上。這就使得人類與怪獸之間的生存領地爭奪,日趨白熱化,而絲毫看不到盡頭的跡象。任何一方,都不願意退縮,悲劇的釀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怪獸》的整體格調有些詭譎,兩位主角始終表露出的都是一種懶洋洋,不諳世事的慵懶神態。登上古蹟頂端,俯瞰「隔離牆」,它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地理上的阻隔,而蛻變為人性道義的阻隔與地域文明的阻隔。結尾處出現的「怪獸」,猶如鵲橋相會般溫馨和煦,這時候,也激發了男女主角之間愛情的火花。這也預示著,「怪獸」與人類,本質上是共性的,一個安全和諧的穩定生存環境,才是它們所要追尋的。頗具諷刺的是,安德魯與莎曼珊一直都有驚無險地生存了下來,那句「我不想回家了……」,道出了她尋求自由,厭惡世俗醜惡,回歸自然本源的心聲,而並不單單是愛情的力量。當美國大兵全副武裝帶來「安全螢幕障」的時候,生命卻因此而隕落。這到底又是誰的錯,誰才是真正的怪獸,是它們,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