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

人与神/人神之间(台)/神与人

7.2 / 13,647人    122分鐘

導演: 札維耶˙波瓦
編劇: 札維耶˙波瓦
演員: 蘭伯特威爾森 麥可.隆斯戴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優遊卒歲

2011-01-13 07:39:49

《人與神》:「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這是孔子所說的話,而「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孟子所說的話。雖然都是儒家先聖的話語,然而含義與語氣卻大不一樣。孔子很理性,富有人生的智慧,也有現實的精神,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只相信人的力量。孟子則顯得有激情,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氣概,有種捨我其誰不懼生死的精神,所以他捨生而取義,悲天憫人不失赤子之心。之所以想到這兩句話,是因為剛看了《人與神》,起了這樣的聯想。其實這兩人與這部法國影片所表現的宗教情懷都毫無關聯,沒有劇中人物那種宗教獻身的精神,雖然有著「天降大任於斯人」的勇氣,卻都有著「挾泰山以超北海」之不可能的清醒認識。
曾獲去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人與神》,所描寫的是一起真實的事件,這起事件發生於1996年的阿爾及利亞,當時那裡正處於長達十多年的內戰之中。位於阿爾及利亞的底比林修道院裡的七名法國修道士,在一個深夜被一群伊斯蘭極端分子帶走,兩個月後發現了他們的屍體。他們究竟死於何人之手,至今還是一個謎。普遍認為他們是被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武裝所殺,也有人認為是被阿政府軍誤殺。不過影片並不關注這一點,在影片的結尾,只是表明他們消失在風雪之中,讓這個謎底仍然留在觀眾心中。這是一個敏感的題材,特別是在當下,它涉及的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關係,重翻歷史的舊帳並無意義。導演很聰明,既利用了題材的敏感性,同時又繞開了可能帶來的爭議,它將關注的重心,放到了修道士在大難來時的內心抉擇。那些年老僧侶的選擇,讓影片幪上了一層神性與人性的光輝。
影片的故事性並不強,情節已經被淡化,只剩下最簡單的事實在推進著故事的進展。影片的節奏也很緩慢,電影中更多的是這些修道士們的活動,他們的宗教儀式,他們關於堅守還是撤離的討論。導演將鏡頭更多地是對準劇中人物的內心,富於質感的畫面,莊嚴而虔誠的禱告,從對即將到來的大難的懼怕到最後內心的平靜,突出了這些僧侶們逐漸堅定的信仰,從軟弱人性到堅強神性的轉變歷程。儘管情節消隱於神性的表達背後,但整部電影卻並不沉悶,懸念一直保持到終場,緊張的氣氛壓迫著觀眾的神經,並觸動著人們的內心。平靜的敘事之中,卻充滿了張力。
面對緊張的局勢,面對日漸臨近的威脅,撤不撤離修道院,成為影片中八位修道士艱難的選擇。除了修道院院長,其他七人都已垂垂老矣,他們來自於法國,到異國修道院修行,只為求得心靈的平靜,以求離上帝更近。他們所在的底比林修道院旁邊,就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村莊。這些修道士們與那些穆斯林村民已結下深厚的友誼,他們為村民看病,並給予村民們指導,而村民也把他們當成自己堅強的支撐,村民們也不希望他們離去。戰火臨門,極端組織越來越強的敵意,阿國政府施加於他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強,作為一種現實的選擇,「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與不可抗拒的危險硬頂,無異於以卵擊石。人性的軟弱,也讓他們徘徊。「我到這裡來是修道的,而不是來獻身的」,這是真實的人性,也是作為普通人的理智選擇。這些修道士第一次的投票表決,表明了他們人性中的猶豫。
然而,他們畢竟是僧侶,是修行多年的修士,人性的軟弱只是暫時的。一次次的宗教儀式堅定了他們的信仰,而他們所目睹的樁樁事情,也喚起了他們的宗教責任。「雖千萬人吾往矣」,肉身的犧牲有何懼,他們的堅守就意味著上帝的堅持,底比林修道院就是他們堅強的精神堡壘。這些僧侶很明白自己選擇的意義,但此次的投票,八個人都說出了留下的意願。留下,即意味著殉教,對於常人來說,雖說悲壯,卻也無謂。但這樣的殉教對於宗教來說,卻是需要的,也是必須的,他們的殉教會堅定信徒的信仰,他們對於信仰的不放棄,意味著上帝神性的顯現。他們在做出選擇之後,內心反而顯得更加的平靜,平靜地堅守,平靜地等待著劫難的來到。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亦是一種神性的閃耀。獻身於上帝,對於虔誠的僧侶來說,那是何等的光榮。死亡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解脫,一種躍升。
影片雖是根據歷史事件改編,不過史實只是背景,更多的卻是對人的靈魂的追問,是對信仰力量的展示,因此《人與神》與其說是傳記片,不如說更近於宗教片。我們開頭所舉的中國儒家聖賢所說的那兩句話,從「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這是人性的理性考量;而「雖千萬人我往矣」,就有了一種精神的力量。不過,中國畢竟是一個缺乏宗教情懷的國度,從孔子的理性到孟子的勇氣,都還未上升到宗教的層面。而劇中的僧侶,則有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這就不是以人的智慧去衡量,而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了。因為他們堅信著上帝的存在,他們是為上帝的榮光而赴劫難,因此他們的死也就有著神性的光彩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