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蠻牛--Raging Bull

愤怒的公牛/蛮牛/狂牛

8.1 / 386,509人    129分鐘 | 121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Jake Lamotta Joseph Carter
演員: 勞勃狄尼洛 凱西莫拉提 喬派西 法蘭克文森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alon

2011-01-09 21:02:22

解讀人生


     前天看完這片子,心好像被刺了一下。拉莫塔,活脫脫的一個人。這是我看過最寫實的片子之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暴戾,嫉妒,完美主義,自卑,多疑,充滿攻擊性的拉莫塔。我們每個人或許在某個時段能體會這個公牛的憤怒。看了很多影評,不管對主人公的褒貶,還是怨天尤人的指責這個社會,個人都覺得欠妥。突然想起剛讀過不久的武志紅的一篇文章,覺得用來解讀這部片子,再合適不過了。找了好一陣子,翻出來,摘錄一部份,放在這裡。——
      我們的心智普遍處於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狀態中。這種狀態,在精神分析學派中被稱為是偏執分裂狀態,是3個月嬰兒的正常發展水平,這般大的嬰兒無法處理矛盾的資訊,於是採用了分裂的心理機制,這一刻要嘛只接受A的資訊,要嘛只接受-A的資訊,而不能同時接受A與-A並存。譬如,這一刻的媽媽要嘛是全然完美的,要嘛就是徹底邪惡的,而真實情況是一個媽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這種矛盾資訊是同時並存的。
  如果養育環境足夠好的話,一個嬰兒會比較順利地度過偏執分裂期,而進入抑鬱期。在抑鬱期,心智更為成熟的嬰兒逐漸明白,好與壞、滿足和不滿原來是並存的,他為此感到一些抑鬱,因不能再執著於「完美」了,但同時也擁有了更為成熟的心智,學會了寬容和信任。譬如,他終於學會接受一個事實:媽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好媽媽」和「壞媽媽」原來可以是一個人。
  或許是,足夠好的媽媽太少了,結果導致無數人仍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偏執分裂期,那些被這個簡單練習所觸動的學員,他們一致的說法是,「我一直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通過這個練習才感覺到,我是可以既黑又白的。」有的學員則引用太極圖說,不僅可以是既黑又白,而且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這個道理如果用到識人中,可以形成這樣一個意識:在一個人身上看到黑的存在,就可以確定他的身上有白的存在,而且黑與白的程度是相當的,所以,假若一個人意識上對某一事物越是執著,就意味著,他內心中相反的力量就越強。
  我是通過大量的事例深深地明白了這一個道理,以前,我在文章中總結過這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超級外向,那可以斷言,他其實超級內向,他看似朋友無數,但其實沒有一個能交心的朋友;
  如果一個人超級快樂,那可以斷言,他其實超級悲傷,他在白天、在別人面前非常快樂,而晚上會一人獨自啜泣;
  如果一個人超級性感,那可以推測,他很可能是性冷淡;
  如果一個人超級友好,那可以推測,他的內心中藏著很大的陰影……
  可以說,每個人的人心恰如一張太極圖,有黑有白,而且黑白份量相當。只是,我們意識上常常會判定某一方面的內容為「好」,而判定另一方面的內容為「壞」,然後意識上執著於「好」,但「壞」並未消失,它只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已。
——文章出處:《心理月刊》部落格 作者:武志紅

另外,很多人談到精神的救贖,認為拉莫塔在監獄的撞牆,是一種悔過。自己是沒看出來,我覺得這是拉莫塔在社會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控訴,是一種無奈的沮喪。他本身就缺乏那種和社會互動中的進行反思,進行自我調整的心性。如果他有那種心性,或者說如果他已獲得精神的救贖,他後來的生活不應該是如此落魄。片末加的聖經的引語,可能是對大家的一個誤導,一個讓你反推的誤導。
「你很聰明,你給我全部的答案卻不告訴我正確的答案。」
正確的答案存在嗎?
你真的睜開眼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