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色獄心機--Stone

危狱惊情/色狱心机(台)/叛狱攻略

5.4 / 37,903人    105分鐘

導演: 約翰·卡蘭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勞勃狄尼洛 艾德華諾頓 法蘭西絲康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onydb0

2011-01-07 06:30:44

去試著理解這部電影可能會值得你的努力


雖然我在看Stone前有著很大的期待,但看完後我無法衷心的說Stone是一部多麼「好看」的片子。

雖然如此,但同時,看完後,我也理解了為什麼它在各種網站上的用戶評分和critics評價那麼低。

這不是一部讓觀眾看起來「容易」的影片。影片沒有在理念上粉飾自己討好他人。很大程度上說,這不是一個為了觀眾而拍的影片。更多是導演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觸。

影片被美國人(觀眾和critics)低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Stone觸及了一個當今美國社會中特別敏感和易燃易爆的問題,宗教。

經常去教堂,住著大房子,常著帶槍,中產階級,有著傳統,白色的德尼羅(一個典型的republican voter),最終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信仰都沒有(而自己去尋求信仰上counseling的牧師卻只會帶著滿臉的職業性笑容,像被洗腦或自我洗腦般地職業性地重複著可能對別人和自己說過成千上萬遍的一個mug上印著的字),循規蹈矩、自認為「right」的生活帶給自己虛榮上和社會認同上的滿足要遠遠小於壓抑自己的痛苦和瀰漫自己生活、剪不斷理還亂的unhappiness。他「姦淫罪」的原因與其說是Jovovich的誘惑不如說是他自己長久苦尋,但卻找不到,也不知道確切是什麼的解脫突然間似乎就在眼前。

他的妻子很早就想逃離他和他的生活方式,但被他(和他這種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利用她的母愛和她自己對於這種生活方式和文化的soft spot使她屈從(影片開始的飛蟲要衝出窗戶,但最後卻被壓掉了腦袋),無法離開。之後,她只好用宗教、酒精、香菸,和self-delusion來麻痹自己一輩子。

最後當德尼羅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後(象徵他的生活的徹底毀滅,和導演對對於他這種生活方式的評價),她才得到了解脫(至少她和她女兒在影片結束時這麼暗示。但她自己的解脫是主動還是被動,是不是她自己放的火,導演並沒有明顯交代。所以她的「解放」也不顯得那麼光榮和確定)。

Norton和德尼羅的社會地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Norton是個典型的社會底層的white trash,是德尼羅和他的生活方式所否定和瞧不起的那種人,但德尼羅不得不去「假裝」「同情」「幫助」他,「審判」他,好讓他「重獲新生」。

Norton發現了德尼羅與宗教的牽連。於是想從這裡著手影響德尼羅在對自己報告中的評價,但自己最終卻被自己想去騙他人的伎倆和一個在監獄圖書館裡發現的小冊子所「改變」。「神秘」地獲得了「重生」。可德尼羅自己的生活則被毀掉(但不廢不立,誰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他自己的「重生」之始呢?)。

被判斷的犯人最終審判了他的「法官」。在監獄裡的犯人獲「重生」而出獄,審判他的雖然表面「自由」實際卻一直也在監獄裡而不自知的人的生活卻最終goes up in the smoke。但導演並沒有「forsake」德尼羅,像前面說的,德尼羅自認為的「毀滅」也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中幾乎不斷的talk radio反應了美國目前的文化政治現狀。歐巴馬當選前說的紅美國、藍美國,不但沒有像他公開「想像」和在某種程度上許諾(至少是表現自己有能力完成,也沒有阻止這樣的宣傳)的那樣「united」,反而愈演愈烈。Tea Party的鬧劇和midterm election的結果都說明在recession中的美國遠遠不如九十年代經濟繁榮時那麼"united"。各種demogogue都藉著各種文化問題、宗教問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橫空出世。美國現在只是變得更「divided」,而不是更"united"。

在這種情況下,這部電影如此"divisive"的題材,如此blunt和harsh的表現,imdb上眾多人等的一分或五分,美國眾多critics的「明哲保身」,也就可以理解了。

conservatives估計會感覺這部電影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但電影也沒提到liberals,更沒說他們多麼「高等」和「偉大」。加上對Jovovich無腦slut的刻畫,估計feminists和自認為是feminists的也不會太高興。這種多面不討好的電影,有著低分和低評,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導演,John Curran,可能根本不在乎這些。看了一下他拍的片子,他走的道路從來就不是為了獲得名利。他總是拍自己的感受,不譁眾取寵,也沒有什麼意識形態,不「成功」是正常的,「成功」是不正常的。

看過他拍過的一個片子,The Painted Veil。也是Edward Norton主演的。沒有太多的戲劇性,只是實在的故事。唯一的印象就是影片的風景,應該是「外國人想像中的中國」。

最後想說一下對演員們的表演的感覺。這部片子估計宣傳的時候主打的就是Norton/De Niro組合。什麼演技派之類的。但演員們的表演實在是沒有什麼太精彩之處,也沒有什麼「火花」之類東西。不能說他們的表演不認真。以Norton和德尼羅這種演員,估計不喜歡劇本完全沒有必要出演。但除了德尼羅的兢兢業業,Norton學到的口音、說話方式、和不停的foul language,實在不能說他們表演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更談不上inspiring。

Norton似乎從來沒有成為超級明星。但他是很值得尊敬的演員,也拍過不少重要的影片。德尼羅則讓人傷感。曾幾何時的god father, deer hunter, raging bull,如今變成了parole officer。英雄遲暮。


================================================

update:

最近看了一下大家的評論。感覺仍然有話想說。

可以說很久沒有看過有著這樣很多暗示的影片了。回憶起來,這可能是有著最多的religious undertones的影片之一。我唯一能想到的比它讓人能感到更多的宗教暗示的就是The Matrix了。

The Matrix沒有提到宗教,但可以說把New Testament的Revelation進行了好萊塢式的科幻加動作加Thriller的演繹。Wachowski兄弟雖然對視覺效果有著fetish,顯然研究基督教也應該是他們的愛好之一。影片中的宗教暗示無處不在,但又能連貫一氣。當他們完成了一個哲學和科幻的masterpiece的同時,也完成了一個自己對基督教的解釋。

當有觀眾問他們,你們對基督教的暗示是有意嗎(intended)?他們回答說,所有的一切都是intended。能說出這種話的導演,他們的影片應該還是很值研究。

Stone的基督教元素則很明顯。但仍然有一些沒有明說的東西。如果觀眾對基督教沒有什麼了解,不易明白。甚至很多基督徒,只是有所謂的「信仰」,但是沒有對基督教的了解,也不明白,甚至可能會感到影片對仔細所相信的基督教有「褻瀆」。

影片中根本沒有提及Norton的「重生」和基督教的關係。如果我記得不錯,實際上連一個Norton和Bible在一起的鏡頭都沒有。Norton的spiritual awakening是從一個叫Zukangor的小冊子上得到的。

Zukangor講的是什麼?影片中一直提到了一個詞tuning fork(中文應該是音叉的意思)。意思是說讓God的聲音和你產生共鳴,讓其聲音「pass through you」。這樣你才能獲得你真正要追求的東西。這是什麼意思?實際上就是說,你要和God一體(獲得它的聲音),才能可以獲得。而這種一體是怎樣獲得的?是完全的放棄自身,變成一個受體。

如果這個情節如此理解的話。就可以演繹出很多的解釋了。

比較明顯的就是:與其天天和Bible為伍,死讀經文,呆聽佈道,而不去真正的體會,是無法獲得God的聲音(word)的。這實際上就是和德尼羅那種基督徒的對比,和對他們的諷刺。

然後就比較複雜了。涉及到了一個基督教概念:gnosticism。這個概念比較複雜:歷史上,哲學上,都很複雜。但是可以按照影片的解釋加以概括。gnosticism在教會歷史上被判為異端(heresy)。因為gnosticism不推崇organized religion(有組織宗教),而是認為與上帝的交流不是能通過理解(何況那時候也沒有藉以理解的東西 --- 經文,這個一會再說)而達到的,而是通過純粹的sprititual上的靈感,來建立聯繫的。這種靈感通常是通過一些神秘儀式獲得的(就像Norton那樣通過聽力,也不能說沒有效果)。甚至,更加和目前的基督教不同的就是,gnosticism在哲學上認為,人和God的關係不是上下的,而是一體的(就像影片中說的"tuning fork", "pass through")。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而獲得God的神秘的無法言表的it(it是什麼?因為無法言表所以說不出來。但作為中國人,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理解為「道」)。

看了gnosticism的這樣的理論,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被打成「異端」了(當然這其中也有歷史原因)。因為gnosticism可以放棄組織(並提高了人的地位),這不利於基督教的發展壯大。說白了,對gnosticism的迫害,是個政治問題。歷史上的證據也是這樣的。在基督教的orthodoxy建立以前,實際上gnosticism才是大多數基督徒的信仰方式。以後的教會歷史實際上被篡改了一些,讓大家認為似乎orthodoxy一直就是orthodoxy,而且是大多數人的信仰,gnosticism不過是異端邪說。實際上恰巧相反。orthodoxy之所以成為了orthodoxy,是因為(當然除了orthodox movement領導人的個人特性和能力以外)這以後成為orthodox的信仰的主要的所在地是Rome(而與其對比,基督教發源和主要傳播的地區是希臘、asia minor和地中海東岸)。Rome是羅馬帝國的貴族和wealth的所在地,這裡的Christian有著更多的資源,他們有能力支持orthodox movement獲得勝利。實際上,orthodox movement把羅馬人對所有Christians(包括他們自己)的迫害,隨後加於了他它認為是heresy的基督教的不同版本的身上。

New Testament實際上就是這個orthodox movement的產物。也就是說,實際上,基督教的「聖經」不但是政治產物,而且是persecution和propaganda的產物。這可能也就是影片中為什麼Norton根本沒有讀聖經,但卻能「得道」,而那些天天捧著聖經的人卻始終活在痛苦中的解釋之一吧。

Norton的「spiritual epiphany」的獲得實際上可以說是對於gnosticism的個暗示。不需要「經」,不需要「知識」,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教會」,不需要「牧師」,哪怕最底層、最卑微、最被社會踐踏、拋棄、然後再關起來的人也可以「得道」,並在spiritual的層面上超越那些循規蹈矩,按照「社會規矩」「辦事」,有地位,有知識,「受尊敬」的人。

我認為在這點上,gnosticism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理論。實際上是對於Judaism(基督教的發生土壤之一)的一種直面的反抗和革命。所以,如果讓我判斷,到底是那種基督教,是orthodoxy,還是gnosticism,是Jesus所真正preach的,我認為,更有可能讓Judaism的長老們感到「褻瀆」,被冒犯,憤怒,害怕的,更有可能使他們促成把Jesus放到十字架上被crucified,是gnosticism。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據我所知從二十世紀出就有,最早的學者之一叫華特 包爾,是德國人。目前這方面比較有名的是Elaine Pagels,一個Princeton的Professor。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層面。還有一個更複雜的層面(至少我所看到的)。

讀了上面的東西,恐怕大家已經會想了。為什麼gnosticism和buddism這麼相似呢?

看看Norton的小冊子的名字,Zukangor。這是個什麼名字?看似Indian,但實際上似乎可能出自任何地方。不管有沒有印度的宗教暗示(雖然很可能),這實際上是對非基督教的一個nod。可能大家知道,有一種所謂的Indo-European proto language理論。既然有了proto語言,那麼proto宗教為什麼就不可能呢?

但這個理論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因為猶太人,他們的語言屬於Semitic語系(讓人不能不想起,Jews和Arabs用曹植的七步詩來描述真是再符合不過了),和Indo-European還有點區別(但是相同點更多)。我的解釋是,Christianity出現時,地中海東岸已經被Alexaner the Greate hellenized三百多年了,實際上基督教的理論深深植根於希臘哲學(New Testament幾乎都是用希臘語寫的)。這也可能是其和Judaism不同,甚至革命性的一點。它受到希臘的宗教理論影響如何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不會小了。

Zukangor說的是God。羅馬人的理論是,所有的民族崇拜的神其實都是一個,只不過名字不同。Norton的「道」,得於基督教的神,還是「泛神」,影片似乎傾向於後一點。

估計這就是給「虔誠」的基督徒的最後的一個提醒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