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鳥人--Birdy

鸟人/鸟孩/追鸟

7.3 / 19,190人    120分鐘

導演: 艾倫帕克
編劇: Jack Behr Sy Kroopf
演員: 馬修莫汀 尼可拉斯凱吉 John Harkins Sandy Bar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對著鏡子傻笑

2011-01-05 03:59:49

常態的妥協歸附變態的執著


這個世界有兩種反叛的人。一種是憤世嫉俗型,因為與自己的設想不符,所以帶著希望叛逆,比如艾爾。他所做的,都還是成人世界可以接受的「壞事」,在把棒球打進別人的院子、偷鴿子、跟女孩子約會、做愛。他們的行為,有時只為表明一種姿態,最終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比旁觀的你還不清楚。所以有時,他們的行為,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真誠。而且最後,經歷了人們能忍受的叛逆之後,他們必然將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

 

還有一種是忠於自己內心的人。其實這種人本身是最坦率的。他坦露自己的內心,但是無人理解,也無人傾聽,所以他才封閉。自此不願與世俗世界對話,永不妥協。比如Birdy.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嗜好,完全無可厚非,影片通常會放大生活中的情緒,或者誇張生活中的事件。主人公總要執著一樣東西,總要執著到某種程度,才能表達出導演需要的效果。通俗地說,不變態到某種程度,不足吸引人們的視線。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影片很多小說都出現這種詭異的行為和愛好。看穿了,就是對現實行為和情緒的放大。
所以這樣看的話,Birdy只是執著自己的愛好罷了。至於他為什麼喜歡鳥,那你為什麼喜歡籃球,他為什麼喜歡抽菸?是的,因為喜歡所以喜歡,是的。個體的特性,是不需要回答的。只是他似乎對鳥的世界侵淫過深。當現實世界不理解你所鍾愛的事物時,你只有兩個選擇,妥協或者更加沉迷。因為人們是無法容忍陌生化的,陌生化會被看成對常態世界的挑戰,所以希望你妥協。而益發地沉迷能夠最終到達可以對抗現實世界的程度,這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維護。所以Birdy選擇了後者。
 
他算自閉症患者和幻想症患者嗎?從世俗的標準來說,確實算。但凡正常一點的人,也不會脫光衣服跟鳥睡在一起。但是從遵從人的內心來說,他又傷害了誰?難道現實世界還沒有寬容到讓一個忠於自己內心的人自生自滅嗎?
 
現實世界最殘忍的事情,就是戰爭。如果沒有戰爭,可能Birdy的故事最終會變成一個有著怪癖愛好的人,他會有讓人無法了解的一生。相信沒有人會忘記,舞會後他跟女孩在車上,女孩脫掉上衣,他用手探了探女孩的乳房,動作好似觸摸水管,表達的意思似乎是,哦,是熱的,哦,還行。完全沒有半點將對面的女孩子當成尤物的意思。他封閉自己,關注內心到了這樣的一種程度,所有的愛好和注意力都轉移到了一個方向,自然對其他的世界有所忽略,這種專一的熱情,如果到了貝多芬,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身上,就是偉大的科學熱情,但是到了Birdy身上,卻變成了世人無法理解的怪異。
 
這種怪異,遇到戰爭,更發生了化學作用。艾倫和金絲雀的消失,帶走了他跟現實世界交流的唯一動力,也帶走了他內心世界的唯一寄託。他在戰爭中失控的嘶叫,是一種他等待良久的必然宣洩。他終於明白自己的了無生趣。
 
所幸還有另外一個反叛的人,艾爾。中間一系列的回憶和對話,都是他的試探。他不知道艾爾是否能真正站到對他寬容的那方。他的這種懷疑,未嘗不是經受戰爭後的人們的懷疑。戰爭毀滅的,最終還是要在生活中努力重建。而越戰比之其他冠冕堂皇的戰爭,對人的傷害,比之肉體,還多了信仰的摧殘,正常如艾爾暫且如此,更可況Birdy。但最終Birby贏了,他將艾爾拉回了自己身邊。而導演對Birdy的執著,也是欣賞的,沒有讓他粉身碎骨,而是回眸一笑。笑容的燦爛,讓我想到《肖申克的救贖》結尾那片藍藍的海水。始終還是給我們以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