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琴謎變奏曲--The Page Turner

翻乐谱的女孩/翻曲谱的女子/琴谜变奏曲

7 / 7,383人    USA:85分鐘 | France:85分鐘 | Argentina:85分鐘

導演: 丹尼斯德古
演員: 凱特琳芙蘿 黛博拉馮索 帕斯卡葛雷果利 賈克鮑那非 丹尼斯德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um沒頭腦

2011-01-03 01:13:00

復仇之外,愛情隕落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提起這部電影,就不得不提導演丹尼斯德古。他是一名導演,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音樂家。
       是受到日本電影大師市川昆1963年講述歌舞妓演員復仇的影響,這種日式的極端美學創造了帶有危險特質的女主角。
       看過一個採訪片段,丹尼斯說道:「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場賭局,這種潛在的危險性反而更讓人著迷,因為你幾乎不會察覺到。演員們必須把曖昧的情愫表達得恰到好處。一開始我想要運用正反兩面的拍攝角度,強調他們之間的緊張對立,不過後來我發現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出現在同一個鏡頭中,像是被關進籠子裡的兩隻動物,看他們彼此抗衡。」
       除了復仇這條主線,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階級的對抗。梅拉尼生於一個屠夫家庭,父母每天的勞作和笑臉迎客決定了這個小女孩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對於鋼琴,除了熱愛,也含著她改變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即使到了晚上,女孩的手指也不停彈動,嘴角掛著僅有的微笑,彷彿在彈奏中看到了一條通往未來的光明大道。
       而這一切都在鋼琴家安妮一個小細節上的疏忽跌落萬丈深淵。如此付出和期待的夢想破滅,本該屬於孩子的傷心和嚎啕沒有出現,女孩雖然掛著淚水卻依舊毫無表情,她走出演奏室,緩慢又平靜的闔上了一架鋼琴蓋,差點造成了另一個女孩手指殘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梅拉尼從小就極端的近乎殘忍。我們沒理由去責怪一個孩子的性格何以可懼的如斯地步,如果你沒經歷過一個敏感的童年時期,你不會懂得那種自尊心很強又暗藏自卑所結下的心結。
      我很喜歡這個譯名,透著一種危險曖昧的氣息,這氣息異常貼合影片主題。看似梅拉尼的復仇步步為營,以勝利者的姿態掌控一切,冷血的直叫人心寒。
      實則不然。
      我分明看到了復仇之外,愛情的一聲嘆息。
      同樣的脆弱,讓她們與愛情失之交臂。
      梅拉尼這個角色在影片中的台詞並不多,大多數時候表情也平靜如一潭池水。在夢想破滅之後,她藏起了所有情緒,將這種脆弱轉化成仇恨。我們能窺見她真實鮮活的情感表達也寥寥無幾,第一次出現在影片伊始,女孩在夜裡飛快的彈動手指,嘴角掛著神往的微笑。第二次,轉送名貴面霜,安妮的手無意撫過她的臉,梅拉尼閉起眼睛,臉上滿是沉醉的留戀。第三次則是挑選演出服時偶遇童年玩伴,發自內心的雀躍,卻在轉身看到安妮時即刻收斂,又掛上那副控制的冰涼麵容。
       相較之下,安妮的情緒表達也是隱忍,克制的。當朋友告訴她:「注意到那女孩看你的眼神了嗎?目不轉睛。」 她顯得很無措。梅拉尼吻過她的嘴角,她依然顯得很無措。捉迷藏時被孩子的突然出現驚嚇鬆開的手,演奏失敗後梅拉尼一句「對不起」,她不問原因的原諒。對梅拉尼的感情,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慌亂中萌發。在我看來,她的脆弱更甚於梅拉尼,梅拉尼於她,好似溺水者手中的救命稻草。微不足道,在她的世界裡卻是唯一。
       很顯然,這位鋼琴家的生活並不似表面般風光,當愛意被朋友看穿,她忍著激動含淚說道:「我的一切都是我丈夫的,全部來自於他的家庭,我什麼都沒有。」
       梅拉尼又怎會看不穿。我寧願相信她的復仇並不像她面孔般冰冷,畢竟這其間隱藏了多少不確定因素是她未能預知的,復仇之路其實走的茫然。
       前段時間網路盛行一張照片,hate在鏡中映出的,正是它的對立面love。
       愛恨本是雙面體,當她明白安妮和她一樣同屬底層悲劇人物,又或是出於同樣脆弱的感同身受,她對安妮手指的撫摸充滿依戀,看向安妮的眼神也充滿憐惜和愛意。所以當她第一次身為翻譜者出現,她大可實施報復毀了這場重要的演出,而不是幫助她。梅拉尼是狠,但也絕不代表她毫無善良和單純。
       一切改變,由後台慶祝時安妮的簽名開始,原本站在門外為安妮的精彩演出默默高興的梅拉尼,被回憶中的這一幕深深刺痛了,階級對立再次築起高牆,只是這一次,同時被隔斷的還有愛情。
       自此之後,復仇之路正式開啟,對安妮的引誘,對小弗西古無情的訓練,正如那隻雞的名字-----「嫉妒」。嫉妒勾起了心碎的回憶,這一切原本應該是屬於我的,屬於我梅拉尼的。
       即使如此,梅拉尼的復仇也僅僅是從小弗西古開始,就算她意識到自己之於安妮的重要性,一開始她也並未想過直接傷害安妮。大提琴手的性侵犯給了她一個很好的機會,她狠狠戳穿他的腳背一如當年闔上鋼琴蓋般毅然,只是沒想到他會堅持出演,這一切的不可預知將她們的愛情步步推向死角。
       最後一次演出中,缺席的梅拉尼透過門縫看向發揮失常的安妮。那一刻她的眼神是迷茫的,說不清是痛快還是內疚,只有她的表情平靜如常。散場後梅拉尼面對安妮沉默半晌,只吐出一句「對不起」,她就那樣站在那裡,不躲不藏。隔著車窗和安妮對視,兩人的眼波間是如此平靜又洶湧的糾纏...而這一幕對視成了我眼中影片的高潮。
       最終梅拉尼還是上了車,安握著梅的手流下失而復得和原諒的淚水,而梅拉尼,還是一副平靜的樣子,除了輕蹙的眉頭和回握的指尖出賣了她心中的複雜。
       原本應該是天才的小弗西古胳膊廢了,她已經達到了最初的目的,索要簽名照和贈送給小弗西古的莫扎特雕像本應是首尾呼應打開心結的唏噓結局。哪知蒙在鼓裡的安妮還沒聞到愛情之花凋落的氣味,偏偏提起所有的勇敢,在照片背面寫下了共譜新生的期待和對梅拉尼的愛。
       一切都已回不去了,以梅拉尼極端的性格,必然要走向一條毀滅之路,哪怕是用愛情鋪成的荊棘之路。
       愛,成了最殺人不見血的利器。
       安妮的世界因梅拉尼而崩潰,懷揣對愛情的夢想狠狠破滅,與影片一開始梅拉尼的世界因安妮而坍塌,對生活的夢想破滅遙遙相望。就像是那場糾纏的對視,你永遠無法判斷這場角鬥里誰贏誰輸。
       影片結尾,梅拉尼獨自走在荒涼的路上,隱約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笑。我幾次試圖辨認她嘴角的情緒,卻依舊辨不出那副平靜的面孔下是什麼在湧動。





       演員是一部電影的靈魂,飾演梅拉尼小時候的姑娘和黛博拉的演出十分精彩,小女孩只有一句台詞:「不」,卻將梅拉尼的偏激性格演繹的動魄驚心。全片梅拉尼的情感幾乎全靠眼神傳達,對於黛博拉來說卻毫無做作之嫌,掌握的恰到好處。而凱薩琳飾演的安妮更是將那種隱忍和脆弱表達的淋漓盡致。
       在法國電影裡不止一次看到過演員對樂器掌握的行雲流水。整部電影貫穿著巴赫、舒伯特和蕭士塔高維奇的鋼琴曲彈奏更讓人驚嘆於法國演員的藝術造詣。
       打分時一度徘徊,一是覺得對小弗西古的報復設定太過殘忍,二來只怪導演太過狠心,哪怕最後,梅拉尼拿走了那張照片也好。但假若影片不這樣發展,又體現不出最後的矛盾與衝突。這始終是遺憾,也是必然。相對於演員的完美演出,影片架構存在一定缺陷。
       有人說這片子看的人背後發涼,怎麼說呢,我覺得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梅拉尼的存在吧,那種決絕,和毀滅感情時的冷漠。不由得想起,同樣是復仇,日本電影反而更注重給予人們希望。法國片向來不怯於發掘人性中摸不透的另一面。(如:娜塔莉、冬之心)
       我們無法以道德之名簡單粗暴的去判斷人性對錯,唯有在觀影后學會原諒。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