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之王 A King in New York

纽约之王/一个国王在纽约/流亡皇帝

7.1 / 7,560人    110分鐘 | Argentina:105分鐘 | USA:105分鐘

導演: 查理士卓別林
編劇: 查理士卓別林
演員: 查理士卓別林 Maxine Audley Oliver Johnston Dawn Addams Phil Brown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12-18 21:57:37

電影詩人卓別林


在我的心目中,卓別林和他的《城市之光》,普多夫金和《母親》,伯格曼與《第七封印》,阿貝爾岡斯和《拿破崙》,是世界電影史上偉大的詩人和傑作。

卓別林的偉大的就在於他給予了這世上每個低微不幸的人以尊嚴和希望。
他的電影就像羅丹評價倫伯朗的繪畫,試圖在平凡的外表下映照出靈魂的聖潔。
他把雜耍劇團低微的小丑上升為一個紳士,一個聖徒,從卓別林起,貧窮的人們終於有了他們自己的代言人,他們可以用自己屈辱的換取歡笑的同時,不再失去全部的作為人的尊嚴。

他的電影以《摩登時代》為分水嶺,進入有聲片後,他的風格和題材都做了很大的變動,他是那個時代倖存下來的大師。
在那些默片中,可以找到一種與文學相關的詩意的抒情,殘存著由戲劇舞台帶來的貴族氣質,而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後,越發的商業和平民化,失去了詩意的抒情。
卓別林的作品也未能倖免。
早期的電影,基本上是樂觀的積極的,也具有更多的喜劇色彩,是喜中有悲,以喜為主,有浪漫色彩,後期的作品則呈現出作者本人對世界和人性的悲觀,是悲中有喜,以悲為主,社會批判意識更加強烈。最陰鬱的作品我以為當屬《凡爾杜先生》。

本片屬於過渡階段的作品,其主題是對50年代美國麥卡錫主義的揭露與諷刺。
故事本身採取了歐洲佬遊歷美國的老套路,以歐洲人的眼光對美國的商業文化和當時的政治氣氛做了辛辣的諷刺。
影片保留了卓別林一向的理想主義基調,塑造了一個可笑善良的國王形象,對虛偽的上流社會和美國的政治,法制,教育,商業做了冷酷的批判。作為一個早期到美國發展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人來說,沒有人比卓別林對美國更了解,因而他對美國的感情在這部電影中到了最真實的反映,既有讚美也有批判,我相信他和美國人之間是既愛又恨,比他和英國同胞的關係要緊密。
影片中依舊出現了他作品中一再喜歡設置的小丑,少女,孩子的形象。他是作為小醜的國王,而漂亮年輕的美國廣告女郎成為了他每一部作品中傷感的純潔的女孩的象徵--卓別林對青春少女的愛是真誠的,儘管遭到人們道德上的非議,但是我相信,他認為世界終究有愛就建立在相信自己終於能在這污濁的世界上找到一個純潔並且忠誠於他的姑娘的理想之上。
作為他作品中的另外一個常客,孩子又出現了。
因為他自己的內心就住著一個孤獨的被拋棄的孩子,他就是那些電影裡的孩子。
這一次的孩子形像是以一個信奉馬克思主義的詼諧形象出現的,他滿口激進的言辭,其實只不過是個思念父母的孩子。
卓別林了解孩子,每一個天才都有孩子的純真,假如不純真就看不透宇宙的奧秘。
而小醜的形象,在卓別林那裡有幾重涵義。
是拯救者,是奮鬥者,是反抗者,在卓別林身上,孩子氣,天才,藝術家和哲學家,是融合為一體的。他像伯格曼一樣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他後期的電影台詞都具有叔本華的影子,一個老練世故看透人性和世界虛無的人。而另一面則是作為藝術家的孩子,他又以幽默的惡作劇來反抗生活的荒謬和制度的不合理。沒有哲學家的深刻他就缺乏深度,而沒有兒童的單純就沒有演員的天真,在他身上這兩者是如此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
像他後期的作品那樣,這部影片呈現出一種冷酷的現實主義色彩,但是這真正的表現出他對於時代變遷的所做的改變。
那已經不是一個詩意的時代了,而是越發現代的原子時代,因此他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來順應時代。即使如此,作為觀眾也還是可以在他的電影裡發現含笑的眼淚。

無論是作為一個觀眾還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都應該感謝卓別林,是他給予了我們這些永遠生活在荒謬可悲的沒有尊嚴中的人們一點安慰和尊嚴,他的不朽就在於他儘管看到了世界的冷酷與絕望,可是卻依然告訴我們畢竟有美,有善,有愛。
有藝術溫暖著人們的靈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