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讓子彈飛--Let The Bullets Fly

让子弹飞/让子弹飞一会儿/火烧云

7.3 / 12,200人    132分鐘

導演: 姜文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潤發 劉嘉玲 陳坤 胡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魚非魚

2010-12-17 15:52:19

藏得越深,站得越直


三年以後,我們又等來了姜文。
上部《太陽照常升起》夠出彩,但只有兩種受眾,要嘛絕對天真,要嘛絕對深刻。這回姜文修煉的更加聰明,他讓各種水平的觀眾都能看到足夠好的東西。
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劇包袱之下。《讓子彈飛》是一部商業片,卻比國內絕大多數藝術片更藝術。錢掙了,還站著。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一、一些有趣的細節
才華橫溢的導演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會有相當多很個人的喜好和知識領域,並會把它用在自己的電影裡。本次姜文一如從前一樣,在電影裡融入了很多的個人志趣。

馬拉火車
很多人看到片頭馬拉的火車可能覺得很奇怪。其實最早的鐵路跑的都是這種車。鐵軌最早是給馬車設計的,特別是礦區有很多馬拉的煤車在軌道上跑。後來才有了蒸汽機車。
當然在1920年的中國用馬拉的火車還是比較奇怪的,這裡一來是配合情節,二來營造一種奇異感,三來馬在視覺上自由、奔放、有衝擊力,也是姜文想給予本片的風格。
說點題外話,中國無論拍古裝片還是現代片,用的馬種基本都是國外的體育用馬。中國馬個頭都比較矮小,皮毛也沒有那麼好,有時候看起來覺得很穿越。不過拍電影麼,也是合理的。

鐵血十八星旗
這面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本片中大量出現。其中紅色與黑色代表血與鐵,黃色代表炎黃子孫,九個角指禹貢九州,內外十八個圓點指當時漢族居住的內地十八省(當時東北和內蒙漢人還不算多)。它最早是武昌起義的旗幟。
後來袁世凱加入以後方針從「驅除韃虜」變成「五族共和」,加之領土超出了原本18省建國的計劃,這個旗就只作為陸軍旗。
1920年這面旗除了陸軍以外應該很少有用。大概姜文很偏愛這面很有民族主義風格的旗幟。

蔡鍔和小鳳仙
這個故事估計大家都知道,這裡就貼兩句二人的對話
小鳳仙說:「現在舉國萎靡,無可救藥,天下滔滔,國將不國,貴在哪裡?美在哪裡?才在哪裡?我所以獨獨看重你,是因為你有英雄氣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問:「何以見得?」
小鳳仙道:「我仔細看你的樣子,外似歡娛,內懷鬱結。我雖女流之輩,倘蒙你不棄,或可為你解憂,休把我看成青樓賤物!」
姜文是很喜歡英雄人物,有英雄主義情懷的人,電影裡人物說「追隨松坡將軍」,「變成小鳳仙」,應該是在表達自己。

開平碉樓
片中的鵝城在廣東江門開平取景。江門是著名僑鄉,早年美國加州的鐵路基本都是江門人修的。後來這幫人賺了錢回到家鄉就修了這個中西合璧,防澇防匪的碉樓。

介錯
日本切腹都會有介錯人,自裁的人切腹後非常痛苦,就由自裁者熟悉而信任的劍道高手在身後將其斬首,以縮短其痛苦,這就叫介錯。

艷陽樓
戲本,又名《拿高登》,高俅之子高登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被水滸好漢子弟殺於其居所艷陽樓。

二、姜文一貫的幾個主題的第三次表現

姜文到現在一共拍了四部電影,風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學流派來分析,《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意識流,《鬼子來了》是現實主義,《太陽照常升起》是魔幻現實主義,到了《讓子彈飛》就比較荒誕派。但是扣去比較特殊的《鬼子來了》是為全體中國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實都是在講姜文自己(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構成一個自傳體三部曲,事實上看了子彈以後我從「太陽」中讀出來了不少3年前沒讀出來的東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題。這裡說說我感觸比較深的幾個。

英雄主義
在姜文的世界觀裡,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
所以張麻子拿了錢還不夠,他還要除掉黃四郎,給百姓一個公平,給鵝城一個太平。
姜文年少時嚮往英雄,成年後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裡,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後,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
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愛一個女子時是,愛一個國家時也是。

雄性衝動
本質上來講,英雄主義其實完全是一種雄性性衝動。但是這裡要講的是更直接的衝動。比如打架和性衝動。姜文沒有宣揚這些東西,但你看的出他認為這些東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沒有了男人氣概。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沒有把這部份東西交給自己的角色(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個化身)去承擔,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後面講到「克制」的時候會說。

對女性的迷戀
姜文影片中主角對女性的迷戀,一部份是基於性衝動的,一部份不是,是被一種純粹的美和自己內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讓子彈飛》,前面一種的成份越來越少,後面一種的成份越來越多。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鏡頭會對準寧靜豐滿的胸,大腿和腳,從偷窺直到強暴。可是到了《讓子彈飛》,張麻子對花姐(周韻飾)的迷戀,只剩下淡淡的一條線,含蓄得甚至讓很多人到了結尾張麻子給花姐送槍時,會覺得突兀。鏡頭的焦點也相應地變成了臉,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處比較專注地描寫了張麻子對花姐的迷戀,除了最後的分別,一處是在進城初見時,花姐在領頭擂鼓,張麻子的眼神和望遠鏡的鏡頭的移動說明了問題(姜文是真的喜歡用望遠鏡來表現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現,這次尤其多);另一處是花姐雙槍一槍指自己一槍指張麻子要當土匪,同樣是姜文的眼神,還有雖然低緩卻充滿了感情的配樂。
在《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裡面,周韻雖然戲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為用心的處理。姜文鏡頭下的周韻,不像人間應有的女子。她出現的時候,帶著笑容,和說「我也想跟你們一起去發錢,聽他們笑」的聲音,就像你原本以為只存在於內心理想深處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現在你面前。她是那麼的遠,遠到不可及,卻又是那麼的近,近到就在你心裡。
一個男人得有多愛他的妻子,才會這樣的去拍她。

浪漫主義
這裡的浪漫主義指的是藝術流派。儘管幾部片子敘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來了》以外,影像的表現都有很突出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體現在鏡頭上,就是在靜態場景的構圖(經常鏡頭上方恰恰少一塊頭皮)和動態場景的運鏡上都非常隨性。這造成一種非常濃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電影裡,理想有時是一種很虛很模糊的東西。張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張麻子的理想卻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張麻子的理想是什麼?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理想在內心最深處,在遠處的青山和夕陽里。你知道它在那兒,卻永遠不知道如何去追尋它。可是當碉樓已破黃四郎已擒,你們抽著煙聊著天的時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兒等著你。


三、讓子彈飛裡的姜文

克制
張麻子開始是受師爺勸告沒有當場殺掉胡萬給六子報仇,後來是在碉樓主動讓弟兄們撤,姜文在裡面扮演的人物變得越來越克制。這其實也就是姜文在學著克制自己。也許可以理解為姜文在「太陽」失敗以後的一種反思和內省。
可是成熟了以後,也就無法再那麼快意恩仇。所以剿匪之後,姜文騎著馬的背影,是悵然的。

政治隱喻
在葛優扮演的師爺死後,劇情突然離開了勉強算安份守己的商業片節奏,進入了一種癲狂之中,講了一個有關革命的寓言。這裡說說我讀到的故事。
錢鋪在街道上,卻沒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黃四郎開馬車出來收,又全部交還。張麻子再把槍彈鋪在街道上,同樣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黃四郎開馬車來收被張麻子把馬打死。可是當張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黃四郎時,卻沒人響應,他們等著看誰能贏。直到張麻子抓了黃四郎回來,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轉眼間變成了暴民。武舉人平日裡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這個時候他卻沖的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
有人批評姜文還在宣揚「打土豪分田地」這一套價值觀,其實就算姜文跟張麻子一樣,信奉結果公平,鼓動群眾鬧革命,他也把這個事件中各方的真實情況反映出來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從他的作品中讀到不同的觀點。這是姜文談政治的高明之處。
就像鬼子來了,很多人說是在批判國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時候,卻是幾為我的民族落淚。

首尾的呼應和對比
本片的首尾幾乎是完美的對應。翱翔的鷹,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有節奏感而激動人心的音樂。
然而,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鬥志昂揚。結尾卻是物是人非。仇雖然已經報了,但人死無法復生;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是理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深愛的人。張麻子一代豪傑,此刻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和背影。
本片表面來看是個喜劇,但其實卻是悲劇。

姜文的日本情結
影片中多處表現出姜文的日本情結:送六子留洋,先說的是東洋;黃四郎要跟張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紅樓人物,卻組成日本名。
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思想,並很看重男性氣概和尊嚴的人,會欣賞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懷疑姜文參觀靖國神社其實並不是因為對記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於姜文對於武士道精神的認同。

四、說說電影技法

關於表演
這次主要角色中有6個人出彩,葛優,廖凡,姜武,劉嘉玲,周韻,還有不知道演員名字的老五。
葛優至關重要,如果最終的票房能如我所料拿到4億甚至更多的票房,起碼有一半得歸功於葛優。葛優一臉嚴肅地到位地完成了大部份的搞笑任務。而且沒有葛優,周潤發和姜文鬥爭的戲出不來。這次的念白和面部表情造型實在是太絕了,很多腔調的拿捏令人拍案。
發哥現在一般都說是票房毒藥,不過這個角色可能也非他莫屬。發哥表演基本到位,就是念白還是太差,沒聽出來是本人的還是別人配的。
姜文基本就跟他演的大部份影片一樣,在本色基礎上略有針對性的傾向。
陳坤此次用力夠大,略有點不自然。
姜武的演技我以為還在姜文之上,戲路很寬。武舉人雖然只是個配角,但是角色對於前面提到的政治隱喻卻至關重要。
劉嘉玲戲份很少,但是角色需要的勾畫全出來了。
廖凡這次承擔了表現雄性氣質的重任,到位了,有些句子的語氣很不惹眼的用了點北京腔調,效果很好。
周韻比太陽照常升起里水準更高,沒那麼出格,但是平凡處更見功力,特別是眼神。不知道是不是夫妻說戲尤其到位。
不知名的老五把那股憨勁兒刻畫的入木三分。期待以後再在大螢幕上看到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眾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個最後管張麻子拿椅子的富人胖子。兩次看時我都特別觀察了群眾起義時中間各個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邊的幾個特別出色。群眾表演沒有看出假來,這很不容易。

攝影
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側逆光的鏡頭來用光暈表現張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氣概。
鴻門宴那場戲在飯桌外面布了一個圓環,等距放了3台攝影機,慢速的逆時針轉動,結合正反打,效果極佳。類似的方法後面還用過一次。
山上打土匪一段堪為影史經典。

音樂
沿用了久石讓給《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因為有足夠的情節的緣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個規律,凡是姜文在很商業的說笑話或者發展必須的故事時,沒有配樂;每到姜文玩段風格了,配樂就上來了

剪輯
從頭到尾一路都很快,讓觀眾一直都保持很high,但是也讓一部份人來不及思考,注意不到細節,指責片子瘋癲而膚淺。

五、一點個人感想

自己能看的進去的藝術片很少,喜歡的藝術片導演更是幾乎僅此一個,所以也就指著姜文裝個逼了。這幾年來,自己逐漸被很多事情變得很實際。可是當我看到姜文的片子就會覺得,總有一些情懷,值得保留。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