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王牌對王牌--The Negotiator

王牌对王牌/冇数讲/谈判专家

7.3 / 155,563人    140分鐘

導演: 蓋瑞葛雷
編劇: 詹姆斯狄莫納哥 Kevin Fox (Ⅱ)
演員: 山繆傑克森 凱文史貝西 大衛摩斯 Ron Rifk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unky

2010-12-08 04:48:08

三個代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片子讓我更確信我曾在之前的某篇影評中提到過的觀點:大反派永遠是你最想不到的人。可即便我一開始便將這樣的想法深印腦海,卻依然難以抓出背後那隻黑手。電影同書籍不同,少則一百來分鐘多則兩個鐘點的放映時間很難使整個故事無懈可擊。不過,幸好商業片要做的並非使故事毫無破綻,而是設置懸念、讓劇情充滿讓觀眾感興趣的元素。

    票房永遠是商業片的成功關鍵。

    影片中有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新聞記者的蜂擁而至;二是男主角涉嫌殺人後,律師即刻全程陪同;最後則是丹尼坐塞比安的車離開市政大廈時,危急之中還不忘提醒繫上安全帶。顯然,這三個場景都與美國的法治相關聯。我總覺得,在現下這個資訊傳播方式高度發達的時代,當我們談到想借鑑美國時,並不需再如過去那般惟有親身前往查探——當然身臨其境仍舊是最佳的辦法——我們完全可以藉助現代化的手段,例如最直觀的影視作品。只要觀察細微,依然可以了解到許多訊息。

    關於第一個場景,我曾在大量的好萊塢製作中看到過,記者就像是無孔不入的昆蟲。他們感官靈敏行動迅捷,一旦有了突發的新聞事件,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長槍短炮奔赴現場。但是,在我們這個國度里,記者的這種即時性通常會遭到公權力的阻撓。我們不難想見,中國的城市若亦發生如影片中劫持人質這般的大事件,恐怕某些地方政府會於第一時間不遺餘力封鎖現場,禁止媒體的進入——就像南京的工廠爆炸事件、前不久的伊春空難事件等——政府在公權力不受任何有效監督的情況下,肆意作出同憲法精神相違背的行為,限制新聞自由。我在影片中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情景:救援指揮部甚至自行搬遷到遊船上,只為了避開媒體的圍追堵截,絲毫未曾想到動用公權力去驅逐。我不敢說美國的行政官員們便有這樣的覺悟,我更願意相信這其實是監督體制不同所帶來的果實。

    再談律師的全程陪同。根據中國的相關法律,律師的介入應該是在犯罪嫌疑人的案件進入了審查起訴階段後。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看到中國的律師,像影片中那樣子男主角所涉案件尚處偵查階段便可出現在他身畔。這意味著什麼呢?簡單的說便是更好保障程序正義。在多數民眾看來,犯罪嫌疑人之所以有嫌疑,必定是公安機關在偵查過程中發現了對其不利的線索。大家在公安機關認定某人為犯罪嫌疑人後,便於內心中將犯罪嫌疑人的「嫌疑」二字取下,直接認其為「犯罪人」。律師為「犯罪人」進行辯護,千方百計為「犯罪人」漂白,這就是同司法正義作對。這是很普遍的一種觀點,在我們這個一向將律師視作「訟棍」的國度里,它很能被未得到更多法治教育的民眾所接受。首先,這裡涉及到一個「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法院的裁判才是權威性的,我們不應該事先憑個人經驗來給任何人定罪。也就是說所有未經審判的人,都不是有罪。其次,但我們必須明白,司法的正義正體現在其能給予犯罪嫌疑人為自己辯駁的權利。律師作為熟諳法律的專業人員,就是為了給予犯罪嫌疑人一個公平的機會,令其可以在同樣熟諳法律的公訴人與法官面前,闡述為自己辯護的理由。刑法從來都不是只針對罪犯的,而是針對這個社會中的所有公民。難保哪一日你我也成了「階下之囚」,到那時才想到要求程序正義,恐怕為時已晚。而律師在一開始便能全程陪同在犯罪嫌疑人身邊,更可以有效監督警察刑偵過程中的違法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杜絕刑訊逼供之類的情況出現。我們總不願意見到佘祥林、趙作海們接二連三再次出現吧?!

    至於第三個場景,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廣泛普及公民教育的良好結果。我記得早先就有人批評過中國影視劇中歷來都是司機上車就發動踩油門就走,從未見過司機或者乘客記得系安全帶。我並不想指責任何一位公民個體,因為這其實是我們國家的公民教育缺失造成的問題。有人說我們有公民教育,學校的政治課讓民眾了解到自己擁有的政治權利。暫且先不談這樣的教育實質是應試教育,在我看來,公民教育絕對不應該只包括公民權利。並不是讓大家知道了自己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然後長到二三十歲仍不見得使用一次就算是公民教育了。而應是令民眾知道,為什麼自己有這樣的權利,自己的這些權利意味著什麼,以及享受這些權利的同時自己該承擔怎麼樣的義務。系安全帶是為了個人的生命安全,但這更加是法律所強制規定的。作為一個公民,首先就有遵守法律的義務。美國的小學就有公民讀本,中國其實也應當依照我們的實際情況制定同樣的讀本,這比所有華而不實的愛國教育更立竿見影與迫在眉睫。

    影片中男主角的困境是因為人性裡的貪婪所致,是因為當權者被慾望蒙蔽良知後利用職權對平凡的人們進行構陷。這樣的主題在好萊塢影片裡經常能夠看到,似乎是反映了美國民眾對政府的日益不信任。但即便如此,美國政府的運作卻仍舊是值得很多國家學習的模板,民眾的不信任也並未造成社會的混亂與動盪。我覺得,正是這種不信任感才能促使政府更好地完善制度,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