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琪狂想曲--He Loves Me…He Loves Me Not

天使爱过界/安琪狂想曲/虚幻的爱

7.2 / 17,425人    92分鐘 | UK:95分鐘 | Argentina:95分鐘

導演: 萊堤西亞哥隆巴妮
編劇: 萊堤西亞哥隆巴妮 Caroline Thivel
演員: 奧黛莉朵杜 山姆勒畢昂 伊莎貝卡蕾 克雷蒙史包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eakish

2010-11-21 05:39:42

影評一篇代悼文


今天弱虛兄過來看我,帶來一份聊天記錄。是以前有一次我和弱虛兄一起去探望三弱老人,當時我剛看了《À la folie... pas du tout》一片,無意中提起。沒想到三弱老人也看過這片,和我討論起來。弱虛兄覺得我們的談話有意思,就做了記錄。當時三弱老人雖然重病在身,但精神還很好,我們誰也沒想到,沒過多久,他就離我們而去。讀著這份記錄,三弱老人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我不禁泫然。弱虛兄看我哭了,也想哭,卻哭不出來,最後只好用力擠出一點鼻涕,抹在面頰上,假冒眼淚。

現在把這份記錄貼在這裏,也算是一種紀念。


---------------------------


我:您老居然也看過?

三弱老人:嗯。這片子不容易看懂。

我:我倒不覺得難懂。那些不瘋的東西,纔難懂。

三弱老人:額,我是說語言。

我:語言?那我就茫然了,我法語一點也不會的。

三弱老人:戴震說過:「通訓詁以明義理。」底層的東西是很重要的。像我們這種以漢語爲母語的,看外國片,處處都是障礙。就說這題目吧,À la folie... pas du tout,就不好翻譯。如果直譯,就是「癡狂地...一點也不」。但是這樣翻,不通法語的人可能看了一頭霧水。

我:啊?英譯是「He Loves Me... He Loves Me Not」,怎麼好像一點也不沾邊?

三弱老人:英譯是意譯。電視上常有的,一個人拿著一朵花,掐掉一朵花瓣:「他愛我。」再掐掉一朵:「他不愛我。」以此類推。但是在法語裏面,不是2個選項,而是4個:「Il m'aime un peu」, 「beaucoup」, 「à la folie」,「pas du tout」。翻過來就是:「他愛我有一點」、「有很多」、「癡狂地」、「一點也不」。這片名就是截取了這個4選題的最後兩項。

我:原來是這樣啊。對了,我很喜歡影片最後那一段文字:「我愛得瘋狂,猶幸能用理性平衡。我明白要忍耐,心存盼望。」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基督山伯爵》裏的最後一句話:「等待和希望」。

三弱老人:這翻譯,好像有點不妥。

我:哦?

三弱老人:這段文字,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這麼說的:「Bien que mon amour soit fou, ma raison calme les trop vives douleurs de mon coeur en lui distant de patienter, et d'espérer toujours...」 把「ma raison calme les trop vives douleurs de mon coeur」翻成「用理性平衡」,就變成用理性平衡瘋狂的愛,這就偏了。 原文用的是「calme」,類似英語的「calm」,是撫平,不是平衡。然後「calme」的賓語是「 douleurs de mon coeur」,撫平的是「我心中的痛楚」。而且這還不是一般的「douleurs」,前面又用了「trop vives」修飾。你看,根本就不是平衡瘋狂。

我:那應該翻成「用理性來撫平我的錐心之痛」?

三弱老人:差不多吧。不過這個理性,背後有些翻不出來的東西。這裏原文用的是raison,換成英語就是reason。這個raison,強調的是思考推理的能力。比如,莊子喪妻,鼓盆而歌。別人覺得他瘋了,其實他是有raison的。他的raison就是生死是自然的轉化。如果你承認莊子的生死觀,你就會覺得莊子的行爲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哭泣反而是不理性的。

我:是不是類似英語裏reason和sanity的區別?一個強調思考的能力,一個強調心智上的健全。

三弱老人: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背後有很悲哀的東西。撫平痛楚的是這種理性,從正常人的角度來說,就是用妄想來止痛。你可以看到,如果認爲「被愛」成立,患者的行爲就是完全合乎常理的。所以,正常人看來是妄想,患者看來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就是說,患者的整個邏輯都是能自圓其說的。

我:只可惜這個體系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公理上的。

三弱老人:對。患者將「被愛」作爲公理了。可惜實際上不是。還有後面的「忍耐」,也翻得不到位,「en lui distant de patienter」直譯就是等待遠方的他。這個「distant」,是患者痛苦的根源。還有「patienter」這個詞也用得很到位,這個詞是「等待」的意思。但是和你提到的《基督山伯爵》的「等待」不同。

我:有什麼不同?

三弱老人:你去翻《基督山伯爵》,會發現「等待和希望」是「Attendre et espérer !」大仲馬用的是「attendre」。「attendre」和「patienter」都是「等待」。但是「attendre」側重「期待」這個方面,再加上後面的「希望」,傳遞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這裏用的「patienter」就不同,「patienter」除了做動詞,還可以做形容詞,做形容詞就是英語的patient。所以patienter側重「有耐心」這個方面。再加上後面的「d'espérer toujours」,永懷希望。永懷希望,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永不能實現。耐心地苦等遠方的他,永懷希望,這是很悲很悲的。

我:您這麼一說,我才發現原來這段話的含義這麼深。短短幾行字,卻把那種絕望的瘋狂傳達地那麼到位。這樣說來,似乎患者潛意識裏也有點意識到自己的悲劇?

三弱老人:也許吧。也許是一種似醉非醉的狀態。《論語》裏其實也有類似的話。

我:《論語》?

三弱老人:是。《論語》裏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我:是有這句。何晏的《集解》認爲「祭如在」的「祭」是「祭祖」。但是敦煌、吐魯番出土的鄭玄的《論語》注殘卷,認爲「祭神如神在」是解釋「祭如在」的。鄭玄的說法可能更符合《論語》的本意。

三弱老人:嗯。不管怎麼說,這個「如」字很微妙。孔子是個很理性的人,他心裏很清楚,信神的人,恐怕都是在妄想有個神會眷顧著自己。但是孔子說:「如在」、「如神在」,可見孔子無意揭穿這種妄想,反而鼓勵甚至要求這種妄想。

我:因爲這能安慰人心?因爲這能驅使人們向善慕仁?

三弱老人:對。妄想能安慰人心,撫平傷痛。

我:所以,非理性的妄想,可能反而是一種理性的自我保護機制?

三弱老人:時間不早了,我要休息了。你和弱虛兄也回去吧。

我:好滴,再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