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豐饒之海

2010-11-16 09:39:39

面對驚鴻一瞥,不過欲眼沉迷..


       「埋在韶華里生命的種子,萌發的時候,便寫好了結局;開在拂曉之際慵懶的睡蓮,綻放的時候,便孕出了凋零。你凝望著風雨滑過的臉,說開心並非春意闌雨,悲傷好過寒風來襲。從此,不再懼怕褪色乾涸的俏皮,不再盼望琉璃失色的升起,只空轉交錯著腳步,讓生活平息,讓感情回移...」
       這大概是我在兩年前寫下的一段話,如今重讀,覺得語言已經超出想像的愈加乏力,甚至可以說,文字,是種傳達效果每況愈下的玩藝兒,也正因如此,才一次又一次不容置疑的肯定了肖氏絃樂四重奏第十四號作品的超凡魔力。  
  我不大知道世人對波蘭電影詩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做何感悟,就我自己,每次都可稱為是心靈的撞擊。他早期的紀錄片,因為大陸資源尚未對外解鎖的緣故,本人未有眼福,但後來基導因紀錄片難以全盤表達思想而開始涉足的劇情片如:《藍白紅三色》、《薇若妮卡的雙重生命》、《殺人短片》,卻實實在個人性情上與我撞了個滿懷。
       08年,憑藉廈大劉小楓教授《沉重的肉身》一書,我再次的愛上了這位患有「道德焦慮症」的「詩人」,但不得不承認基導的良知太過強烈,時刻逼迫自己去看、去想、去思考,在努力承擔大多數人承受不了的太多真實的同時,還竭盡全力把真實原原本本的用電影語言反映出來。無疑,疼痛是無法取代的,個人的痛苦集中也無法解除全人類的道德虛無,這就好比柏林圍牆上殘破的磚瓦,它在的時候你意向全無,可只要有一塊缺失,那個缺口就會時時刻刻提醒你,這兒,少了一個曾經的虛無。
  他用了太多太多的時間去思考死亡、犧牲和愛,以致於他的心靈承受了超出他肉體所能承受的重量。他用了太多太多的時間去思考道德和大眾利益,以致於他無法接受律師提出的辯護條件。
       很久以後,他開始追尋宗教的意義,可是宗教也無法給他滿意的答案,終於,他得到了一個思考者應得的結局。
  這讓我想起羅素曾經無限感傷地在《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一書中寫下的這樣一段話:這麼多年來的所有努力,一切的奉獻與靈感,以及人類所散發如日中天的智慧,都註定隨著太陽系的偉大死亡而絕跡,人類殿堂中全部的輝煌成就,也將隨著宇宙的殘骸不起眼地深深埋在廢墟之中。所有這一切不是不容質疑,就是幾乎已被肯定的結果,根本沒有任何可反對的思想成立。」他還說:「在我心中值得尊敬的人物排行榜上,耶穌基督應該排在釋迦牟尼和聖雄蘇格拉底之後。我實在不能想像一位創世主居然在創造我們居住的世界之後又棄之不顧,竟然不允許他的子民遠離病痛和災難。我實在不能想像一位仁慈的創世主居然會允許無奈和不自由的為生,給了慾望又不教會人們把持它的方法。在我看來,創造我們的上帝應該是位殘酷血腥的上帝,讓他的子民以他的名義進行有計劃的種族屠殺(十字軍東征)。」
       如果你追隨他,請務必告訴我,為什麼他寫了譜,卻丟了指揮棒?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