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什

2010-11-09 06:30:27

《驗傷》:戰場是集體的墳墓


一個人的成長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嚴重。丹尼斯•塔諾維奇因為長久在波士尼亞親眼目睹硝煙不斷,對戰爭有著自己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我想,無論塔諾維奇採取怎樣的方式去創作自己的影片,其中都蘊含了難以言表的無奈和沉重。《無主之地》中揶揄聯合國維護部隊的始亂終棄的人道救贖,是對」無能為力」的無能為力的某種無奈,只得以戲謔的方式熱嘲冷諷;而塔諾維奇在《九一一事件薄》的短片亦是在殘缺的溫暖的殼內埋藏了悲慟和慘重。

有關戰爭的電影,自產生以來,便以各種視角齧噬著觀眾的神經。戰爭的殘酷不同於天災的」從天而降」,更多的是人為的一種毀滅,是一種極致的人性之惡。黑澤明在《夢》中的八夢之一的」山洞夢」,就以戰死士兵的亡魂對戰爭所釀成的死亡慘劇提出簡潔而有力的控訴。庫布里克的《光榮之路》和《全金屬外殼》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通過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戰爭的殘酷。麥可•西米諾的《獵鹿人》則著重描繪了人格在戰爭背景下的扭曲。奧利弗•斯通的成名之作《野戰排》則真實的反映了讓人不忍回首的戰爭。儘管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對南北戰爭的悲慘並未過多著墨,」鄧巴」遠離人性慾望之惡的」戰火」崇尚平靜的自然、質樸的生活又何嘗不是戰後的一種反思。雷利•史考特的《黑鷹墜落》更是用血淋淋的殘肢讓人們為戰爭的代價感到膽顫心驚……戰爭題材電影舉不勝舉,或多或少、或深或淺讓觀眾對戰爭的慘烈感同身受。

無論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無主之地》,還是在《九一一事件薄》中所拍攝的短片,塔諾維奇的作品都談不上恢弘大氣。塔諾維奇皆從個人視角入手,然後將戰爭的殘酷一點點撕扯出來,一點點剔除出人性的瑕疵展現給觀眾。屢次的個人視角並不代表塔諾維奇一直在重複自己,每次控訴、反思戰爭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每部電影對戰爭的反思、控訴卻是不同的。有些電影導演的作品熱衷於關注生活,而對於塔諾維奇而言,自己的生活可以說就是在戰爭中開始的。如果戰爭存在,便沒有真正的生活可言。同一些電影裡注入的人文關懷不同,塔諾維奇電影裡對戰爭的關注可以說更為慘烈。

看完《驗傷》之後,更加欣賞柯林•法瑞爾這個演員。他又成功的塑造了一個讓觀者難忘的形象,又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超越,演繹各種角色可謂皆入木三分。他對戰地攝影記者這個角色的拿捏恰到好處,把一個親歷過戰場的記者的內心和表現詮釋的淋漓盡致。(他為影片瘋狂的減掉了44磅的體重,讓人想起克里斯蒂安•貝爾和維果•莫特森各自在《機械師》和《末日危途》中的敬業。)

單從個人視角的入點來看,《驗傷》同吉姆•謝里丹《兄弟》有點類似。只不過《兄弟》是通過兩兄弟中的哥哥」戰場」的死裡逃生來闡明戰場對人的」毀滅」程度。《驗傷》則是從情同手足的兩個戰地攝影記者入手,它對戰爭的控訴和反思更加有力、更加徹底。如安德森在《暗笑》中所說,」死去的人在死亡里腐爛,活著的人在生活里腐爛」。法瑞爾飾演的攝影記者儘管從屍體遍野的戰場上活著歸來,可以說他對戰爭的所聞所睹已經讓他開始在生活中腐爛。

「驗傷」這個名字在影片之中是法瑞爾飾演的攝影記者為戰場醫生檢驗傷員傷勢以黃條、藍條決定傷員生死圖組起的題目,而醫生奉行的是」與其痛苦的活著,不如痛快的死去」,殺戮在這部影片裡成為一種人道的憐憫。法瑞爾的角色與醫生的角色成為人道主義的一種隱忍的對峙,而當法瑞爾飾演的攝影記者在拯救自己的朋友時也是無能為力,這是個人面對戰爭慘烈的無可奈何。或許,只有兩位攝影記者妻子肚中的」孩子」能像」人類之子」一般給人帶來些許希望和生機。影片在最後引用了柏拉圖的名言」 唯有死者,才能看到戰爭終結」,這句話也可以看成是戰爭製造出的只有死亡。當法瑞爾的角色的妻子在天台上對他說」我愛你」時,又讓人感覺到生者的一絲溫暖。戰場是集體的墳墓,因此,我們更要珍愛活著的人。」我愛你」是對和平的告白,是對和平的無限嚮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