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天才瑞普利/天才雷普利/天才里普雷先生

7.4 / 244,120人    139分鐘

導演: 安東尼明格拉
編劇: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安東尼明格拉
演員: 麥特戴蒙 葛妮絲派特洛 裘德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ga

2010-11-08 12:22:18

迷失的寓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這個迷失自我而沒有得到救贖的故事中,Ripley是徹底失敗的,至少從這一點來看,他並不是那麼值得可恨。
電影海報里,前景中的Ripley站在陰暗的角落,叉著一邊腰,微微垂著頭,顯出頹唐之氣。順著他的視線看去,不遠處一對相擁凝視的男女站在燦爛的金黃色里,在他的襯托下,幸福兩個字噴薄而出。
這對幸福的男女很有可能是Dickie和Marge?也可能不是。太遠了,看不清。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somebody else,是幸福的,站在陽光下。
是誰都無所謂,但為什麼不是我?這叫人無法忍受。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加上這句點題的話,海報所傳達的資訊顯而易見——Ripley在自我和想要成為的人之間不斷的掙扎。他內心的矛盾貫穿電影始終。
Ripley得有多不待見自己,以致於模仿與偽造居然成為了他的一項特長。
故事開頭,他借了一套Princeton的校服演奏鋼琴,老Greenleaf詢問他是否認識在Princeton讀書的兒子,他立刻意識到這套校服給他提供了他所沒有的地位和榮譽,他乖巧地向不認識的Dickie問好,立刻成了另一個身份的人。
之後幾分鐘簡短的影像交待,拆穿了這個小謊言。 Ripley在做服務生生,低眉順眼,賺取不過一枚兩枚硬幣的小費。偷偷在黑暗的舞台上彈奏鋼琴,被守夜的老頭子趕走。住在沒有隔音卻有極品鄰居的地下室。
這個卑微的自己,他大概實在是不喜歡。
所以老Greenleaf問他,付你1000美金,你可願意去義大利喚Dickie回來,他立刻應允了。去歐洲遊玩,花別人的錢,代價只是暫時捨棄自己,做做別人——那個不存在的Princeton校友,何樂不為?要知道,那個卑微的自己做不到這一點可不容易。
到了義大利,遇見了美女Meredith。美女驚呼,你是Dickie?他立刻意識到富少Dickie的名號為他提供了吸引美女的資本,於是他成了Dickie。有什麼關係,Ripley根本做不到這一點,讓Ripley走開點吧。
在義大利的生活,勝似天堂。Dickie熱情奔放,生活充滿各種樂趣。花的錢還是老Greenleaf的。這個喜歡爵士樂的Princeton校友身份給Ripley帶來了他從未感受過的快樂。
直到這裡,身份裝扮給Ripley帶來的都是好處。他逃離那個被困窘的生活環境拘囿的自己,在借來的關係、地位、名望中享受著一切。是的,他是出於對名望和地位的虛榮才這麼做的,可原本的他是那麼貧賤,只能躲在劇場貴賓席簾幕背後看著那距離遙遠的華美生活,命運本來就不公平,讓他享受一下,有什麼不行的呢?有這樣的奇遇,觀眾大概都會為他高興,甚至有點羨慕他了。能逃離自己的生活,在成為別人的過程中給自己鬆綁透氣,多少人求之而不得。這一逃,還逃到了富貴生活里。看到這裡,我以為這就是個輕鬆的小喜劇,幫觀眾做個夢。
然而接下來出現的一些不甚愉快的小細節,卻不太符合輕鬆喜劇一切美好的做夢原則。一是Ripley數次被指出他吃喝用度皆是Dickie家裡的,讓氣氛有些尷尬。二是Dickie一時興起允諾帶他去有名的裁縫店定製衣服,以及讓他加入上流雲集的遊艇會,因為沒放心上而沒有兌現,這讓Ripley不太高興。
儘管有些小問題,總體來說這種生活還是美滿的。Ripley沉迷在這種快樂中不能自拔,以致於原本只打算開個小差,暫時捨棄自己的他,開始妄想著永遠。在義大利北部小鎮的遊艇上,他激動地對Dickie講述他構想的未來——我可以用我自己錢來這裡,我們可以住到一起,你可以跟Marge分手……他沉浸在身份幻想延伸的夢境中,習慣性地忽略了現實。
現實就是自我的存在。真實的Ripley無法被殺死,時不時從陰暗的地下室裡露出頭來透氣。Dickie說要去有名的裁縫店給他做衣服,說要帶他加入上流階層的遊艇會。Ripley的快樂被撩撥得無法自己。這對Ripley來說太不尋常了,就像兒時爸爸說明天要去遊樂場玩一樣。他把這視為一個承諾,期待兌現。但這於富少Dickie,只是尋常生活,不值放在心上,遇見老朋友,就把這事丟一邊了。期待落空,若是Princeton校友有什麼所謂,只有那個真實的Ripley才會由於本來的渺小而產生虛榮落空的不高興。這正是Ripley自我存在的體現。
Ripley在Dickie的房間裡試衣服。西裝、便帽,他隨手拿起一件在鏡子面前盡情地換pose。那一刻,想必他又把自己當做了真正的Dickie,想像自己是一名風流少爺,瀟灑倜儻,萬眾矚目。他在鏡子前的表演因Dickie的不在場而成立,當真正的Dickie回來,出現在鏡子裡,便擊碎了這個夢境。他的表演暴露在別人目光之下。在被識破的尷尬不堪中,Ripley被迫回到自己,那個嚮往富貴生活卻一無所有的Ripley,然後逃離了房間。
Ripley選擇無視自我的呼喊。他害怕走出扮演的夢境,回到那個他不喜歡的自己。他在背棄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然而自我就像綁在他身上,他越想掙脫,就發覺它捆得越緊。
說不清到底是愛上了Dickie還是Dickie的生活。Ripley覺得自己離幸福那麼近,他試圖融入Dickie的生活,他想成為Dickie的兄弟、知己,甚至愛人,讓夢境繼續延續。去義大利北部小鎮時,Ripley數次試圖表露真情,但每次Dickie都好像有意無意地忽略或調侃開了。
終於,在遊艇上,他抓住機會一吐心跡。然而Dickie狠狠地戳穿了他的幻想。你算哪根蔥?你憑什麼參與到我的生活中來?你知道你有多無聊嗎,你就像一個寄生蟲一樣,我簡直煩死你了……這些話像鋒利的刀在Ripley的心口剜。Ripley在夢境破滅自尊受傷的極度失望之下失手殺了Dickie。
他的後兩次殺人,也都與自我的矛盾有關。Dickie的朋友敏銳地感覺到異樣,發現Ripley在假扮Dickie。為了使身份假扮能夠繼續下去,Ripley殺了他。相較另外兩次,這次Ripley是蓄意為之,並且顯得十分冷靜,他向路人假裝正扶著喝醉的朋友時時甚至不忘模仿對方回應的聲音以求得更加真實。
當Ripley殺Peter時,他已經在這條路上走得迷失了方向,無法回頭了。
應該說Peter的出現,是Ripley在身份扮演中不斷背叛自己的路上出現的最可能的救贖。Dickie和識破他身份的Dickie朋友先後被他殺了之後,Ripley穿梭於不同身份所造成的矛盾張力已經越來越大,無法調節,眼看就要失控。無論是Ripley的內心,還是Dickie的親人對真相的迫近,都讓Ripley疲於奔命。當Dickie把Marge逼到門口,Peter突然出現的時候,我們都大呼幸好,以為Peter救了Marge,Ripley的謊言再也無法繼續了。接下來的劇情應該是Marge把懷疑告訴老Greenleaf,偵探也查明真相,Ripley在強大的證據面前無話可說被扭送公安秋後處斬。
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歌頌正義必然、法律萬能的套路,Ripley直接被打入壞人的行列,正義毫無道理地解決了一切,觀眾也就沒有必要思考Ripley的想法了。
幸好沒有。情節逆向直轉,老Greenleaf為了掩蓋Dickie多年前犯下的錯居然願意不再追究關於Ripley和Dickie之間的一切,還將本該由Dickie繼承的遺產分給了Ripley。當知曉真相的Marge在威尼斯水邊向Ripley咆哮,被老Greenleaf拖走的時候,就意味著,只要Ripley自己不說,就永遠不會再有人追問這件事的真相。法律、正義、社會之類的外在壓力對Ripley而言不存在了。
不只這,對Ripley而言還有更好的消息——優雅體貼的Peter喜歡上了他。他對Ripley關懷備至。這樣一來,一切清零,他所做的一切不但免於責罰,還找到了生活的依靠。看樣子他可以過好日子了。導演似乎在用排除法講道理:你看,現在剔除了法律的追究,社會道德的壓力,Ripley需要面對的只有自己,他的自己會有什麼反應。
他遇到了Meredith,那個把他當做Dickie來愛戀的人。看著這個美艷的人,Ripley再次毫不猶豫地角色扮演,並吻了Meredith。Peter看見了這一幕,他責問了他,依舊溫柔,沒有追究。然而這情景,和他穿戴Dickie的衣帽在鏡子前擺pose,被Dickie發現一樣,也和Dickie朋友察覺他在假扮Dickie一樣——他在角色扮演的現場被撞破。前面說過,角色扮演因為知情人的不在場而成立,一旦被撞破,Ripley只能被迫回到他自己,而不可能是他所扮演的其他角色,因為只有他自己才會做出扮演這個動作。問題是,他不喜歡他自己。他喜歡成為Dickie,卻難以接受那個卑微的,因為愛慕聲名錢財而假扮Dickie的自己。
現在,他本來要做的是Peter的親密愛人,卻被Peter撞破了。Ripley再次站到了自我撕扯的臨界點。誰都看得出來他的辯白有多無力。Peter沒有深究,Ripley的心裡卻在打仗。他開始懷疑,連自己都無法喜歡的自己,究竟為什麼會讓Peter喜歡上?於是他讓Peter說說他的優點。Peter充滿愛意地列舉,Ripley溫柔,Ripley善良……
我們看到的不是Ripley被愛的幸福,而是他的痛苦和眼淚。溫柔,善良,在經歷了那麼多事之後,Peter說的這個人是自己嗎?如果不是,那真實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卑劣?罪惡?在背棄自己太久以後,他已經無法判斷了吧。Peter越是深情,所用的形容字眼越是美好,Ripley心裡的撕扯就越嚴重。那個在地下室被關押太久的自己慘不忍睹,Ripley已經無法觸碰。在這種強烈地撕扯的痛苦中,Ripley殺死了Peter,作為真實的自己的他,無法接受Peter的愛和欣賞。當他用力地扼住Peter的咽喉的時候(我憑聲音猜的,大概是扼住咽喉或者用枕頭壓的吧),他其實是在用力推開那個醜陋的自己。
最終讓他崩潰的,不是法律,不是歧視,不是憎恨,而是愛和溫情。他已經走得太遠了,那個被他遺棄的自己變得見光即死,連愛和溫情都無法拯救他。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懲罰嗎?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我相信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時候,Ripley的寓言大概極端了一點,卻絲毫不荒誕。
和不完美的自己相處是最不易的事。然而每當我們的角色被識破,只有一個原點能夠回去,那就是真實的自我。所有失落的焦慮也都來自那裡。與其追逐靠不住的肥皂泡,不如學會好好和自己相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