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梦之安魂曲/噩梦挽歌(台)/迷上瘾(港)

8.3 / 897,653人    102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編劇: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艾倫鮑絲汀 傑瑞德雷托 珍妮佛康納莉 馬龍韋恩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madeusQ

2010-11-03 19:43:09

夢之輓歌,在窒息中深度淪陷...


首先,我想說,這真的是一部不愧為電影的電影!!

幾天來,影像在我腦海中夢魘般揮之不去。我知道剛看完電影時的思緒是混亂的,理智也是蕩然無存,沒辦法正常思維,這部電影的確如大家所說,看完後足以讓你一個人靜靜待在陽台乾嘔,然後嘶吼兩聲,連哭都沒辦法擠出眼淚來的那種絕望。

我看自己挑過以後下載的片子,一般都會進入角色,跟著情節走,看完之後,靜下來分析一下從影片中獲得的某些啟示,當然也會從另一面分析影片的不足,狹隘之處。這就是看了快一百部公認的佳片之後沒有一部認為可以得10分原因,總會有的地方讓人覺得情節設置牽強,矛盾的引出有些腦殘,要嘛就是故事發展太過片面,比如肖申克救贖,公認的牛片,但是,監獄裡黑暗的一面完全被抹去了,固然勵志,但卻失去了現實的根基,如果你再去看看《午夜快車》,《肖》的一切就顯得過於理想化,如此種種的缺憾不勝枚舉。我一般是按經驗美學的原則去評判某部電影,比如作品的社會性與典型性的統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作品是否能還原並反映現實,作者創作藝術作品時態度是否誠懇等等,我也是按這樣的標準去評判古典音樂的。畢竟,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如此出名的原因,也就在於它沒有任何修飾地還原了那種多麼糾結、歇斯底裡的悲劇美,特別在李赫特的手指下,一種獨具俄羅斯風格的氣息也同樣是那樣的攝人心魄。

再來看這部影片。一個吸毒家破人亡的故事,你覺得稀罕嗎?一定不會,它是那麼普遍,滋生於社會的每一個骯髒的角落。大家想想吧,回首過去,十多年前同坐在一個教師學習的人,現在各自的人生多麼的不同,有的如影片所說---無止境的墮落,有的混得中規中矩,有的過上的像樣的生活,有的雖然貧窮但是還不忘幫助別人......

導演可以把這樣一個平常的故事拍得如此攝人心魄,使得它的效果是那樣的直接,簡潔,乾脆,深刻。影像,音樂,表演,剪輯,平行蒙太奇,故事脈絡,導演率領他的團隊樣樣做到了極致,他不斷地讓你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身邊的悲劇,雖然講的是吸毒者的故事,但是達倫總是讓你覺得這種癮君子式的逃避一切的生活方式正是一個時代眾生的縮影,這樣看來,影片真的超出了一個具體的、個性化的故事,而上升到了對人們生活狀態的直接控訴,導演在控訴那種直面生活勇氣的喪失,和一種崇高的信仰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幻想和迷離,慾望已經到了無法自控的地步,導演在控訴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取向的淪喪。

個人認為,Marrion是全片中最為震撼的角色,當莫大的諷刺從影片中段一直延續到末尾那個極其噁心的派對的時候,你就會明白「墮落」的終極涵義,而這種墮落你根本沒有辦法把過錯完全歸在她一個人身上,她和Harry的愛情是如何在毒品中被磨得粉碎也絕對讓你為之感慨到死。

它是一部坦誠的電影,直接將那些被隱藏著的、無奈地骯髒著的現實暴露出來,將那些黑暗中的痛苦攤開,細細查看它們發黑的紋理,它的目的只是為了指引我們去尋求一個答案:這個世界在以怎樣光怪陸離、無法理喻或慘不忍睹的形式行進著。而這個目的並不過份。但是評級部門覺得最後的橋段有點過份要求處理之後才能上映,導演沒有讓人失望,堅持原片,不上映就不上映。試想,最後那個鏡頭刪了的話,影片的震撼效果將會以自由落體的速度驟減。

不管怎樣,這部影片讓我覺得看到了真正的可以稱得上是電影的電影,正如以前上初中的時候也有過追星的歲月,也有過喜歡謝霆鋒,王力宏等人的時候。但是,當你真正的聆聽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的時候,你才恍然大悟,你以前聽的根本、絕對是浪費你生命的垃圾(我很客觀,很理智,如果你想辯駁儘管來,我可以找出一萬個流行音樂是垃圾的理由!!)

它帶給了我一種激情與活力,那就是徹底看清物質的根本就會帶來一種終極意義上的快感,而不會再幪著層面紗無法看清的糾結,有時我們需要清晰,需要徹底的真實。它完全符合了我的審美標準,我也同樣的對導演處理影片的方式著迷。它甚至顛覆了我以前的觀念:電影不可能具有音樂那樣廣泛的抽象性,適用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狀態。看完這部電影,我錯了,它直入骨髓的深刻和控訴幾乎可以和蕭邦的波羅乃茲、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協、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相媲美,每每在暗夜一個人時悄然襲來,積蓄力量,如李赫特鋼鐵般觸鍵的琴聲重重地敲進你的心田,不斷地警醒你:在這個些許骯髒的世界,乾淨地活!

「不是被虛假的想像帶來的「活力」燃盡,就是在冷酷孤獨中傷害自己,他們被現實剝奪著。這不禁使人想到,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無數的人成天被慾望或者期待所驅使,左奔右突,離棄了所有,包括自己,不可避免地也被恐懼和焦慮困擾著。但是人們往往沉迷於這些恐懼和焦慮,以及這些不安定的東西帶來的痛楚,把它看作達到希望或者期待的必然途徑......作為『顛覆傳統電影』,它的顛覆性表現在它置疑了人類的希望與沉迷這兩種基本的生存狀態——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期待與慾望的沉迷是危險的,猶如沉迷於毒品一樣。它牽涉的是三種交叉的矛盾問題:現實與夢想的矛盾、清醒與沉迷的矛盾、肉體與精神的矛盾。一種情況,他們認為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並沉迷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忘記了現實,直至失去一切。期望促使夢想的幻覺膨脹與飛昇,但是往往只消卜的一聲,夢想和幻覺都通通消失;另一種情況,追求無止境的身體享受,以為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實,其實是在付出身體與尊嚴的代價交換微不足道的物件。可是在交換的瞬間,我們已然忘記了自己的一切:「我們是破碎的,只為著另外一些破碎而存在。」 他們以為能在這種精神幻覺和身體享受中得到無窮無盡,然而他們卻並沒有在這些希望和滿足中得到真正的充實和來自現實的真切回應......絕望是怎樣的情形?耗盡一切去得到,可是得到了卻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而曾經有過的美好也不復存在,甚至在美夢逝去後,現實的殘酷嘲弄還在延續。絕望與可悲連在一起,在失去了一切後,得到的一切又齊齊嘲笑他們的痴心和期盼和在期待中盲目而軟弱的自己。人們如此鍾愛某些東西,以致將生命拋擲其中,將人生交於這些夢想,並期待它們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慰藉。然而它們並沒有使生命的顆粒飽滿渾圓,相反,它們卻在人們的樂意並授意下將生命的意義、價值擠壓、揉碎,將他們放逐到空曠的荒野,讓他們徬徨失所。這就是真正的悲劇——不止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甚至是「夢醒了,卻不知身在何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