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华尔街金钱万岁(台)/华尔街金融大鳄(港)

6.2 / 106,661人    133分鐘 | 136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奧立佛史東
演員: 麥克道格拉斯 西亞李畢福 凱莉墨里根 喬許布洛林 蘇珊莎蘭登 查理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莊常飛

2010-11-01 09:41:56

時光是把殺豬刀


《華爾街》應該是我看過最多次的一個電影。雖然《重慶森林》、《東邪西毒》等也被我重複觀賞,但王家衛提供的只是一時的精神食糧,《華爾街》卻是長久的物質激勵,相比之下,自然是《華爾街》的誘惑更大。

從租這部片子開始,我歷經了重金買錄影帶、買DVD、看網路視訊三個階段,其中錄影帶看《華爾街》的次數最多,以致於到現在我還能對華爾街中大多數的段落熟記於心,經常能夠大段大段的背誦,就在最近還剛剛引用了Like Larry Wildman going off a cliff in my new Maserati。

被我背誦的自然是Gordon Gekko的台詞。說實話,不論80年代人是怎麼覺得這部電影入木三分的,從我看這部電影開始它已經有過時的感覺,其故事完全老套,對華爾街的刻畫也並不深奧,甚至還有不少錯誤。然而,麥可·道格拉斯的風采使得這部片子無論有多少瑕疵都同樣是經典。

按最近讀的E.M. Forster的文學理論,《華爾街》中Bud Fox是「完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因為他的性格是在整個故事中不斷髮展的。相比之下,Gekko是典型的「平面人物」(flat character), 因為其性格可以用一個詞形容:貪婪。然而道格拉斯就是把這樣一個角色演繹的精彩十足,充滿了彌爾頓《失樂園》中撒旦的風采。

由於對道格拉斯的喜愛,我在看電影續集《華爾街:金錢永不眠》之前就已知道,再次看到Gekko將是這部片子最大的亮點。然而,鑒於這部戲依然是奧利弗·斯通作品,我沒有想到這部片子中Gekko將是唯一的亮點。

電影的故事講的是道格拉斯飾演的Gekko出獄後的故事,這次他依然不是主線,襯托的是到處給老帥哥當下一代的小帥哥希安·拉博夫為自己的恩師(法蘭克·蘭格拉飾演的好人,雖然他其實長得和「貪婪是好的」真是生活中的始作俑者Ivan Boesky有幾分相似)向華爾街的達斯·維達(喬什·布洛林飾演,但還是看著像小布希)復仇的故事。期間,與Gekko女兒(《成長教育》中靈氣十足、這裡卻神采全無的凱瑞·穆雷根)訂婚的拉博夫還必須處理自己的愛情、修復Gekko父女的關係、維護自己和母親(蘇珊·薩蘭登飾演)的關係等等。

聽著雖然頗有深度,但這其實也是《華爾街:金錢永不眠》最大的問題。和原片善與惡的鬥爭這一簡單主題不同,續集企圖在2個多小時(明顯過長)的時間裡講清楚一段上千頁紙都未必能夠理順、至今尚未蓋棺定論的金融危機。這一目標之龐大是巔峰時期的斯通都未必能夠征服的,而創造力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他現在更是力不從心。和《JFK》胡編亂造總統暗殺史都能精彩異常的作品相比,這部片子斯通能夠堅持到最後把故事講完整已經很勉強了。

這份勉強不僅體現在斯通主觀意識極強、萬事不求深究這一問題上。實際上,這一直是斯通的弊病,一切簡單化更是電影這一載體本身的侷限性,所以在《華爾街:金錢永不眠》中出現並不奇怪。雖然即使按斯通本人的低標準,這部片子對金融的解釋也弱智簡單的可以,相比任何一個稍微對這次危機有點了解的人都會對其解釋不屑一顧。

但《華爾街:金錢永不眠》真正的問題還是體現在斯通雖然技巧依然凌厲,但卻已經無法邏輯的講完一個故事。在這一點上,《華爾街:金錢永不眠》可以說和另一個著名的畫蛇添足《教父三》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趣的是,斯通的電影也使用了Don Altobello,已經95歲高齡的Eli Wallach(最近老先生似乎很活躍,除了本片之外還聯繫參演了《紐約我愛你》和《影子寫手》)。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和《教父三》的另一個共同之處在於最大的問題都是體現在主角的女兒這一角色上。雖然穆雷根要比之後以導演身份成名的索菲亞·科波拉強太多,但其本片中其角色和科波拉的角色一樣不討巧。從故事上來說,她們的角色完全是「劇情工具」(plot device),主要是通過愛情連接老少男主角,同時讓原本被邪惡附身的老男主角人性化。由於背負了這樣劇情重任,因此這個角色甚至來平面角色都算不上,因為其內在邏輯必須為劇情犧牲。這就是為什麼穆雷根可以一直聲稱自己不重視錢、只重視信任,但卻可以一再因為錢而破涕而笑,因為如果不這麼寫編劇就不能到達自己實現已經設計好的劇情轉折和終點。

雖然穆雷根的角色最為白痴,但她的角色不過這個毛病最重。拉博夫、布洛林等角色也根本毫無任何內在邏輯。E.M. Forster告訴我們,一部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作者向觀眾解釋角色。在這部戲中,拉博夫明明飾演的是一位理想過頭、熱血過多的憤青,但導演為了讓其符合自己的劇情,一再讓諸多角色告訴我們,他的成色和Gekko是一樣的。布洛林光看表面並無什麼稀奇之處,但導演卻一再忠告我們他是貪婪和邪惡的結合體。

這其實違背的不僅僅是Forster的文學理論,還是違背了「觀其行」勝過「聽其言」這一最基本原理。與其告訴我們事情和人物應該是怎樣的,斯通真正應該做的是讓我們看到這些人物都做了些什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如果說在講解新故事、介紹新人物這方面斯通是失敗的,那麼在引發回憶這一角度上他卻是成功的。通過Bud Fox(老得一塌糊塗的查理·辛)的客串、同一公寓銷售老太太、同樣的音樂、剪輯、過去的台詞(Blue Horseshoe loves Anacott Steel)這些老版《華爾街》的橋段,斯通讓這些細節感覺就像一些朋友之間的笑話一樣,一下子讓我們再次回到了美好的1987年。此時,甚至僅僅是Gekko兒子Rudy的名字都能讓我們想到穿著浴袍的道格拉斯說「Rudy Gazootee, how's my cutie」這句台詞時的表情。當然,最讓人振奮的細節還是Gekko東山再起後小頭髮一背、穿上高檔西服、在電腦後面一坐的那一刻。

就因為讓觀眾再次勾起對《華爾街》的感動和懷念,《華爾街:金錢永不眠》也算略有價值。但影片本身已經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商品並非第一集中所說的資訊,而是時間。那麼作為觀眾來說,如果影片的價值只是如此,還寶貴的時間還真不如再看一次《華爾街》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