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华尔街金钱万岁(台)/华尔街金融大鳄(港)

6.2 / 106,661人    133分鐘 | 136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奧立佛史東
演員: 麥克道格拉斯 西亞李畢福 凱莉墨里根 喬許布洛林 蘇珊莎蘭登 查理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故城

2010-10-21 01:08:19

《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


文/故城

奧利弗•斯通拍《華爾街》時,那個標誌現代性的摩天大樓還赫然聳立著。但二十年後,在《華爾街2》的浮光掠影中已再難覓到它的挺拔,斯通似乎有意迴避十年前的瘡疤,用家庭和親情抹平曾經的硝煙,也試圖抹平華爾街的貪婪。

Is Greed Good?
《華爾街2》拍攝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這是斯通重拾華爾街題材最好的時機。華爾街這個曾經世界經濟的風向標、美國菁英文化的象徵,這個號稱可以「槓桿撬地球」的龐然大物,伴隨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閉,已喪失信義和權威。至今次貸危機的噩夢依然揮之不去,學者們開始反思,危機源於體制還是源於人的貪婪。

或許至今還有人記得,《華爾街》中戈登•蓋葛在股東大會上為貪婪所做的辯護。「貪婪是美德,它可以釐清一切,是一切形式之所在……貪婪激發了人類向上的動力,它不僅能挽救泰達紙業,更能挽救機制失調的美國。」而《華爾街2》中,剛剛出獄的戈登似乎幡然悔悟了,他的新書竟對曾經的信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貪婪真的是美德嗎?」

很難相信鼓吹金錢至上的戈登,竟會大徹大悟,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貪婪背信棄義。但之後我們看到了真相,戈登將貪婪隱藏起來,使之不再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贏得女兒和準女婿的信任,並獲得了可以東山再起的資本。

恩格斯說:「人類的貪婪、慾望和永不滿足,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槓桿」。資本主義抓住了人類身上的投機主義,讓我們貪婪的本性無休止的蔓延,它無所不在,可以讓每個人對其喪失免疫力。儘管《華爾街2》的畫外音總在強調,華爾街是系統化的癌症,它可以吞噬一切對其趨之若鶩的人,儘管戈登在資本市場如沐春風時突然選擇懸崖勒馬,回歸家庭,但誰能否認這可能只是金融大鱷面對家庭壓力的一次短暫收斂呢?

加拿大通訊社的克里斯丁•勒梅爾說,儘管《華爾街2》的結尾看起來溫和而可笑,但它依然證明了「貪婪是美德」這句話。 試問面對高達30倍槓桿的投資誘惑,眼看戈登在金融市場中翻雲覆雨,將一億資本變為十億,誰又會無動於衷呢?

一次成長教育
《華爾街》里,充滿野心的年輕人巴德,用從父親那裡獲悉的商業機密換取了戈登的信任,並在其幫助下走向成熟和自信。然而當父親的航空公司淪為戈登斂財的犧牲品後,巴德決定與這位「精神導師」分道揚鑣,並通過秘密錄音收集其違規交易的證據,最終完成反戈一擊。而《華爾街2》中,雖然巴德換成了傑克,但換取戈登信任的仍舊是年輕人的企圖心。

兩部影片都有著成長與涉世的主題。奧利弗•斯通在《時代週刊》的訪談中說:「這是一個關於身處金融風暴中心的年輕人成長的故事,他必須藉助戈登的幫助,才能趟過華爾街的渾水。」不難看出,兩個故事架構中,兩位年輕人都是因為「父」的權威受損而走向成熟的。

巴德父親的公司藍星航空因捲入戈登的收購重組計劃,面臨解體變賣的危機,巴德看望病榻上插滿導管的父親時,他不得不面臨道德與金錢的博弈,選擇維護包括父親在內的工人階級的利益,還是選擇不擇手段追逐金錢的戈登?而《華爾街2》中傑克的「精神教父」身體力行,並有望投資他的夢想——海洋能源計劃,卻淪為華爾街商業投機的犧牲品,因此影片中每每面臨抉擇時,傑克腦海里總會浮現出「精神教父」鞭笞他追逐夢想的身影。

《華爾街2》中有一幕飆車戲,在風馳電掣中,觀眾領略到人物的劍拔弩張。作為小字輩的傑克與華爾街投行老闆的競爭本身是不均衡的,因為在商場經驗和社會地位的較量中,傑克明顯處於下風,然而賽車中決定勝負的是勇氣和身體機能,顯然奧利弗•斯通試圖用這場戲扭轉兩人較量中的不平衡,告訴觀眾,年輕而更有闖勁的傑克才是華爾街的未來,而那些將華爾街搞的烏煙瘴氣的老古董們終究會退出歷史舞台。

這場較量過程中,兩人各懷鬼胎,投行老闆想考驗傑克的忠誠,傑克則想藉助他的影響力拉攏華人投資他的海洋能源計劃。這多麼像《華爾街》中戈登和巴德的較量,時過境遷,世界都變了,但人與人之間相互利用的關係始終沒有變。

美國夢和華爾街精神
「美國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31年亞當斯的《美國史詩》中,它不僅包含美國人對轎車和高薪的夢想,還是一個關於社會秩序的夢想。美國夢的核心就是高度自由的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它使人相信,成功就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創造和積累無比的財富。亞當斯說:「在美國,貧窮不是要解決的問題,而是要打敗你的敵人」。

隨著時代變遷,美國夢也發生了變化,美國人不再像父輩那樣恪守傳統的清教徒式生活,他們講究個性張揚、崇尚享樂主義,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哲學就是消費至上,消費成為人們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成為體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尺度。有人就曾這樣比喻如今的美國夢:它像是滿身珠光寶氣的自由女神乘坐著豪華的凱迪拉克轎車。

《華爾街2》的酒會中,導演將鏡頭頻頻切給那些滿身珠光寶氣的女人,她們的手鏈、項鍊、耳墜、頭飾,讓整個酒會璀璨奪目,然而這卻難掩酒會中的惺惺作態、爾虞我詐。而二十多年後,曾在《華爾街》中完成正義反擊的巴德突然出現,他早已無當年的英氣和正義感,懷裡抱著兩個美女,及時行樂。

很多評論家看到《華爾街2》中的巴德,不禁想到80年前的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前者遭遇2008年金融風暴,而後者遭遇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他們均懷揣美國夢,但最終均會因夢想破滅走向墮落。《華爾街2》中的巴德或許還能享受夜夜笙歌、紙醉金迷,但曲終人散、洗盡鉛華後,他的命運難道不就是另一個蓋茨比、另一個菲茨傑拉德嗎?

從歷史上看,華爾街的成功是資本主義精神和市場機制結合的產物。早在十七世紀中葉,這裡便是新阿姆斯特丹總督的駐地。為了方便警衛通行,總督下令用木頭做圍牆,築起了一條街,取名為「牆街」(Wall Street)。隨後華爾街被英國佔領,但繼續保持荷蘭人熱愛商業崇尚金錢的傳統。《華爾街2》中提到荷蘭1630年發生的「鬱金香泡沫」,實際上暗示了華爾街時時刻刻面臨著泡沫的危險。

最有趣的故事是,十八世紀24個商人代表聚集在華爾街的梧桐樹下,簽訂了著名的「梧桐樹協議」,規定在他們之間可以進行證券交易,這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這種個人自發、市場主導的機制,具有先天的擴張優勢,從此華爾街便成為美國銀行業的象徵。

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本身並不創造價值,然而很多人卻認為華爾街創造了財富和價值,它代表了一種美國的進取精神。《華爾街》中戈登總是說:「不會有人受傷害,但你會得到很多錢。」正是在這種論調下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想開始氾濫、,蔓延,它們崇尚效益,反對國家干預。於是華爾街的金融冒險家們可以在自由主義的庇護下,在市場上饕餮般攫取財富,把利益留給自己,把風險和災難留給別人。

《華爾街》中的藍星航空和《華爾街2》中的海洋能源研究所,均屬於美國實體經濟,這些創造價值的企業,在這些華爾街大鱷眼裡臃腫而無利可圖,它們被當做籌碼或工具,被輕易轉手交易,以一種註定悲劇的身份參與這場金融遊戲,最終吞下苦果的總是像巴德的父親或傑克的朋友這樣普通的勞動者。

保守主義的轉變
《華爾街》的開篇,奧利弗•斯通用花哨的蒙太奇剪輯,再現了紐約這個都市叢林中人們高速的生活狀態,而《華爾街2》則是從閒適的家庭生活開始,鏡頭緩慢推進,傑克還躲在溫床里伸著懶腰、做著白日夢。

從快節奏到慵懶休閒,從追求效率和事業成功到追求幸福和家庭和諧,這是《華爾街》到《華爾街2》的巨大轉變。奧利弗•斯通已不是二十五年前的那個奧利弗•斯通,而美國也不是二十五年前的美國。那時的斯通剛拍完名噪一時的《野戰排》,而如今的斯通已年逾花甲歸心似箭,那時的美國在經濟上開始奉行自由主義,而如今的美國剛剛從911和08年的金融危機恢復過來,保守主義盛行。前後兩部影片的轉變恰好映射了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變遷,我們也能從中探尋到時間長河中斷裂的精神線索和缺失的意義。

長久以來,在美國既存在主張自由、平等、民主的洛克式自由主義,同時又存在主張權威、等級、菁英主義的柏克式保守主義。這兩股思潮相互交織,既競爭又對話,此消彼長,形成了「美國信條」(American Creed)的兩大傳統。二十五年以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更迭反覆,先是八十年代「雷根主義」復辟美國保守主義,而後是以柯林頓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佔據整個九十年代,再到如今「布希主義」和歐巴馬時代保守主義之風再次颳起。

而奧利弗•斯通作為好萊塢主流電影人,他的作品也受美國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他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電影作品(《華爾街》、《刺殺甘迺迪》和《天生殺人狂》),大都推崇一種大眾文化進入菁英文化階層的傾向,如《華爾街》中的巴德本是代表美國最下層的工人階級,他卻進入代表菁英文化的華爾街。而其90年代後期至今的作品則開始表達一種對秩序和權威的維護(《世貿大廈》、《亞歷山大大帝》和《華爾街2》),即站在菁英階級對大眾文化的俯視,如《華爾街2》里曾經嗜血的戈登被子宮裡蠕動的外孫的畫面所感動,放棄追逐金錢回歸家庭。

《華爾街2》誕生於911和08年金融危機之後,雖然其副標題仍用「金錢永不眠」延續觀眾對《華爾街》的遐想,但其實這部續集影片更多的擔負著撫慰傷痛、重拾信心的使命。也許,溫情和回歸家庭是當下美國人重溫美國夢的最好途徑。於是,我們看到的《華爾街2》,繼續在好萊塢描摹美國人想看到的美國,也繼續在美國書寫萬變不離其宗的、保守的美國政治文化傳統。

2010-10-16 19:25 《海南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