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日出前让悲伤终结/世界上所有的早晨

7.6 / 5,698人    115分鐘

導演: 亞倫柯諾
編劇: Pascal Quignard 亞倫柯諾
演員: 尚皮爾馬利耶 傑哈德巴狄厄 安妮柏琦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水若cloris

2010-10-15 05:52:12

有音樂的地方愛情異常艱難


        週末的電影沙龍看的是《日出時讓悲傷終結》(又譯為《世界的每一個早晨》),法國電影。獲得第十七屆法國凱撒電影獎(1992年)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大獎。最初吸引我看片子的不是獲獎的眾多LOGO印在碟片上,僅僅是—— 題目的這行字,我想「日落是沉潛,日出是成熟」,所以悲傷的終結就是日出的陽光嗎?陽光總是帶給人如同信仰般的皈依?象拉薩的陽光?我好奇。

     故事是這樣的:聖哥倫布是一個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每當他拉琴時就能在回憶中與亡妻相遇,他把和她相會的場景用畫家的筆畫下來,擺在房間裡。他總是沉浸在對亡妻的回憶中。有時他的兩個女兒與他一同演奏,供貴族消遣。這吸引了大批宮廷樂師對他的追捧和邀請。但在他心中音樂不是為別人提供消遣的東西,於是他退出演奏,拒絕邀請,將自己關進小木屋,將自己的每一個靈感記錄下來,譜成曲子。他並不打算公開他的音樂,他的音樂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生活經歷,屬於自己的內心。17歲的阿蘭來到他的身邊做學生,之所以收下他是因為阿蘭在彈一首由他創作的曲子時,讓他動心。阿蘭和他的大女兒相戀,但阿蘭沒有拒絕宮廷拋來的橄欖枝,成為了宮廷樂師。女兒最終在失去戀人和幼子的一連串打擊下自殺,留下痛苦的父親與另一個世界的人對話。聖哥倫布又失去了一個至愛的親人,小屋裡再沒有音樂。阿蘭意識到宮廷樂師的身份讓他離正真的音樂越來越遠,悔恨讓他走出王宮,來到老師的小屋……

    影片採用追憶倒敘的方式,是阿蘭在晚年時向他的學生們講述起他與師傅聖哥倫布之間的恩怨情仇。故事的最後是阿蘭和師傅的和解:在小屋裡,師傅把一直以來困擾阿蘭的問題的答案給了他,音樂不是心靈的表達,也不是為了獲得寧靜,「音樂是送給亡靈的禮物」。一個孤獨而又執著的老頭,一個怪異卻又溫暖的心靈。在這種和解中,淚水顯得膚淺,音樂聲的響起,才是最終的慰藉。大提琴的如泣如訴,悠揚低回,讓我彷彿回到多少年前在藝校大院裡聽同學的爸爸拉大提琴的場景,一幫小屁孩圍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音樂與憂傷的關係。多美好的一段歲月,將來坐在搖椅上可以慢慢聊的歲月。我想這個故事就應了那句話吧,「藝術的喜劇,總是個人的悲劇」。天籟般的音樂總有著不幸的現實作為背景,而常人聽到了音樂,忘記了背景,這不是音樂的初衷。還有一句話,「有音樂的地方,愛情異常艱難」。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可能音樂之美音樂之力量,和愛情的力量是同一種生命的神秘潛能吧!所以沒有人能同時做好兩件事,他們只能擁有愛情,或者音樂。

     阿蘭一角由「大鼻子」德帕迪約父子(他兒子的鼻子不大,看來找了個不錯的老婆)扮演。但我若干年後還能想起的一定是聖哥倫布的扮演者——讓-皮埃爾·馬里埃爾 的那張深邃的臉。影片節奏緩慢,台詞不多,卻有非常濃厚的傳奇片色彩,對藝術的痴迷和生死之愛交纏的複雜心理都有出色的描繪。

 

        看完之後,大家一陣唏噓感嘆。「這老頭真可憐啊!」這是石頭的總結,呵呵!

        10點多,我們在寒風中各自歸去。我的耳邊還迴響著大提琴的聲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