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斷魂槍聲--Bang, Bang, You're Dead

断魂枪声/惊魂主张/校园暴力事件薄

7.8 / 12,925人    87分鐘 | Argentina:93分鐘 | Japan:93分鐘

導演: 蓋伊費蘭德
編劇: William Mastrosimone
演員: 湯姆卡瓦納 班佛斯特 Randy Harrison Janel Moloney 珍麥奎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inG羽

2010-10-15 00:35:10

欺凌規則


潛規則是個有趣的詞兒,那是規則嗎,是的話,為什麼還要「潛」著呢,您大搖大擺出來溜躂不行麼。那看來不是規則咯,可怎麼那麼多人堅定不移地堅守它?校園裡有不計其數的潛規則,不用老師教你就懂得,比方說你活該被某些人欺負。
那個橄欖球隊的Brad不解委屈地說: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啊,這算是傳統吧,我們只是想跟他們玩玩兒,沒有別的意思,我們當年也是被高年級的這麼整過來的。
很多人是這樣想的,對吧,被人欺負當然不好受,可誰讓我是新來的,誰讓我是低年級,誰讓我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等,這是理由還是藉口?你丫覺得這是應該的,這是正常的?你有腦子沒,你其實只應該抱怨這一句:誰讓我懦弱!
這是我看過的反映校園暴力問題最為深刻的影片,有人會想起格斯的《大象》,那片子老實說更像個憂鬱的文藝片。《斷魂槍聲》安排了一個得體的戲中戲,那部同名的舞台劇話說現實中真的存在,而且曾經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過廣泛關注。主角Trevor 是個前好學生,自從被學校扛把子橄欖球隊的隊員當眾百般侮辱後,陷入了難以言說的仇恨和對校園暴力的思考之中,甚至最後踏上了使用暴力回擊整個學校的極端報復之路,好在及時懸崖勒馬。裡面涉及到一個很有趣的校園分類問題,我回想一下,似乎無論在哪個班級里,我們都自然而然地會在自己心裡給同學們分個類:AB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獃子」,CD是成天嘻嘻哈哈沒個正經的「二愣子」,EF是不與人交往活在自我裡的「小瘋子」,GH是不男不女的···在本片的學校食堂里,甚至誰跟誰坐在一起吃飯都有著嚴格的涇渭之分,好比說,C是一定不會跟F坐在一起的。這多麼像某些東西啊。分類的可怕在於每個「團體」並不是平等的,就好比主角就屬於弱勢群體,所以他被強勢群體欺辱被別人看做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的。
還有一個起外號的問題也很值得說那麼一下,我們都喜歡給別人起個外號什麼的,可愛的親昵的外號不在我的討論範圍內,我說的是那些帶有侮辱字眼或是歧視意味的外號。可悲的是很多人接受了那些自己並不喜歡甚至極其厭惡的外號,「膽小鬼」「大傻子」「死肥豬」···毫無疑問,外號可以傷人,嚴重的傷害,它可以改變你的自我,改變你的構造,像重組基因一樣,讓你不知不覺朝那個不好的方向狂奔,搞不好某天早晨起床,你對著鏡子怒斥:你丫是誰?!怎麼這麼可惡。好吧,這時,你已經相信了他們說的。他們生生奪走了你的本名,不反抗的你將永遠活在人家「送」給你的名字里。
有些人不需要用槍就能傷害到你,他們用言辭,用譏笑當匕首,朝你的肚子猛地上去一刀,然後冷眼看你痛苦死去;他們騎在你頭上,看著你克制淚水,或者乾脆淚眼汪汪,他們掐住你的脖子,讓你透不過氣,看著你可憐求饒。他們把欺負別人當做自己的樂趣,他們不懂那種傷痛,他們不明白自己犯下的罪惡,他們沒心沒肺!
為什麼有無數電影選擇復仇作為主題,因為所有人都崇拜仇恨,沒有人例外,它能激勵,它能產生共鳴,它能讓你血脈噴張!在校園暴力的問題上,復仇的套路也同樣合適嗎?當然,我們喜歡看弱者的反擊,喜歡滿懷仇恨的人幹掉那些可惡的傢伙,為了他自己也為了你解恨。可現實是,這樣只會讓更多的人受到傷害,只會產生更多的仇恨!所以,唯一完美的是遏制仇恨,人與人互相尊重,可惜,完美是這世界最虛幻的詞兒。
打破駐紮在你心裡的欺凌規則,不去做欺凌者,也堅決不做受害者!
我只希望,你能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對了,把「懦弱」從你的字典里拿掉,同時給「理智」畫上著重號。

PS:看到一個欺凌行為角色分類,有點意思,放過來,看看你是哪一種:


·欺凌者(英文:Bully)發動欺凌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受害者(英文:Victim)受到欺凌。
·協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保護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