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世紀戰魂--Centurion

百夫长/世纪战魂/百夫长

6.3 / 86,404人    97分鐘

導演: 尼爾馬修
編劇: 尼爾馬修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多明尼克魏斯特 歐嘉‧柯瑞蘭寇 Noel Clarke 大衛莫里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考的貓

2010-10-13 15:30:27

不夠風格化的逃亡


        記得當年看《天地英雄》時,影片到了尾部,一眾護衛舍利子的爺們兒,被追殺的逃了一路,來到一個捨棄的邊營,終於厭倦逃亡,乾脆就地整裝,要與敵人殊死決鬥,那一刻,看的我也熱血沸騰,真夠爺們兒的。看電影,相似橋段在你觀影經歷中出現的時間順序,對於給你的效果非常重要,所以,當《百夫長》中,百夫長昆圖斯•迪亞斯等人被皮科特人追的也沒了脾氣,在被拋棄的羅馬據點要死鬥時,我心中一驚,靠,難道這幾年的英國恐怖片新貴尼爾•馬歇爾來次疑似轉型,就在向中國電影「致敬」不成?

        2005年的一部《黑暗侵襲》讓我對尼爾•馬歇爾欣賞有加,那部恐怖電影在營造恐怖氛圍的同時,將困境中的人性之堅強和兇惡可謂表現的極端而猙獰,此後的《末日侵襲》雖然沒有更出彩,但是依然有這樣的調調。而這部《百夫長》雖然不是怪獸橫行的恐怖電影,但是卻依然帶有些與其恐怖片作品相似的脈絡,即,一群人,陷入被數量眾多,且能力強大的敵人圍捕的境地。甚至在《末日侵襲》中,蘇格蘭爆發病毒,英國政府為了阻止病毒蔓延築起了橫穿英國中北部的封鎖線,這也與《百夫長》取材的史實情節中,羅馬帝國在遠征英國北部失敗後,為阻止皮科特人南下築起哈德良長城如出一轍。而影片的背景乃遠征英倫北部的第九軍團消失之謎,對此歐美野史甚多,但是主流觀點大多為其被當地皮科特人圍殲,在這點上,馬歇爾沒有做太多演化,倒是於其中挖掘出一絲陰謀論的線索,進而表現一場榮耀光環下戰爭的虛偽實質和士兵的悲歌。

        影片上映前,從諸多劇照看,我還以為這會是一部類似《300勇士》的視覺風格化影片,但是看到影片後才發現,畫面上它並沒有走漫畫加油畫般的風格,而是一副寫實粗獷的風格,荷爾蒙氣息依然瀰漫其中。影片起點頗有史詩片的宏大,第九軍團浩浩蕩蕩殺向北方,接著就遭遇了一場慘烈的圍殲,這種中世紀風格的大戰往往要將戰場的殘酷與英雄氣息一併展現,對於馬歇爾來說,表現戰場的血腥不難,這場混戰場面,雖然發生於狹窄的林地,但是依然拍出了盪氣迴腸的效果。而同時,第九軍團那種被伏擊的悲壯也在這個過程展現,無助的士兵,絕望的哭號,直到最後最高將領被俘時的掙扎和不甘,一派這場戰爭的末日氣息。從皮科特入營地逃出,半路加入軍團的昆圖斯•迪亞斯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帶領剩餘人馬,開始了與皮科特人艱難的游擊和逃亡。在這場逃亡的開始階段,馬歇爾極力表現著這群士兵身上的榮耀感和尊嚴感,他們儘管只有數人,卻依然要去營救被俘的將軍;而被俘的將軍,明知死路一條,依然寧死不屈的維護羅馬帝國軍人的尊嚴。而這一切榮耀的張揚,讓觀眾當時感受英雄主義感覺的同時,更是在為後來揭示戰爭的虛偽性做個鋪墊。

        戰爭的弔詭和無奈之處常常在於,它往往是上層階級為了自身利益發起的爭鬥,卻總要附上光鮮的理由,讓民眾在山呼海嘯聲中,去參與到毀滅他人和自我毀滅的殘酷遊戲。而這個過程勢必伴隨對敵人的塑造,敵人往往被塑造的兇惡、野蠻,但是同時如同螻蟻,可以被隨意的剿滅、殘殺、侮辱。於是,這個過程中,一方殘酷的對待另一方,包括其中被動捲入戰爭的平民,而受害者本身或者受害者的家人又會在仇恨驅使下,進而主動的選擇加入戰爭,上層階級彷彿按下了一個自動機的按鈕,只需要加入些催化,接下來,「仇恨」將驅使這台戰爭自動機不斷運轉,提供給上層的人們金錢和榮耀。《百夫長》中,羅馬帝國的軍隊對皮科特人的領地不斷征伐,其中也包括了百姓遭殃,而片中那位生猛的皮科特女武士艾泰恩也在家庭慘遭羅馬人滅門的仇恨中,成為了羅馬逃亡者們最強悍的敵人。接下來,如羅馬士兵悶死皮科特首領幼年兒子這樣的行為又讓這樣的仇恨愈深,而逃亡過程中,將戰友割斷腳筋,任其被狼群圍困的行為更是讓羅馬戰士的榮耀大打折扣。接下來,三位筋疲力盡的逃難者受到的卻是一名皮科特人的庇護,而她的抉擇是因為自己遭到了同胞迫害,對其憎恨所致,戰爭中基於立場的榮耀在這裡又顯得不太牢靠了,而羅馬軍隊主動撤出營地,讓滿懷希望的逃亡者希望落空之餘,更對自己曾經奮戰的目的性產生了懷疑。

        馬歇爾到了最後想讓戰士們爺們兒一把,但是他顯然想High的過頭了,已經全然不顧邏輯性,只見當初七條漢子的時候,眾人只知逃亡,只剩三人倒是勇猛無比,能將追擊的皮科特人全殲。而在前面嗅覺靈敏,機警果斷的悍女艾泰恩到了這裡突然成了猛張飛一般莽撞,沒怎麼施展功夫就被幹掉,這場決戰來的倉促,打的倉促,收尾也無比倉促。而最後的結局,馬歇爾的收尾本頗為精妙,讓發起這場征伐的政客們,有意要誅殺倖存的昆圖斯,讓第九軍團的歷史徹底消失,以便維護羅馬帝國的榮耀,這無疑是對這場戰爭有力的自打耳光,也讓馬歇爾在盡情施展自己鍾愛的視覺風格後,揭示了一個頗為深刻的主題。但是,最後,昆圖斯同樣倉促的反擊和再次逃亡,倉促的帶給了這部影片一個有情人再相見的結尾,總感覺差了些什麼。

        從視覺和節奏上,這部影片依然帶著馬歇爾Cult味的暗黑風格,同時也依然表現了馬歇爾擅長的關於人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主題。為了生存,皮科特人全民皆兵,在林間與羅馬人血戰;為了生存,倖存的羅馬戰士要在林間、雪山不斷奔跑,其中有人表現的更加像英雄,也有人表現的更加卑鄙險惡。不過,畢竟基於頗為嚴肅的歷史題材,馬歇爾似乎又受到了束縛,同時本片總體講格局也比《黑暗侵襲》這樣的作品大了不少,讓馬歇爾在內容表現上,雖然追捕與逃亡的主線清晰,但是其中衍生的支線還是顯得有些凌亂,分散了導演的精力,甚至讓其邏輯上也處理的不夠清晰,更未能張揚這部影片本令人期待的風格,這讓讓我也感到一絲遺憾。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7bed916aa1abc17962b4341.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