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於玲娜

2010-09-28 16:12:04

《全面啟動》盜了誰的夢?



        美國人取得在世俗世界無可爭議的大國地位後,一部份多餘的力比多投向了兩個神奇的未知領域:外太空和內心世界。大眾的眼球被這兩個領域輪番吸引,於是在《阿凡達》火了大半年後,新上映的《全面啟動》有再掀高潮之勢。
        
        《全面啟動》和《駭客任務》很相似,在中國這樣學術知識並不普及的國度,故事的邏輯基礎很容易震懾觀眾,帶來一種「思想創新」的錯覺,其實炒得都是冷飯——當然並無指責之意,本來思想創新這種事兒,既不是大眾文化該做的,也不是它能做的。
        
        《全面啟動》的邏輯基礎主要來自弗洛伊德和卡斯塔尼達的思想。前者中國人並不陌生,其傳入正值性壓抑時代。弗洛伊德在美國曾同時佔據顯學和流行文化的地位,年輕人除了上床、嗑藥,就愛搞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理論龐雜,關涉這部影片的內容,簡單地說,就是強調意識和潛意識的區分,前者理性、道貌岸然,後者感性,充滿各種隱秘的慾望和情結,能夠影響前者;意識具有防禦機制,潛意識中的慾望要經過偽裝才能進入;在意識鬆懈的時候(催眠、夢境中)潛意識更有可能顯現出來。該理論的許多用詞:壓抑、防禦、偽裝、意識、潛意識……構成了幾位角色間相當一部份台詞。(印象中美國大片的台詞大都簡單直白到極致,或許是為儘量減少教育程度不高和非英語母語觀眾的挫敗感,以保證票房收入。)
        
        不過弗洛伊德當初只是在隱喻層面構建這一理論(並無貶義,所謂自洽的理論,其實就是無懈可擊的隱喻),他多半沒有想到,百年之後被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以假作真地加以發揮。於是在片中,意識的層次成了用電梯上下的樓層;製造夢境簡化為建築設計;意識的邊緣就是陸地的邊緣——海灘;所謂「入侵」就是入侵者幻化成人形在場景里行動,所謂「防禦」就是街上行人盯著你、撞你兩下甚至朝你開槍;意識的層次深淺,表現為場景中人造建築的比例;最雷的是所謂意識的隱秘之處居然是密碼保險箱,而意識中最不為人知的東西居然是鎖在裡面的紙張或物品!這讓人想起一個故事,說某山村有一老頭每天早起撿牛糞,有天睡過頭了,一坨牛糞沒撿著,回家來對老伴發狠道:「哪天老子當了皇帝,全村牛糞都是我的!誰也不許撿!」不過對於一輩子在城市裡忙著掙錢無暇顧及其他的觀眾,也許這恰恰符合他們的大部份生活經驗,他們的意識世界當真如此也未必。
        
        弗洛伊德理論搭建了基本佈局,接下來就是意識的「進入」問題。在許多思想家那裡,所謂「進入別人的意識」是種隱喻說法,說白了就是了解別人在想什麼。不過一些靈修派別確實是在「現實主義」層面作此描述,也就是說,可以像進入一個空間一樣進入對方的意識,甚至可以在裡面做點兒什麼。許多電影都對這種進入後的狀態大做文章,但「怎樣」進入,往往讓編導頭疼不已。科學固然清楚直白適合上鏡,卻至今未解決這一問題;神秘學可能老早有了門路,卻很難用電影這種形式來直接表現。在影片《傀儡人生》中,進入意識的通道成了某辦公室牆上的一個洞。在電影《阿凡達》中,意識的轉移和進入有兩種方式:高科技的和靈性的。前者所用裝備給人感覺像一台先進的腦疾病診斷儀器,讓人想到腦電波啥的,忽悠普通觀眾足矣;後者則類似「巫術」,其過程之複雜規模之宏大,倒也能讓人望而生信。《全面啟動》倒有趣,拉倆電線搭在脈搏上,讓人想起孫悟空的「懸絲診脈」,忍不住懷疑導演受了中醫啟發。
        
        至於進入後的狀況,比如可以對夢境進行控制,在夢中可以繼續做夢,迷失在夢境中會醒不過來,做夢的人需要找個方式讓自己隨時能確定眼前是真是假,甚至南美民間配製的助夢催眠劑……這些情節都可以在卡斯塔尼達的書中找到,如《做夢的藝術》。作為受過專業人類學訓練的人對南美巫術的記錄,卡斯塔尼達的書徘徊在學術正統和歪門邪道的邊界上,獲得正名不容易,但影響力也不小。當然,弗洛伊德的理論同樣不屬於科學範疇,所以看完該片後筆者最深的感觸是,給這部片子貼上「科幻」的標籤,實在是個穿越、懸疑、驚悚的動作。
        
        美國大片說來說去總萬變不離其核心價值觀,男主人公層層謎團包裹下的秘密,仍是基督教的核心觀念——罪感。看這類耗資巨大製作精良核心價值卻老套的東西,常有殺雞用牛刀之嘆。話說回來,多數人去電影院,也只為做黃粱一夢,主人公的陀螺似倒非倒,觀眾自可隨他莊生夢蝶。筆者較真的,只是地毯恐非純羊毛。


原載《世界博覽》2010.1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