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郵差--The Postman [1995]

邮差/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ThePostman

7.8 / 37,424人    108分鐘

導演: 麥克瑞福
原著: 馬西莫特洛依西
編劇: 麥克瑞福 馬西莫特洛依西
演員: 菲利普諾雷 馬西莫特洛依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qUa.*鄭小雲

2010-09-17 09:18:56

你笑顏一展如蝴蝶拍翼


黃昏雨里拉長的鏡頭比特寫里劣質化妝品下粗糙的皮膚的女明星更能讓我感動。電影可以迎合,也可以自守。靜觀他們的選擇吧。

伯格曼的處女泉流淌著上帝仁愛時間的罪孽與荒謬;侯孝賢的青春背後有著雲淡風輕的殘美與沉重;黑澤明悲憫的抒寫自己的故事,從生拍到死;安東尼奧尼完成自己的藝術品,精微細緻如同最偉大的作家在創作他的小說一樣;還有阿莫多瓦,阿巴斯……

電影不抵文學所能表達的高度?於純粹的作家,語言不是為了簡單的功用,而是為了生命的表達,對於真正的電影人,光影膠片也不是為了大眾的消遣,而是為了一個彼岸的世界,一個關於生或死,唯美或殘酷,渺小或偉大,須臾或不朽,甚至沒有「或」,沒有傾訴,只有平靜的從淡入到淡出,輕輕地不帶走任何同情的淚,也不留下些許執著於意義的所謂真理。

文學與電影糅合最佳的,是《郵差》。Massimo Troisi自己主演了這部電影,也許他也不知道這個劇本對他意味著什麼,他就是那麼單純的想拍。我覺得,這是聶魯達給他的感動吧——一位或諾貝爾獎的智利詩人、六七十年代以及他的被流放與漂泊,引發了原創者對於詩歌、文學和人生的思考。而故事,就從義大利的那個無名小島開始吧。

馬里奧(Massimo Troisi )是一個漁民的兒子,他並不喜歡大海,卻當上了郵遞員,專門負責小島上信件的發送。小島上住著智利詩人被流放的聶魯達和他的妻子。他擅長寫詩,才華橫溢。馬里奧每天都收發很多聶魯達的信件。在頻繁的接觸中,馬里奧越發崇拜這個詩人,他熱衷於跟聶魯達討論詩,學習詩。當愛上島上的美麗姑娘後,馬里奧經常跟聶魯達傾訴心事,並最終用詩打動了姑娘的芳心。直到聶魯達離開小島,馬里奧仍然堅持著對詩的熱愛。他繼續寫詩,正打算在工人集會上讀詩,卻遭致了災難。



一切都是暗喻

從馬里奧的那一句問語,「你說,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暗喻嗎?」開始,詩其實就不著痕跡的轉動了命運的輪,將要改變一個郵差的一生。
「天在哭是什麼。下雨。」
「解釋,詩歌就變得無味了。」
「怎麼做一個詩人。沿著海邊散步,留意周圍的一切。」
「網像什麼。憂愁」
「理髮店的氣味讓我厭倦了做人。」
「詩歌不屬於作者而屬於需要他們的人。」
「舌頭不僅僅是拿來舔郵票的,是表達思想,關乎生活的。」

影片像要就這樣一直靜靜的流淌下去,郵差與詩人的對話彷彿永遠不會結束。海浪拍打著岩壁,白崖下兩邊長滿花草的小坡道,每天清晨騎著自行車的郵差,小山上那座白色的房子,敲著柵欄,遞出厚厚一疊信件,詩人便擱下發黃的書頁,走到小庭院的門前。送信成了郵差每天生活的全部意義,他靠近一為詩人,也逐漸靠近著自己內心早已被埋葬的追求。從前的生活,使馬里奧成了和島上文盲的漁民無兩樣的人,可他至少還有絕望,是個絕望中沒有希望的人。而當第一次,詩人與郵差並肩坐在海邊,一首關於海浪的詩,就給了馬里奧的生命那如同詩歌般跳躍的韻律。

船在我的文字上滌盪,世間的一切都是暗喻嗎?雲,天空,大海,甚至生命。這個問題,詩人也無法回答,可對於郵差,這樣的感受,已經足以改變他的世界了。



你笑顏一展如蝴蝶拍翼

愛情。
愛情是小島上的海風吻著海面,風穿越林間,聶魯達與妻子清晨的擁抱問候,馬里奧在酒吧座位上凝視著Beatrice那短短的十分鐘。
愛情成了郵差想要作詩的源動力,他翻開詩人送給他的詩集,記下了這樣一句:
你笑顏一展如蝴蝶拍翼。
他站在沙灘邊的夕陽下,為Beatrice吟唱著那首詩: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it is as though you were absent,
  distant and full of sorrow as though you had died.
  One word then, one smile, is enough.
  And I am happy, happy that it's not true.
我喜歡你是靜靜的:
  彷彿你消失了一樣
  遠隔千里,滿懷哀慟,
  彷彿你已不在人世
  彼時,一個字,一個微笑,就已足夠
  而我會感到幸福,
  因那不是真的而感到幸福

彷彿任何一個姑娘都無法逃脫這樣的迷網,他撒下了一張詩的網,捕獲了Beatrice的心,儘管這張網是聶魯達為他織成的,可這確是第一次馬里奧真實的感受到他的生命漾起了波瀾,有什麼死水般寂靜無聲的東西悄悄地改變了,不只是詩。

電影在這裡,也有巧妙地比喻,是眾多之中我最喜歡的一個,那就是Beatrice。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姑娘的名字,詩人在聽到郵差告訴他他喜歡姑娘的名字是Beatrice時,詩人說了另一個名字:Dante。
"Dante Alighieri. He fell for a certain Beatrice, Beatrice have inspired boundless love."

Beatrice之於但丁的意義,是也超越了《新生》《神曲》。但丁所愛的那個二十三歲隕落的美麗生命,是《新生》中他心目中象徵純潔愛情的天使和繆斯的化身,後來被政治不得志他,又以自己的流亡經歷和對Beatrice不滅的愛寫下《神曲》——在《神曲》中讓她成為一位仙女,藉著她的力量由煉獄進入天堂。而電影中Beatrice,不也是作為這樣一個信仰的存在,在馬里奧的生命中,用愛情,為他譜寫著新生,用女性的愛與光芒喚醒了他的生命。

懂得但丁,才懂得《神曲》裡的Beatrice意味著什麼。懂得電影裡Beatrice,才懂得郵差馬里奧煥發的生命。這樣的比喻,不如說是導演心中對如Beatrice一樣信仰的渴望吧。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嚮往踏上信仰引領的重生之路。電影裡蘊含的普世情懷,就這樣不露山水的被一個美麗姑娘的名字詮釋了它的價值。



結語:一首輓歌

對我來說,電影最為迷人的部份,便是那未知的結尾。

在最開始,我們提到馬里奧要在工人集會上讀詩時卻遭致了災難。在這裡,我不想浪費筆墨去寫關於任何政治的絮語,儘管聶魯達說,他要為那些受苦的人寫詩。

死亡不為賺取悲憫的淚,正如最大的震撼不一定要結束在悲劇里。馬里奧的死又將詩人聶魯達從智利喚回到了那個海邊小島。這一次,還是那麼淡淡的筆調,全部電影最精彩的部份就這麼悄悄開場了。

Beatrice保留了那個原本該被送還給智利的錄音機,作為一種紀念,這個細節的感懷無需再提。接著,詩人漫步海邊,背景音樂響起,低沉男聲的獨白,道出了馬里奧生命中的第一首詩歌。這是他錄在錄音機里留給詩人聶魯達的,最初他回答不出的問題——小島的美——終於在生命的逐漸行進中,找到了答案。讓我把所有美好的聲音都錄下來給你,你聽到了嗎?

 「第一、是海灣的海浪聲,輕輕的;第二、海浪聲,大聲的;第三、掠過懸崖的風聲;第四,穿過灌木叢的風聲;第五,「父親憂愁的漁網聲;第六,教堂哀傷的鐘聲;第七,島上佈滿星星的夜空,我從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的兒子的心跳聲。」

義大利美的連悲傷都不敢流露。

我也無法為自己的感受許下一個很好的結尾。電影於我,感覺常常超越意義。它讓我記住了一個郵差,他看的到真正的美,一位詩人,他穿透了詩的靈魂,一段友情,絕望與希望。它讓我愛上詩,喚起最平凡人最普通的情感,是詩的美,也是電影的美吧。

最後,讓我們不要忘記電影每一段背後的音樂,沒有帕爾曼動人的小提琴聲,就不會流出這一曲哀傷而美麗的輓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