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俘虜--Merry X'Mas Mr. Lawrence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俘虏

7.3 / 15,079人    123分鐘

導演: 大島渚
編劇: 大島渚
演員: 大衛鮑伊 坂本龍一 湯姆康提 北野武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禾阿乃

2010-09-02 10:46:35

自省與救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或者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緣法,無意間萌上的一首曲子竟然帶著我找到了這麼一部直擊我心靈的電影。然而我不解的是,為什麼在觀影之前我所看到的那些介紹,全部緊緊抓住的單單是homo這個賣點。觀影結束之後上豆瓣標註,我不敢輕易點下那個gay的標籤,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gay的故事,而是通過禁忌之戀將矛盾推上一個不可調和的絕境,而這部電影真正的主題,我姑且定義為——自省。

    先從背景說起。電影根據英國作家Laurens van der Post的小說The Seed & the Sower改編,作者名大概就是電影中第一人稱視角,Mr.Lawrence的原型。而有趣的是,電影名和原小說強調的主人公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電影最後,Mr.Lawrence和原回憶的時候說,It was is if ,Celliers by his death,sowed a seed in Yanoi(世野井),then we might all shared by its grows.(沒找到英文字幕,我用我杯具的聽力自己慢慢聽的,錯了表打)正是呼應了原著the seed & the sower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Celliers和世野井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角,然而若電影真的這樣拍攝,這個故事將僅僅是一個講述人道、戀情與戰爭、武士道衝突的故事,僅僅是一個戰爭中的故事,僅僅是一個反對戰爭的故事。顯然,這是不能滿足大島渚的,作為二戰的失敗方,在悲痛之外,日本人對這次戰爭有更多的思考與理解,這些思考與理解,大島渚借Lawrence和原之口娓娓道出,響亮的停留在原那句帶著濃重日本口音的「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上。

自省一.殘暴

    在電影的開始,原是以一個殘暴化身的形象出現的,嚴格執行武士道,用拳腳和兵刃的恐懼統治著整個兵營,無論是日本士兵,還是歐洲戰俘。容貌俊秀的世野井則和他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更加紳士、冷靜,願意嘗試交流,追求真相和正確。而隨著電影的深入,殘暴的漩渦不能把相對單純的原拉的更深,卻在一個個矛盾衝突中于思考的世野井面前展開了一個地獄。原的殘暴是戰爭在無知的底色上肆意的渲染,他只是單純的為了他們高高在上的武士道與統治階級著意塑造的「該死的神祇」,因而直到電影的末尾,那個脫去了殘暴的祥和的原和尚,依舊會問:」but I don't understand,my crimes were no diffrent from any other solders."而世野井陷入的卻是一種更加可怕的境地,自己堅信並追尋的「正確」一再受到動搖,甚至發於自心的戀慕與徬徨都在衝擊著曾經堅不可摧的信念,他正是被信念的崩塌逼入了瘋狂,焦躁的妄圖通過處死Lawrence來證明白己的堅定,進而發展到瘋狂的用殘暴的手段打壓一切動搖自己的人事物。然而最終,殘暴也不能給予他任何答案,只能帶他走向毀滅的深淵。直到Celliers在他的心中播下種子,殘暴的人們才發覺,殘暴只能帶來問題,而從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自省二.錯信

    世野井和原的殘暴都來源於堅信不疑的錯誤的信仰,並且偏執的認為世人當有和他們相同的信仰。這種信仰在很長的時間內支配著整個日本民族,電影中下至solder上至captain,他們不停的問:「為什麼你會投降呢?」「日本士兵是不會屈服於敵人的。」「如果我是你我會選擇切腹。」「為什麼不自殺呢?如果你自殺,我會尊重和欽佩你。」當一種過於狂熱的信仰取代了本應予以生命的尊敬,死亡倒成了神祇賜予的榮耀——如此可笑的事情一旦真實的發生,反而變成了讓人驀然無言的沉重。Celliers的出現正是猛烈的將生命之美好與所理應受到的尊重狠狠的摔在世野井的面前,並不畏懼死亡,卻無比熱愛生命,正是這樣的存在動搖了世野井的信仰。唇邊叼著火紅的鮮花,笑容肆意張揚的Celliers耀眼而奪目,大約正是這樣鮮活的美麗,讓世野井深陷其中,卻也在信念的衝突中痛苦不堪。從將Celliers自死刑場帶回戰俘營開始,世野井已經漸漸開始了對生命的尊重,然而他卻並不願相信,踐踏了生命之美麗的,正是他堅信多年的信仰,世野井像個走鋼絲的人,試圖在衝擊與原有信仰間尋找平衡,他端著劍面對企圖帶著受傷的Lawrence逃走的Celliers絕望的說:「為什麼不和我決鬥,如果你打敗我,你就自由了。」也正是這種不願承認錯誤的固執錯信,將他捲入萬劫不復。
    大島渚沒有過多的著筆描述世野井的悔悟,他只是借Lawrence之口告訴我們,在生命的最後,這位一生奉行武士道的軍官留下的願望,是將愛人的一縷頭髮供奉在家鄉的神社。這何嘗不是答案呢,最終,他選擇的,是發乎於人之本心的愛戀和祝福。而Lawrence則在影片結尾告訴我們,會犯下這種錯誤的並非只有被神蒙蔽的狂躁人群。「You(指原上士) are the victim of man who thinks they are right, just as one day,you and your captain Yanoi,believe absolutely that you were right.」無論戰敗者還是勝利者,一旦站上了強勢的立場,竟都脫不開這樣偏執的錯信,而對錯信的反省,也不當僅僅屬於戰敗方。

自省三.拋棄

    在這個軍營中的故事裡,Celliers是一個sower,而在年少的故事裡,Jack Celliers卻獨自經歷了殘忍、錯信和拋棄。將不受歡迎的弟弟留在人群中,因為相信保持自己的「受歡迎」才是重要的,殘忍的站在一牆之隔的地方,聽著殘忍的少年們的嘲笑和戲弄如何讓歌喉燦爛的弟弟從此不再開口歌唱。少年時的拋棄是Celliers巨大的心結,也正是經歷過,正視了這些錯誤,才成就了有著迷人雙眼的青年士兵。也正因為如此,Celliers無法拋棄世野井。是的,拋棄,在captain和戰俘的身份之外,世野井就像是一個不安的孩子,急切的尋求著答案和肯定——日本人眼中宣誓最後的驕傲的切腹刑場,卻讓一名俘虜因忍受不了殘忍而吞舌,世野井急切的問Lawrence:「我錯了嗎?」世野井的迷茫和Celliers的堅定,決定了這場感情中兩人的地位。世野井一天天的狂躁,無法用語言傳達的Celliers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糾正和引導,救出無辜代罪的Lawrence,護在即將被處決的英軍長官身前,他將世野井追尋卻又推拒的人性的真實正確和美好,用最直接的方式鋪攤開——乾脆而堅定的兩個吻,即便清楚將要付出的代價。對Celliers而言,沒能在弟弟需要的時候伸出手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而在世野井迷茫的時候牽著他的手將他引上正確的路途,將他的靈魂自邪靈處救贖,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救贖。最終,在那個美麗的花園裡,Celliers找回了他曾經拋棄的美好。


    故事在月色下的蝶影處戛然而止。確實,關於Celliers和世野井的故事已經不需要再講述什麼了,翩然落下的純白蝴蝶,我們何妨將它看做是一場蛻變的盛開?電影卻將最後的幾分鐘留給了Lawrence和原,留給了他們的回憶,將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了原上士笑起來好生天真的面孔上,定格在真誠的「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里。
    BGM適時的響起,那樣的故事之後那樣單純的面孔,剛剛好,讓人心酸,也欣慰的潸然淚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