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10-09-01 12:55:21

奠基/全面啟動:電影拍攝指南,闡釋和闡釋之外


如果對比一下湯姆·提克威的《羅拉快跑》與《跨國銀行》,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記憶碎片》與《全面啟動》,你會發現之間的變化出奇的相似,兩人的成名作是獨立製片的經典,其中炫目而原創的後現代玩法引來大批影迷追捧。而在操作大資本的時候,或者迫於票房壓力和觀眾趣味,或者是自覺自願,都在作品中植入了大量動作片商業元素,並且展示了一幅全球化的圖景。這大約是這個時代不多的原創性電影「作者」進入主流電影工業的路徑。實際上本片經過一番拆解,並非如傳言中那麼複雜,而圍繞本片形成的一個巨大的闡釋和對闡釋的闡釋交織的空間,使得本片帶有了充分的邪典影片特質,而同時更有趣的是,在大陸電影文化的語境裡,這種情況只出現在《色戒》之時,於是這又形成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

首先可以指認的是其中的全球化表象,這是後冷戰時代「大片」所共有的視覺元素,以007系列為代表。就《奠基》的所謂「現實位面」而言,呈現的包括日本、法國、肯亞等地,其實這些空間並非敘事所必須,而更多的意義是作為一種視覺奇觀被展示。而在現實位面和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夢境中出現的卻是作為飛地表象的飛機、「城市」(空間變換練習,追車)、「酒店」(肉搏)、「中亞小城」(開頭齊藤段落)、「雪原要塞」,這些割裂了與現實空間聯繫的場景作為舞檯布景出現。而在第四層及更深(說法不一,暫時存疑)的位面上,則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般的超現實主義空間。這裡可以延伸到拉康對實在界、想像界和象徵界的討論,既然在空間練習中出現了對立而向的鏡子,我想這是一個明顯的對拉康的提示。但是正如諾蘭所言,《奠基》跟《駭客帝國》很像,用波德里亞去討論《駭客帝國》顯然是牛刀殺雞,所以咱也可以先把拉康擱一邊。但是鑒於討論電影,似乎還是應該拿出麥茨的第二符號學。
說到這裡還是不得不提今敏大神的《紅辣椒/盜夢偵探》,雖然諾蘭堅稱自己從未看過今敏的影片,但是裡頭那個電梯也太像了吧……看來這也是一個發明微積分的故事。兩部影片都在夢與現實的關係上做了深度開掘,所不同的是今敏更注重夢境-現實-電影之間的聯繫,而諾蘭則在夢境的層次上層層深入直達「潛意識」,而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今敏大神的《紅辣椒》看來是在麥茨的理論指導下創作的(當然,或許是因為筒井康隆的原作如此,待驗證),麥茨將夢境與電影做了類比分析,指出在影院空間中,觀眾「只剩下一雙眼睛」,「是一個同時身在多處的主體」,深入探討了觀視關係。《紅辣椒》直接將電影和夢境對接,通過巧妙的動作匹配剪輯將夢境-電影與現實的關係展示出來。而《奠基》則有意隱藏了「電影」這一層關係(否則會讓觀眾齣戲,或者讓文本加倍複雜起來,還是不冒險了),其即時時處處在提示著這一層。比如那句著名的台詞「你還記得你是怎麼到這兒來的嗎?」,其實說的就是電影,電影中的人物可曾質問過他們身處的空間是如何到達的呢?沒有,一個場景一開始,人物就在那兒了,轉場的過程就好似從一層夢境跳到另一層夢境。你看,其實諾蘭也有明確的自反意識。
在觀視關係這一層上,每一層夢境的穿越,都會留下一個守護者,或者說電影放映員(現實層是空姐,第一層是藥劑師,第二層是亞瑟,第三層是埃姆斯),他們精確地知道夢境中的時間(或者說是電影放映時間),而其他人則成為演職人員——他們大都清晰地知道他們在夢中,或者在電影中。再來分析一下這個團的職業——心理分析師/編劇負責搭建劇情線、建築師/美工師負責場景構成、齊藤老師是任務的發出者,其實他就是赤果果的製片人呀,你看,製片人演戲往往就會出問題,張紀中老師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然後大家都兼任演員,造夢機便是那攝影機呀。而同時夢境的觀眾也是他們自己。這就回到麥茨的討論上,在夢中/電影中,觀看主體同時也是行動主體,這是做夢的經驗,也是觀看電影的經驗。
於是我相信這是這部影片的構成方式,諾蘭有意無意地把電影製作的經驗融入到故事構成之中。於是他的空間呈現便可以得到解釋,在Cobb和Ariadne的空間設計之中,諾蘭詮釋了電影化的空間構成方式,這是一個導演在跟美工師溝通,點睛之筆在於「要通過迷宮來限定邊界」,「要儘量讓人不要意識到身在夢中」,翻譯成電影行話就是,別,穿,幫。
而在場景構成之外,還要通過保證片長(用強力鎮靜劑),確保良好的觀影環境(開車要穩——其實說的是鏡頭別太晃)來保證觀眾不齣戲。然後還要有一個好劇本,能說服劇中人也說服觀眾——當然別忘了留下通風口這種逃生秘笈,編劇講不圓或者時間不夠的時候拿出來用,剩下的事情就交給表演了——第二層夢境裡酒店中,Cobb出色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偉大的演員,他把不可能的事情講成了可能。最後,當影片結尾燈光亮起,演職人員還要一一亮相(飛機上眾人醒來),跟觀眾們打個招呼。看,其實這部影片是一本《電影拍攝指南》。再進一步分析的話,影片主題則是:究竟是生活模仿電影,還是電影模仿生活?電影和現實,哪一個更真實?

諾蘭的小心思大概止於此了。回到文章開頭對於場景選擇的話題,這明顯地是一個向票房示好的表示。而片中拼貼的大量動作場面,如追車、槍戰、肉搏無不是類型化的商業元素,大概可說一句的是諾蘭用的中景不穩定運動鏡頭較多,增加緊張氣氛。可以多說的則是第二層夢境中酒店裡的重力變換,看得著實過癮。如果說追車還算合情合理,第三層夢境的雪原槍戰看來是純粹為打而大,無怪片中人物也吐槽:「這個場景為什麼不在沙灘上……誰讓你搞這個的」。大約諾蘭也是無奈,觀眾要看的不就是這個麼,哥能拍,真的能拍,拍給你看還不成嗎……

就觀眾反應來看,這些類型元素是必須得有,不然不買帳,這倒是像個有趣的博弈困境了。這些東西拍得再好,恐怕也進入不了觀眾的討論,或者如題目所言的「闡釋空間」。觀眾津津樂道的是劇情,其實對付這種片子,有一句萬能的阿Q表達:「較真你就輸了!」,理科宅男們大約會熱衷於計算夢境的層數和時間比例,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在我前面分析中指出的,其實這是一部關於拍電影的電影,夢境裡的時空是電影的時空,於是省略和剪輯是必然的,那麼它的時間也是不充分展現的。按照諾蘭的設定,飛機上10個小時,眾人醒來的時候還有20分鐘降落,姑且算作10個小時,那麼1:12的關係中,第一層是120個小時,5天——你看那場槍戰加追車加掉進水裡有5天麼(那個場景開頭有提示,藥劑師撒尿回來,前面一定還發生了什麼被剪掉了……)?於是這個真是不必較的,你只要知道每一層時間都會被放大即可。

而有趣的是,這個本不比較的真成為了觀眾討論的重點之一,劇情上似通非通之處甚多,曖昧不清之處甚多,邪典電影就是這樣養成的,一幫熱心觀眾致力於研究其間的邏輯。這大約要看大旗虎皮老師的《迷影文化史》了。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這些闡釋本身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或者說是智力的象徵,不加入討論會被認為是」沒看懂「,這是新中產階級趣味所不能容忍的。這大約就是諾蘭及其團隊的高明之處,充分設計話題,調動興趣,利用這種闡釋來形成自動營銷或者病毒性營銷(已有專文分析:http://ent.sina.com.cn/m/f/2010-08-26/ba3065771.shtml),令人欽佩。至於此片討論的熱度,雖然註定不會像《色戒》那般引發整個文化界地震,但在觀眾層面已是少有的熱烈(《阿凡達》不算,誰去研究它的劇情啊),這無疑是有趣的,一方面是本片定位使然,而另一方面大約也是國產電影,或者大陸影院電影少有這般話題之作,或許還與近年推理文化的發展有關,當然這不是一個你拿研究《風聲》的態度就可以鬧明白的影片。我不相信這種熱烈的討論是大陸觀眾忽然對自己的心靈結構或者拉康麥茨有了興趣,大概還是要回到」智力象徵「這一層面上來。

而最後則要看到闡釋之外的現象。《奠基》上映」一波三折「,一度爆出」總局看不懂「,最終卻一刀未剪上映,陰謀論一點看,這是赤果果的炒作;而往好處看,則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更進一步開放,和業內終於有識貨高人出手。最看不懂的一點是影評人的口風一邊倒,當然先不說最近爭議頗大的影評人獨立性的問題,我似乎覺得,自從《南京南京》搞」道德綁架「,《建國大業》搞」檔期綁架「,《阿凡達》搞」奇觀綁架「,《唐山》搞」眼淚綁架「之後,圍繞《奠基》形成了一股」智力綁架「或者」智商綁架「的暗流,好像有品味有智力的人都該去影院貢獻票房。這倒是奇了怪了,其實《奠基》並非是適合所有人的影片,個人覺得40歲往上的觀眾都不甚合適去影院看,年紀更大的觀眾就更別說了,首先一個鬧騰,其次一個費神,要再上個廁所,更別想看明白了。不過話又說回來,想看明白也不難,千萬別較真就是。所以雲中的文章《請給好電影一個機會》(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7244/note/88259035/)很說明問題,但是問題在於,How?

於是多說一句則是,《奠基》在《阿凡達》之後似乎再度重建了好萊塢崇拜,上次是NB特效,這次是NB劇本,唔,下次又是什麼?說起來,我還是更喜歡諾蘭的《記憶碎片》,《奠基》有個好故事,就是拍的太花哨,如果節奏稍慢,少些大而無當的特效,多些細緻的心理推演,這片兒會更好。大約明年奧獎的最佳原創劇本已經拿下了,可以拚一拚剪輯(我還是覺得某些動作戲剪得不夠好)和視覺特效,其他的還要看冬季檔了。言而總之,對《奠基》的票房謹慎表示樂觀,看了片子後,個人估計在1.5-2億之間,這片兒好在不會讓人看得絕望——絕望是指,有些電影你在看過之後明白,你一輩子別想拍出這樣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