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亚历山大大帝/

5.6 / 176,881人    175分鐘 | 167分鐘 (director's cut) | 214分鐘 (final cut) | 206分鐘 (Ultimate Cut)

導演: 奧立佛史東
編劇: 奧立佛史東
演員: 柯林法洛 方基墨 安東尼霍普金斯 傑瑞德雷托 蘿莎莉道森 強納森萊斯梅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眉間尺

2010-08-27 07:06:05

讓歷史來捆綁電影


對於奧利弗.斯通的電影我總是抱有一種觀點,那就是他的電影一相都喜歡走離經叛道的路子。不管是驚世駭俗,還是旁門左道,他都不會讓他的電影流於平淡,他的視角和觀點太過異於常人。所以我還是喜歡他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這個世界需要一些奇特的論點來不斷讓我們思考。

《亞歷山大》卻不是這樣,它沒有給我以往斯通式的驚世駭俗,有的話也只是一點點。影片沒有票房那麼糟糕,只不過這一次奧利弗真的有點流俗了。奧利弗選擇一部史詩級的電影來出手,這似乎約束了他自己的手腳,是正史式的講故事呢還是野史式的講故事呢?最終面對一個歷史上一個偉人,奧利弗還是基本按主流正史來拍這部電影,不過其中也加入了不少個人對歷史的猜測。

影片中比較重要的一些叛逆構思有三處,第一處,就是安吉麗娜飾演的王后奧林匹婭斯設計殺死了自己的丈夫國王菲力,以便讓兒子亞歷山大登上王位,這一橋段很是加強了宮廷鬥爭的戲劇性,也讓奧林匹婭斯這個人物更加突出。第二處,亞歷山大的同性傾向,他與兒時密友西斯費特斯間的情感被相當程度的推崇和放大。第三處,亞歷山大的死因,作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天才,亞歷山大的英年早逝是個歷史謎團,奧利弗大膽的將他的死因歸糾為他手下將領的集體謀害。這三處的構思秉承了斯通電影作品一貫的懷疑態度,但基本上並不影響整個影片故事的主流歷史走向,而且奧利弗這一次對於自己的懷疑也沒有提出有足夠說服力的論據。

影片主要圍繞著亞歷山大的征戰歷程展開,通過亞歷山大昔日舊將托勒密的回憶和解說跳躍式地講故事,有選擇性的截取了亞歷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戰部份。然而托勒密的旁白給人的感覺顯得非常托沓,而且與影片的故事完全沒有溶為一體。其實應該將托勒密作為陳述者和經歷者雙重身份多作描繪而令他參與到影片的故事中,而不是僅作為一個陳述者存在而顯得與亞歷山大的一生格格不入。影片對於希臘各邦的征戰和統一都沒有作過多的交代,直接就進入到與波斯帝國的對決。這是一次決定亞歷山大命運的戰役,以弱勝強,徹底摧毀了龐大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奧利弗用了最多的精力和金錢在這場重頭戲上,他用大量的鳥瞰鏡頭來表現出鋪天蓋地的戰爭場面,從高處望下去是密密麻麻如螞蟻般的軍隊,其實這很像諸如《淮海戰役》等國產戰爭片中常用的運鏡方式。

奧利弗比較詳實地重現了馬其頓軍隊以步兵方陣和機動騎兵相配合的戰鬥模式,步兵方陣以集體行動口號作戰,比較有氣勢而且可以降低傷亡。左翼騎兵由帕米尼奧指揮,主要負責穩住陣腳,而右翼由亞歷山大親自指揮,負責包抄進攻,攻擊敵軍的缺口。伊蘇斯會戰在奧利弗的鏡頭以最詳實的方式得到了展現,基本重現了史書上對此的記載,影片中亞歷山大率領騎兵包抄到大流士三世的跟前,一舉擊敗了龐大的波斯大軍。對於這場戰爭,我想奧利弗應該算是拍得頗為大氣而且不落細節。

說到這部史詩片《亞歷山大》,就不得不提到那部在當年口碑極佳的史詩電影《角鬥士》,雖然奧利弗對於那場戰爭重頭戲考據了大量史料,而且對於各個戰術細節都嚴格參照了歷史的記載,極力還原了當年歷史的龐大戰爭場景,但卻沒有《角鬥士》中開篇的那場羅馬軍團與日爾曼人的戰爭來得精彩而振奮。在影片中飾演亞歷山大的柯林.法萊爾在戰爭開始前有一段激勵士氣的發言,與《角鬥士》中羅素.克洛的那段發言很相似,甚至可以說在某些語句上也是相同的。拋開對模仿和抄襲的談論,以平等的視角來比評兩位主人公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法萊爾和克洛之間的明顯差距,法萊爾的表現更像個衝動的年輕人,遠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英雄所具備的霸氣和鼓動性,而克洛卻有一種談笑間指點江山的王者之氣,應該說在演員的選擇上奧利弗.斯通有些失算。

在戰術上,其實羅馬軍團和馬其頓軍隊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方陣作戰配以游擊騎兵突擊。《亞歷山大》中對這種戰術的拍攝是宏觀的,用大的視角去看,並沒有突出主人公亞歷山大本人,所以觀眾更像是旁觀者。而《角鬥士》則拍得更加縱深,微觀的視角緊盯住主人公馬克西默,從而更易帶動觀眾的熱情,讓觀眾與影片互動。對於影片處理戰爭的不同手法,倒不一定說得清孰優孰劣,但觀眾似乎更偏好《角鬥士》的運鏡視角。

其實真實的往往不如虛構的,依託歷史的《亞歷山大》和杜撰的《角鬥士》相比,即使如亞歷山大大帝這樣的傳奇一生也遠達不到虛構故事的戲劇性效果,而像《角鬥士》這樣的虛構故事完全可以按著觀眾的口味來一波波的製造齣戲劇化的效果。雖然歷史可以改編,但也不能走得太遠,奧利弗可以加入許多的猜想,但卻也不能脫離真實而完全拍出一部全新人生的亞歷山大的電影,真實往往也會起到約束的作用。

在這部影片的最後,我們也看到了奧利弗一貫的驚世駭俗,對於亞歷山大與西斯費特斯的那種曖昧同性之愛影片處理的非常到位,也的確相當感人,他們的關係似乎也綜合了友誼、愛情等諸多情感,一點也不流俗。同樣我也非常喜歡奧利弗對於亞歷山大英年早逝這個謎團的猜想,在影片中也作了相當眾多的鋪墊,亞歷山大下屬將領們對於連年征戰遠離家鄉厭惡,以及因此造成的衝突。但是我仍然覺得提出這個假設實際是不錯的,但確實不如奧利弗以往影片給出的推論有說服力。

《亞歷山大》作為電影結束,但奧利弗的標籤卻不見。如果說這部電影是奧利弗的作品,我們找不到明顯的痕跡,只是隱隱約約的若有若無,如果換一個導演其實也無不可。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不過不失,一切都在努力還原歷史畫卷,但也失去了驚喜。看這部電影和看亞歷山大的歷史傳記是一個效果。


文:眉間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