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特務間諜--Salt

特工绍特/特务间谍/叛谍狂花

6.4 / 330,926人    100分鐘 | 104分鐘 (director's cut) | 101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菲利普諾斯
編劇: 寇特威默 布萊恩海格蘭
演員: 安潔莉娜裘莉 李佛薛伯 奇維托艾吉佛 Zoe Lister Jone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月椋鳥

2010-08-24 08:47:26

《特工紹特》:看電影不如看現實版美俄諜戰


    昨晚剛看完《特工紹特》就覺得此片與今年六月份媒體披露的俄羅斯間諜門出奇地呼應。同樣是冷戰背景的延續,在美活動俄國間諜與中情局較量,同樣涉及到一個機密的龐大的間諜計劃,只是和現實版諜戰比起來,《特工紹特》無論是在劇情邏輯、表現手法、和故事主題上都顯得比較單薄和語無倫次,雖然導演意圖將一個多面間諜悍旋在多方勢力中的內心掙扎和人性情感表達出來,但故事的前進設定和朱莉的表演並沒有達到「深刻」的程度。
    伊芙琳·紹特這個人物設定不夠俐落和冷峻,常理來說間諜就像加工廠裡的產品,雖然外表各式各樣,但內裡總有一套相似的程序和氣質,也許是因為共同的信仰或者共同的目的。而反觀紹特這個人物,會發現有點前後矛盾,可以這樣說,不管從哪個國家的角度來講——紹特絕不是個優秀的特工間諜。她背叛了美國是因為從小接受的間諜教育和使命,她按命令刺殺俄國總統,從而叛逃至俄國養父那,長期的潛伏和達成任務見到養父的欣喜無一不顯示著她的忠誠,而其後竟背叛了俄方,似乎是出於感情和道義的原因;或者有另外一種解釋:她從一開始雖然是俄國的間諜,但潛移默化下是偏向了美國,所以故意實施命令從而接觸俄方上層,為今後的瓦解俄國間諜勢力做準備,接下來的《特工紹特234》可能就會朝著這個方向而去。
    但無論是哪種解釋,影片表現的都不明朗、缺乏合情合理的解釋。背叛的轉向之間銜接不夠,理由不夠份量,所以紹特的前後行為只會讓人覺得矛盾,覺得這人反覆無常的,從而讓紹特的間諜魅力大打折扣——可憐的朱莉,雖然動作漂亮,演技也還可以,但實在吸引不了間諜迷的目光。間諜可以是殘忍冷酷,可以是衷心不二,也可以多面狡黠,或者高智商背叛者,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唯獨紹特,加點波動的感情因素又處理的不夠好,想塑造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特工形象,第一步不算成功。
    除去設定,接下來的劇情、動作、表現、主題都不算有亮點。
    間諜片鬥智鬥勇是大看點。想當年那部《諜中諜》萬人空巷的就是因為劇情夠逆轉夠巧妙夠吸引人。一部好的諜戰片絕不只是動作片而已。像國產《風聲》倒覺得還更勝一籌。有懸念、有設計、有吸引看下去的引導,紹特雖然有身份逆轉,讓人有點小小驚訝外,在故事情節上其實是很蒼白的,只有身份的懸念不足以支撐一部優秀的諜戰電影。或者導演Phillip Noyce是想把更多的「戰」放在下面幾部?也有可能。還有紹特的丈夫,直覺告訴我他可不是個普通的甲乙丙丁,也許接下來的幾部會給答案。但只是單純從這一部來說,劇情一般。
    從動作和演員來講,安吉麗娜·朱莉當然是一大看點。美人就是美人,從《古墓麗影》《史密斯夫婦》到《通緝令》動作戲遊刃有餘,拍《史密斯夫婦》時朱莉還把布拉德皮特勾上了床,現實中的,可見朱莉的魅力無論是戲裡戲外都是一樣。我倒還是比較喜歡《移魂女郎》裡面的朱莉,又是另外一番不同的特質了。所以用朱莉顯然是極有優勢的。片中的朱莉無論金髮黑髮,無論職業打扮、少年打扮、俄羅斯風情打扮,都很不錯。我想很多人看紹特就奔著人家朱莉去的。
    攝影中規中矩,在表現手法上,使用的道具等也體現不出諜戰片的特質——諜戰片常常是伴隨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最先進的武器和最驚異的特工能力,在這幾個方面此片沒有太出彩的地方。
    最後說說主題。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系列」的產生是否真的和今年爆發的俄國間諜門有關,照理說一部電影的籌劃拍攝到上映怎麼說也要一年時間,當然也有可能特事特辦,以超人速度在事件發生後為再次掀起熱點,贏得票房,討好觀眾而馬上出產了這部《特工紹特》,更有可能是在美國國防部發表現實版俄國間諜之前,此事件說不定已被相關之人知曉。和現實中的俄國間諜門相比,這個片子就是小兒科了。
   



    事件回放:
2010年6月24日 美國總統歐巴馬剛剛與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進行了會晤並宣佈近年來遭受破壞的美俄關係已「成功重啟」。
2010年6月28日 美國司法部發表聲明稱,聯邦調查局逮捕10名在美國為俄羅斯搜集情報的秘密特工,另有1人在逃。法院文件顯示這些「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秘密特工」在美國多年「深度潛伏」,藉助高技術暗中聯絡,採取多種手段向美國政府決策層滲透,搜集核武器、美國對俄政策等情報。而西方媒體在報導此事時也普遍指出,美國司法部門此次針對俄羅斯間諜採取行動的時機非常微妙。
2010年6月29日,正在以色列訪問的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政府希望美國方面就抓捕所謂俄羅斯間諜一事做出解釋。
2010年7月21日,俄美兩國完成間諜互換交易,俄國以4個西方間諜換回10個俄國間諜。

    這些事你看著明白,實際上裡面大有文章,香港《文匯報》21日曾刊文《美俄交換間諜的玄機》就指出「間諜角力美國佔了上風」。你想美國為什麼在兩國領導人進行會談的時候發表聲明採取行動?為什麼肯用4個西方間諜換10個俄國間諜?這4個西方間諜到底是什麼特殊的能人?另外這10個間諜裡面真的全是俄國間諜嗎?俄國間諜網既然遍佈美國,為什麼在聲明前對此事一無所知,傻傻處於剛訪問美國的被動狀態?在美國的國防對外策略里,這整個事件又代表著什麼?是否是什麼計劃的一部份?
    只要仔細想想就能找出一大堆可疑的地方來。而答案見仁見智,明白的明白,都心領神會。只能說俄國吃了計悶蛋,被打了左臉還必須把自己的右臉也捧上。
    現實版的諜戰驚動人心。遠遠不是一部小小的《特工紹特》能比上的。其利益糾葛的複雜背景,國際格局的動盪,科技力量(編碼間諜件隱形墨水無線網路等)的運用,諜戰的對決(FBI運用的釣魚抓捕等手法),人性真實的披露。真實的力量總是能超越一切。都說藝術應該取於生活高於生活,但遺憾的是,看《特工紹特》不如看看國際新聞,那些隱藏在粗糙碎片化中資訊的真相,組合起來遠遠比一部《特工紹特》要深刻精彩的多。如果《紹特》要拍續集,真的不妨去看看真實情況,再好好磨練一下編劇功力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