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

8.1 / 215,990人    131分鐘

導演: 奉俊昊
編劇: 奉俊昊
演員: 宋康昊 金相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浪

2010-08-21 08:26:00

後現代主義傑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中的情節遠比我的梗概更錯綜複雜而精彩刺激。我總覺得它不是一部單純的娛樂片,而是一部相當嚴肅的電影,它探討的不止是一樁震撼了一代韓國人的兇殘案件,而是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電影中我看到一系列深刻的正反對立。
      從角色設定來看,胖警官朴某和瘦警官徐某兩人就是一對鮮明的對立項。肥和瘦已經是外形上的一種對立,而兩人的辦案手段和接人待物方式更是截然相反:胖警察只念過高中,高三還念了4年,辦事很粗暴。初次見徐警官時還誤認為他是強姦犯,不分青紅皂白把徐警官暴打了一頓。他在限期破案的壓力下認定烤肉店老闆的白痴兒子是兇手,為了定罪,不惜偽造現場的鞋印,還讓熱愛暴力的曹警官對那白痴孩子拳打腳踢,後來還把他帶到山上,威脅要把他埋了。更荒唐的是,在案情陷入困境的時候,他還聽從老婆的枕頭話,去拜訪了一個神婆,買了幾道神符。(這一細節不完全是虛構的,據說韓國警方在調查此案時,還聽從了風水先生的意見,將警局大門調向 「吉位」,以求改運快速抓獲兇手,但是結果表明屁用沒有。)在案件里,他基於案發現場提出的唯一推理就是:現場犯人在進行強姦犯罪時居然沒有留下ym,那麼他一定是沒有ym可留,兇手一定是白虎!於是他不分日夜整天泡在澡堂,泡得皮膚開裂,試圖偵查出一個白虎男人。有個鏡頭是他泡在池子裡忽然兩眼放光,他發現了這樣的人!結果那人走近,卻是個小屁孩。在朴警官身上,這樣的黑色幽默隨處可見,反而沖淡了這個人性格中的野蠻和蒙昧,讓人覺得憨直可愛。這是一個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人物。
      而作為他的對立面的徐警官則相對臉譜化了一些。他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在漢城這樣的大城市工作,相信科學的力量,認為數據不會說謊。他堅持己見,懶得和肥警官這樣的人和稀泥。他出現後很快通過天氣預報的數據和遇害者的規律成功預言了兇手的犯罪模式,最後也抓到了疑兇,但是在關鍵時刻,他一向信仰的科學卻背叛了他——科學證明疑兇不是兇手,這時徐警官已經陷入瘋狂,美國來的鑑定報告被他丟在一旁,被呼嘯而過的火車碾得粉碎,已經脫罪的疑兇想離開,徐警官居然掏出手槍要動用私刑將他正法!這具有反諷意味的一幕給予科學一個響亮的耳光。
      如上所述,蒙昧和科學的鮮明衝突和對立推動著整部電影的戲劇發展,除此之外,電影裡還存在著另外一些不那麼顯眼的對立項。這部電影號稱是當時韓國電影中使用了最多外景的。我們留意片中那些廣袤的空間,麥田,菜畦,韓式小木屋,烤肉店,衛生站,沼澤地……電影塑造了一系列貧困而傳統的韓國鄉村的形象,但是在影片尾聲中出現了一個異質的場景——10多年後,已經成為推銷商的肥警官朴某的家。他的家是典型富足的中產階級的家庭場景,木椅子,餐桌,一家人圍在餐桌吃早飯。
     這頓早餐的內容也頗堪玩味,擺滿了果汁、麵包、牛奶等西式食品,這頓西式早餐和此前電影中出現的食物也構成了一組對立項。這部電影有許多在吃飯的場景,角色設定里,那個白痴孩子的父親就是餐廳老闆。鏡頭不止一次地給於那些鐵板上的韓式烤肉做特寫;另外其中一個遇害者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家吃飯的場景中,特寫鏡頭展示了熱氣騰騰的米飯、泡菜、全魚等極具民族特色的韓式晚餐。
     此前電影中的絕大部份吃飯場景,角色們都是按韓國傳統席地而坐,鏡頭在高處俯拍。而在尾聲的早餐場景中,胖警官一家,他們像廣告裡表現的完美的現代家庭一樣,有個陽光充足的餐廳,一家人坐著木椅,圍在餐桌上享用一頓以麵包牛奶為主的早餐。同時電影作者選取了一個異常獨特的角度來拍攝。鏡頭被藏到畫面左方的低處仰拍。這個逼仄的角度就像一隻窺視的眼——片尾時間已經不多了,不可能展開廣闊的社會畫卷。電影作者只能選擇這樣一個可以表意的獨特鏡頭來表現對韓國現代社會,一個已經西化了的社會的「管窺」。
       至此我們可以稍微總結一下片中的一些對立項。
直覺——科學
神符——數據
暴力執法——文明執法
傳統——現代
東方——西方
貧困——富足
烤肉——果汁牛奶
      其實電影裡還有一個隱藏著的對立項:專制和民主。如果按時間來分,電影可以分為兩段,在尾聲中,已成商人的胖警官吃早飯的場景被用字幕標明是在2003年,所以尾聲部份可以自成一段,而此前的故事都發生在80年代末。這樣的劃分對韓國以外的觀眾來說都沒有意義,而對韓國觀眾來說卻有一個潛台詞:2003年的場景是韓國的「後民主時代」。片中,胖瘦警官為強姦案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正是韓國民主化進程如火如荼的時候。80年代末以前,韓國一直處在軍事威權政府的統治之下。50年代我們為朝鮮拼掉了上百萬人的生命,換來一個偏安北隅的世襲政權,但是南方建立起來的李承晚政權也不是什麼好貨,李承晚開啟了政治獨裁,鎮壓民主的統治模式,其後繼者莫不遵循,但是韓國大學生有骨氣,一直沒有放棄過抗爭,暴動此起彼伏,以80年光州運動最為激烈。而到了1988年,也就是連環強姦案最猖獗的時候,正是韓國舉辦奧運會的關鍵時刻,統治者為了展示和諧的國內形象,不得不對洶湧的學生運動妥協,但是閘門一打開,民主進程便不可逆轉,韓國最終在90年代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民主代議制政府。
《殺人回憶》中對學生抗爭的歷史畫卷也有所表現,比如攔截總統座駕,上街示威等等。其中那位喜歡踹人的矮警察曹某就執行過毆打暴動學生的任務。這人的結局十分耐人尋味——他在一次毆打無辜學生時,被鐵釘扎中右腳,得了破傷風,最後要將整個右腳截肢。在他被截肢以後的下一個鏡頭便是朋友胖警官看著他留在警局的那雙皮靴,右邊的靴子上還套著一個布袋——從前曹警官喜歡用套著布袋的右腳踹人,免得給受害人留下外傷。報應不爽的是,他被截掉的恰好是他最擅用的右腿。當年我對這個殘酷的細節非常不理解,現在想明白了。這是一個隱喻:電影裡過去那些韓國警察的暴力執法其實是專制制度下的必然產物,80年代末的民主化改革逐漸剷除了韓國的專制政權,其派生出來的暴力執法也就無根可依——電影裡形象地表現為:曹警官那隻罪惡的右腿被截掉,從此再也不能對民眾拳腳相加了。電影並沒有直接表現民運的進程和成功,但是坐著影院裡的韓國觀眾會明白,經歷了黑暗的80年代影像後,進入鮮黃明亮的2003年場景的意義——民主已經建立,人民富足,社會安定,這時昔日的胖警官已經變成了一個經營綠色家電的事業有成的中產者。這便是影片一直作為背景的對立項:專制——民主。
      那麼,這一系列的對立項到底說明了了什麼問題呢?在我看來,這些深刻的對立表現了這部電影的野心。它不只是一部像唐山大地震那樣試圖通過一個民族的傷痕來煽情的電影,它既表現了東方專制傳統下的野蠻蒙昧,卻也表現了對以民主理性為核心的西方現代性的不信任。電影前半部份是表現對專制蒙昧的批判,電影中有一細節:徐警官已經通過科學推理推測出兇手會在雨夜到電台點一首叫做《悲傷情歌》的怨曲,然後外出殺人。當晚電台又響起這首曲子,而窗外也下起了夜雨,檢察官馬上打電話到軍隊,請求緊急駐軍。但軍隊卻回覆說他們的人員全被派到外地鎮壓學生示威了,沒有人手管這邊。徐警官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罪惡發生——很多被害者本不用死,但是專制政府正忙著維持其反動統治,忘記了保護自己的公民。但是從後半段徐警官急於破案陷入瘋狂開始,影片轉而對現代性的展開了批判。片中那個嫌疑最大的疑兇無疑就是真正的罪犯,儘管電影作者沒有予以明確的交代,但是事後導演承認,片中犯案場景的罪犯就是由最後的疑兇扮演的。這個被嚴密的邏輯推理揪出來的疑犯卻被來自美國——現代精神的代表國家——的一紙公文否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實事件中,的確也有將疑兇樣本和現場精液樣本進行DNA對照檢驗的排查。但是,當時送交檢驗的國家是日本,而不是美國。電影作者這一改動實在耐人尋味。美國一直被認為是按照法國啟蒙精神立國的現代國家,崇尚理性,推行實證科學,是民主強大文明的西方現代主義的代表。電影中,胖瘦兩警官在一次爭吵中也提到了美國這個意象——胖警官對瘦警官說:「你怎麼不到美國去,美國FBI講科學。但是你知道為什麼美國要講科學嗎?美國大!我們韓國呢?小的就跟我的jb一樣!講毛科學啊?!」這人講的話頗有道理,也是為東方專制傳統辯護的人慣用的論調:這世上,有些地方,有些人民,天生就不適合實行民主,「西化就是美國化」!。
      但是後來韓國終究是走上了美國化的道路,他們在獲得了民主和富強的同時,也見識了現代化的陰暗面,從民主化後第一個民選總統金泳三開始,到金大中,到盧武鉉,每個人都爆過黑金貪污的醜聞,盧武鉉還被流言逼得從貓頭鷹崖上縱身跳了下去。而在螢幕之內,那一份「美國檢驗報告」則形象將現代科學的虛幻和不可信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肥警官為代表的蒙昧野蠻自然是為現代人所唾棄的,然而徐警官代表的科學民主卻也靠不住,至此,人類真正陷入了絕對的孤立無援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表達後現代主義思維的傑作。

 很多人很仇視韓國,我也一樣。但是不得不承認,韓國有很多好電影。《殺人回憶》就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韓國電影。電影內容並非憑空編造,而是直接取材於1986~1991年間發生的聳人聽聞的連環姦殺案。在長達5年的作案週期里,兇手斷續殺害了10個女人,用的手法都一樣:制服受害人後,將她們的內褲塞入她們口中,將她們的手腳用胸罩帶子或者絲襪捆實,最後用她們的手提包帶子將她們勒死。尤為殘忍的是,兇手會以奇特的方式折磨受害人——被害人陰道中往往被塞滿一些奇怪的東西,其中一個受害人被塞滿桃子的碎塊(包括尖銳堅硬的桃核),而一個遇害的中學生被塞滿了她隨身攜帶的原子筆和湯勺。10多宗謀殺案里,受害人最高年齡有70歲,最小的是十多歲的中學生,只有一位倖存者。為破此案,韓國曾動用了30萬警力投入調查,排查了3000多名嫌疑人,但是直到現在,兇手仍然逍遙法外。兇手作案之猖狂,反偵察能力之強,實在是匪夷所思。《殺人回憶》在2003年上映,而截至2006年,1991年最後發生的案件也已經過了最後追訴期限,理論上,哪怕現在擒獲了兇手,也已經無法將其定罪。
       儘管案情攝人心魄,電影卻頗為明智地選取了警察探案的角度去表現這一事件。故事講的是在韓國漢城附近一個小地方,發生了連環姦殺案,主要負責此案的是信奉直覺破案,屈打成招的肥警察朴某以及熱愛暴力,專門執行拷問審訊的矮警察曹某,可想而知,這兩個窩囊的惡警將事情搞的一團糟,很多人被無辜牽連,而罪案還是不斷髮生。於是漢城警方派來了一位瘦警官徐某,他與前兩人大為不同,相信科學搜查,重視證據,他的口頭禪是:數字是不會撒謊的。這人來了以後,案情有了巨大轉機,幾番周折後,終於擒獲了疑兇。片中所有證據都指向這個白皙英俊的疑兇,警察們要做的就是將此人的樣本和現場屍體上發現的精液送到美國檢驗,然後等待結果,滿以為這樣就可以將其繩之於法。出乎意料的是,從美國來的結論卻表明疑兇的樣本和現場證據不吻合——科學告訴我們,這個極有嫌疑的人居然不是兇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