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伊莉莎白--Elizabeth

伊丽莎白/伊莉莎白/传奇女王依利莎伯

7.4 / 105,056人    124分鐘

導演: 夏克哈卡帕
編劇: Michael Hirst
演員: 凱特布蘭琪 Liz Gilles Rod Culbertson 傑佛瑞洛許 Paul Fox (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7-27 06:10:09

童貞女王安魂曲


英國是個盛產老姑娘的國度。
從奧斯丁,勃朗蒂姐妹到波特小姐,而其中最著名的,沒有結婚的女人,應該就是這位童貞女王了。

要了解影片濃厚的宗教氣氛,就要了解歐洲的宗教改革與戰爭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天主教與新教的鬥爭不單純表現在宗教信仰的差異,更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有著鮮明的體現。英國正在以一個新的海洋霸主的身份崛起,而老牌的西班牙,法國則百般阻撓這一進程。
有趣的是,英國脫離教廷的控制,首先以亨利八世令人咋舌的婚姻為開端,既而以他的女兒終身未婚為結束,最終天主教在英國逐漸式微,新教取得了決定性的統治地位,王權獲勝,成為宗教實際的領袖。
伊莉莎白正是在這個歐洲歷史的轉折點上出現政治舞台上,她所代表的新興的英國絕對不可能與舊教結盟,並且處於敵對的狀態,因此她在政治上絕無選擇的餘地,她的未嫁的自由正是英國最終成為海上霸主的代價,一個崛起的大國選擇了獨立自主,正如它的國王選擇了獨身。
作為一個女人,她是不幸的,她的命運使自己無法自由的選擇伴侶,而作為一個君主,她也只能有一個丈夫,就是她的國家。政治家是不能有愛人的,因為他要全體人民的愛。

影片表現了宗教與政治,王權與教權,愛情與陰謀,女性與男性錯綜複雜的關係,而這些矛盾都集合在一個女人的身上。天主教與新教徒互相殺戮,並且都堅信自己是為信仰獻身,而女王本人也為自己的國家而獻身,成為了個人幸福的殉教者。因此,與其說本片是一部歷史人物的傳奇,不如說是一個人犧牲塵世的幸福,走向信仰的過程---女王最後像片中被處以火刑的女人一樣,剔掉頭髮。一個女人在經歷了血腥與陰謀的風暴之後,最終成長起來,以犧牲情感的代價換取了理性與練達,從純真傷感的少女變成了威嚴冷酷的女王。
我有女人的心,但是也有男人的頭腦,片中的女王曾經相信自己會把理智與感情處理的很好,但是她終於發現,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生存,一個女人是不能兼具心靈與頭腦的,要擁有男人一樣的判斷與決斷,就要屏棄女人的脆弱與感性。因為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像愛情與倫理總是相悖一樣。要愛情就不能有理智,反之亦然,特別對一個女人來說更是如此。出於自然的本性,女人總是要依賴男人的肉體既而是思考方式,戀愛中的女人是最女性化的女人,但也是最愚蠢的女人,就像為了自由要忍受孤獨一樣,要理智也要犧牲感情,至少是一部份。
人要長大,總要以失去許多珍貴的東西為代價。


影片的色彩很值得一提。
紅--黑--白,分別像徵了血腥與暴力,女王與教宗衣服的鮮紅色的權利,黑色代表了教士們的服裝,男性的權利,也代表死亡,而白色,是女王自我純潔的象徵,是童貞的顏色。
整部電影充滿了卡拉瓦喬猩紅色的絢麗色彩以及魯本斯作品強烈的戲劇性,讓人感到那個時代的混亂與新生,創造力與破壞力。

使我不太滿意反而是女王性格的過渡顯得有些蒼白,不夠自然。但是影片的衝擊力與緊湊,考究的服裝與風格鮮明的攝影,使其終不失為一部佳作。

伊莉莎白,一個處女座的女人。
正像她的稱號,童貞女,聖潔的處女。
這不是單純的肉體的純潔,而是精神上的聖潔與奉獻,卓越得近乎一位宗教聖女,儘管她為之獻身的是她的國家和人民,而不是天國。

在那輝煌的傳奇後面,是一個痛苦的靈魂,
在那奪目的榮耀下面,是一個寂寞的背影,
在那女王的面具下,是一個永遠的少女。

在那冰冷的墳墓下,在那歷史的灰燼中,我看到的,只是一個悲傷的女人。

在那蒼白的面孔下,是一個恐懼的小姑娘,要用強悍來保護自己,
在華服與王冠內,是一個孤獨的肉體。

影片結尾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願主賜彼安息!
完美的女人。

一個處女座女人獻給另一個處女座女人的文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