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我就改個名字

2010-07-26 06:58:40

我想說,eliot沒殺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先女主角沒死,那個殯儀師eliot也沒殺人。

其中的邏輯是變態的態邏輯……

從小男孩說起
劇中有一幕是那個小男孩說那隻鴨子是死的。而那個女主角說它是活的,只是害怕。在我看來那隻鴨子確實沒死。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斷定鴨子是normaly alive 。但小男孩不那麼認為,他把動物行為中的某種表徵看做死亡(女主角說那隻鴨子害怕,在此猜測,他把害怕的鴨子當作死的鴨子)。於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小男孩子在對生死的區分上有嚴重的障礙!

小男孩埋葬鴨子的邏輯可能是這樣的,害怕就是死,隨後要被埋葬。於是最後他埋葬了它,然後就證明了害怕就是死。邏輯很亂?這個邏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存在,我們經常用。比如機率的產生,數學家為什麼研究機率?因為他們覺得物理學家會用到。物理學家為什麼要用機率?因為他們覺得數學家研究它是有用的。在比如上學的問題,為什麼要上學?因為別人都上,為什麼別人都上?因為上學是有用的,為什麼有用……


alive 和is live
有生命力的和活著的是兩個概念。植物人也是活著的,但很明顯不具有生命力。而小男孩的母親顯然不具備生命力……小男孩為了搞清什麼是死(再次證明了我認為小男孩分不清生死的推論),特意去了殯儀館,當看到被化了妝的死屍,他得到了,鴨子已死的結論(可能是不能說話,動作緩慢被他認作為死)。母親在人類的成長中其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小男孩的認知性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小男孩和eliot

有人說小男孩這條線索沒有給出什麼有用的東西,但我不這麼認為。

eliot的成長過程我們不知道,但小男孩對死的認知過程我們是了解的,而小男孩和eliot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小男孩是對eliot了解的突破口。

從小男孩和eliot對話中我們知道,eliot殺的第一個人,是他的母親,而小男孩的母親是半死不活的。女主角死的過程中,被eliot使用各種方法呈現出一種半死的狀態,我在此推斷,eliot不殺鮮活的人(男豬腳由於女主角的死,生命也開始枯萎)。那麼,eliot的母親同小南孩的母親是類似的……
小男孩的成長是對eliot的映射。
反正就是兩者很相似(似乎同樣是用那個荒謬的邏輯證明的)…………………………



eliot沒有殺人

在他看來,他沒有殺人。
eliot在葬禮上,第一次看到女主角的時候,女主角是沒有生氣的,Eliot認為女主角已經死了(後來他說什麼能看到屍體走,也是這個原因),之後,當女主角出車禍後,eliot一直試圖讓女主角認為自己死了,從而通過女主角的表現(身體冰冷,心態等),斷定女主角死了(還是那個看似荒謬的邏輯,但很遺憾,這個邏輯在現實中經常出現),最後再通過埋葬(被買的人對於eliot 和小男孩來說意味著死)證明,女主角之前就死了。Eliot還是給了女主角機會的,但女主角選擇了放棄,某種程度上是認為自己死了,某種程度上不敢去面對。

對eliot 來說,他像小男孩一樣,幫助了一個要死的人去死而已。或者說,殺死了一個死人。也就是說,他沒殺人……



文章到此可以結束了,後面是些無聊的嘮叨了






生和有生命力的,死和死氣沉沉的

刺激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刺激,面對這種刺激人是不需要做出回應的。比如簡單恐怖片(畫面恐怖,聲音恐怖,內容部恐怖的)。第二種是需要人們去回應的,比如欣賞詩歌,需要人的思考和參與。第一種刺激對人來講是不變的,第二種是永遠變化,永遠不會讓人感到疲倦的。比如當人們讀真正好的詩歌,可以讀很多很多遍,隨著人閱歷知識的增長會有不同的體會,古典音樂更是如此。這樣刺激永遠都是新鮮的。

習慣於第一種刺激的人,往往缺乏創造力(讀詩歌,聽音樂,需要自己的參與,需要動腦,第一種不用,比如感到疼痛)。他們必需要被人給他們司機,比如你看了一部恐怖片,你必須看新的才會讓你感到刺激,但像西恩克的救贖之類的你可以看很多遍。這種人往往會在潛意識中,對生活產生厭倦(很難察覺)。深度的厭倦可能會導致,破壞性,虐待,被虐,戀屍癖等等嚴重的心理疾病……

但麼就是說,死氣沉沉和死,生命力和生產生了某種聯繫……
當然我不是證明eliot觀點是正確的……


ps:我一直在考慮要把天天向上這類的節目歸為哪種刺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