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6,236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rsRead

2010-07-24 01:35:24

愚氓的降表





倘若這不是一部黑白片,我估計在看到指紋破綻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撳下鍵盤上的『A』,然後期待主角(當然我不認為他是主角,主角應該是只露了一面的小男孩)操著成步堂的嗓門吆喝一聲:『異議』——將傾的態勢,看似寂黯卻隱現暉光,見血的切入點,剖析殺人動機手法不在場證明三要素,甚至連漂亮的逆轉都一應俱全。而掐頭去尾,整個影片只佔用了幾十平米的空間,懾人的風情和彩打的地標無孔可入,甚至在開頭的時候就讓我誤以為要看到一個自己觀影史上最長的長鏡頭了。

諸位看官且看,這廂是,廣廈易摧,鐵證難撼,本擬撥雲見日,卻相逢惡水窮山,端的是十面埋伏;那廂是,良將多謀,賢人寡語,先使剝繭抽絲,再極盡言撫威逼,好一條勇武漢子!這裡按下其他不表,單說這建築師。但見他眼絡靈氣,身生祥光,處危崖而不怵,坐高台而不驕,時而避其鋒芒,時而觀其虎鬥,時而俟其自亂,時而誘其入彀。來來往往不過數合,已將眾人盡數斬落,活生生救出這十七歲的單車,噢不不不,少年。
如此一位生猛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實踐者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成為了這12個人裡的『主角』——12這個數字在基督教里是有很特殊的含意的(也不知十二人陪審制度與之是否有聯繫抑或只是巧合)——這裡不妨回身大體打量一下這12名怒漢:冷靜理智的,衝動易怒的,見風使舵只求私慾的,戴有色眼鏡口不擇言的,膽小怕事易受說服的,在眾人前支吾難言然則內心底蘊不淺的:導演拍得這麼露骨,怎能不讓我想到敏感話題呢。

這12個性格不一的被實體化的靈魂顯見都是社會的構成元素。平日裡多數時候,當群體的指向性不明朗時,我們都會寄希望於投票表決(比如最簡單的,選班長),並以為公平。該片用貫穿全片的直白質問扇了我們一個耳光——真要少數服從多數,那只要10分鐘不到這個案子就可以結束了。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陶片放逐法。這種全民民主造成的一打打的賢者被放逐的方式常被人以『多數人的民主會變成多數人的暴政』來詬病。事實上很多情況下一如本片,出於各種主動或者非主動的緣由,一個群體平均下來每個人能做出正確選擇的機率很低——他們大概能做出大多數人最想要的結果,而往往能解出難題的人的比例並不是很可觀。
然後有了少數菁英制度,但在我看來這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改良而不是改變,因為菁英也是需要少數服從多數的,這種制度不過提高了效率和提高了決策合理的可能性(有時甚至降低了)而已,11比1的情況從根本上依然不能避免。(我們自家的制度,我更傾向於說是少數獨裁製度,因為我們選的不是菁英而是獨裁者,說好聽一點是利益的維護者)

電影裡,老外們果然比我們要迷信得多。他們義正詞嚴地闊論『為什麼我們美利堅會這麼強大』腦後光環四溢如誦聖經,耐心地聽從或者駁斥每一個人的意見直至最後一致。大概這裡的這種需要意見一致才能做出決策的陪審團制度,正是針對少數服從多數的弊病。然而利益衝突下,長時間的拉鋸只怕是不能容忍的吧?於是我好奇地查了一下,事實上這種決策方式只存在於聯邦法庭,各州法庭並沒有予以採用。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意見領袖的存在。我對意見領袖有一種微妙的態度,一方面我認可他成為制約平衡的砝碼,但另一方面我卻鄙夷他作為壓抑個體思想的牢籠。但是退一步想,萬一沒有意見領袖或者當他失職的話,很多正確思想還是會被扼殺的。

相應的,講到意見領袖,問題就不可避免地來到了個人英雄主義。當少數菁英主義所帶來的民主弊端叢生的時候,當制度的優越性因為一些人為原因和歷史侷限被壓制到極低的時候,社會有時會開始反制度。民眾相信,與其把權力賦予幾乎無暇的制度,有時還不如放膽交給一個個人能力極強的領袖。最典型莫過於希特勒了——有趣的是,他的當政是通過非常民主合法的手段達成的,然後偉大的元首又使用了戰時的合法條件完成了獨裁。這個非常令人玩味的事實也又一次間接證明了少數服從多數理論的荒謬。
大約與此同期的大洋彼岸,有名的『西岸旅館訴帕里什案』(其實我也是找了好久才知道名字的)的判決為受到衝擊的美國法制體系乃至美國人的法制觀擬定了教科書式的準則。一邊是民眾對羅斯福的極度狂熱,另一邊是憲法權威的動搖,洋鬼子法官們終於以最高法院的威信為代價保住了現有的權利制衡架構,防止了『大獨裁陰謀家』羅斯福先生的進一步集權。
做決策就是一個繳愚蠢們械的過程,只不過有勝有敗罷了。想想即使是羅斯福這種靠著個人魅力魄力和能力拯救美國的大人物,也最終沒能毀滅始自華盛頓時代的憲法。在我看來,制度和個人都不可能盡善,純理性和救世主總有一樣必須屈從。高效決策的過程,最好是能在防止失衡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傾向於合理的一方。尤其當制度冗雜低效時,就必需要有一個被足夠信任的人站出來,得到最大程度上合理的越權。

結局是一個很讓人滿意得無可挑剔的『not guilty』.12個素不相識的人一起走出法院,也許打個招呼,握握手,但一回頭,彼此又一頭紮進入海不見。 這就是一代美國人,不管事實多黑暗,他們總要共同去相信憲法,相信夢想和自由的力量。

對四星以下的電影的評分我算是很隨和了,基本能看的都有三星四星。但五星的電影我比較審慎。 這種不是很入流的推理對於看過可觀的偵探小說的我來說並不是很有吸引力,然其折射出來的想法和態度卻可以把人推上理性思考的風口。狹小空間內,電影技法必須有限,但是其深度和廣度卻構成了另一個字宙。整個斷案經歷就是一個華麗浪漫主義的過程,在這之中體制與英雄的力量相較制衡,並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摩擦出經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