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愛恨悲劇

2010-07-21 22:32:27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就本片的主線推進看來,導演大概是想通過敘述一個由於經歷突然變故而處於瀕死狀態的人的心理體驗,來探討生命與死亡的真正含義。通過海報的大標題Life is a symptom,death is the cure,可以看出,導演著力於模糊生與死的邊界線,表現出生與死最終不過是殊途同歸,只不過當中需要經過一段Long Long Time to go而已,因此個人在觀影途中感覺越看越像老變態豎鋸的人生觀,賴活著不如早點死,而在觀影結束後,我才發現導演的意圖顯然不止於此。
    有很多人在看完此片後可能都仍然在對女主角到底是生是死有些許的疑問,是否真的被殯儀館主給burried alive了,質疑殯儀館主是否真是一位引渡亡魂的船夫,具有與死者交談的能力。而我認為,女主腳應當確實是在車禍後死亡了的,而我們這位亡靈船夫,卻沒有一杯孟婆湯可以讓剛剛逝去的死者立刻忘記人世間的一切,因此他只有通過與死者進行交談,讓他們慢慢接受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而但凡是人類都有求生的衝動,有對生命渴望的本能,因此女主角才會在醒來後摔碗砸盆大呼小叫,否定自己已死的事實,但隨著船夫與其交談的深入,女主角才真正發現自己人生的悲哀,那就是因為怕受傷害而去愛別人,包括向男友表達自己的愛意,因此當她從船夫口中得知自己的死亡並未讓母親和男友掉一滴眼淚時,表現出的平靜更大於訝異。大概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知道了自己生無可戀,從而放棄了證明白己仍然活著的嘗試。而船夫的責任,則是保證亡者慢慢脫離與現世親人的感情聯繫,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就像他所說Just let it go,不然你現世的朋友親人們仍然會感覺到你的存在而受到影響,從而一直難以走出摯親之人的死亡所帶來的陰影。因此,船夫才一直拒絕女主男友的探訪,拒絕其與死者在葬禮前的見面。怕女主亡魂的求生意志將男友在痛失摯愛的感情深淵中拉的越陷越深,而看似已經平靜接受死亡的女主,卻在葬禮前的最後的補妝時刻由於玻璃上呼氣的印跡,又燃起了求生和認為自己仍然活著的渴望,因此這種強烈的渴望直接在葬禮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生者,即其前男友的心緒,最終導致了前男友情緒的崩潰,在驅車前往其墓地的高速公路上發生車禍。但有人可能要問不是船夫在葬禮上的激將法才造成女主男友的暴走麼,我認為,船夫在葬禮上發現女主男友已經對女友還未死這一事實深信不疑,甚至認為是船夫謀害了她,因此其後半生都會活在未能及時解救女友和造成女友車禍這一事件的陰影中,因此船夫引導其走向死亡,完成另外一種生命的救贖,並在男主車禍後跟小男孩說道:Its over。也正響應了本片的主題,Death is the cure。
     而穿插劇情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同樣具有可以看見死者能力的小男孩,我認為小男孩開始也是由於受到影響認為自己的老師還沒有死,因此會半夜在船夫家窗口偷看,並跑到學校去跟男主說自己在殯儀館窗口看到老師從而受到男主的掌摑,而到後來小男孩在船夫家時,船夫手拿白玫瑰跟他說道:凋零的白玫瑰最終的去向也就是垃圾桶。他也逐漸慢慢朦朧的體會到了死亡的本質,那就是一切生命都有腐朽之時,為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如生者過度糾結於死亡的過程而不是接受結果,只會受到神明的懲罰,讓自己身體和感情上遭受更大的創傷而已,因此在後來與男主的會面時,小男孩如是說到,他之前只是看到了老師,但並非認為她還活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導演通過小男孩之口問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每次葬禮是否一樣,而船夫說道:每次葬禮都一樣,卻又不太一樣,一樣的是死亡的結果,我們都是凡人,沒法讓死者起死回生,不一樣的是我們可以選擇長時間沉浸在死者的死亡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中,或者選擇從內心底接受死亡的事實,從而更加珍惜身邊我們其他所愛的人和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每一天,才不會至於在變故突然來臨時來不及與我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深切的愛意,說一聲再見。
    After Life,不僅是死者的來生,也是生者的來生。
    順便推薦一首個人比較喜歡的同名歌曲 哈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DUyNTEy.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