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Nowhere Boy

无处的男孩/摇滚天空约翰蓝侬少年时代(台)/约翰连侬不羁前传(港)

7.2 / 31,951人    98分鐘

導演: 珊泰勒伍德
演員: 亞倫泰勒強森 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丁

2010-07-15 21:03:35

就像十八歲時給你一個,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簡評《Nowhere Boy》

文/老丁

有關約翰·列儂的俄狄浦斯情結一再被提及,就在不久前,英國《太陽報》還曝光了一段據稱是列儂的錄音帶,他在其中自爆14歲那年摸過親生母親茱莉亞的胸部,更曾幻想跟母親直接發生關係;還有好事的心理學家分析——「列儂在後來選擇了比較醜的大野洋子(比列儂年長7歲),除了音樂上她比辛西婭(列儂前妻,漂亮可人)更能幫助列儂,還有一層心理因素,那就是洋子喚起了列儂的戀母情結,而洋子也像母親一樣對待列儂,這讓在當時焦頭爛額的列儂心裡產生了極大安慰」。再有一個更為神奇的佐證,19歲的帥小伙Aaron Johnson,在出演了42歲的英國藝術家Sam 泰勒-Wood導演的列儂傳記片《Nowhere Boy》之後,相差23歲的兩人正式相戀並且女方已經懷孕,近期還傳出訂婚消息。
八卦之外,有關真實的約翰·列儂的童年往事,以及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卻是一件異常嚴肅的事。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搖滾巨星有著慘痛的少年時代(「Nowhere Boy」內地譯為「無處的男孩」,港台則譯為「約翰·列儂少年時代」),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就是保羅·麥卡特尼,也是在花季就失去了母親。列儂是5歲起就被阿姨Mimi撫養,直到15姨丈去世,才真正得以和親生母親一個紅頭髮女人相認。從記事起,列儂的真正父母就是分裂的,而直到他找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母親,就相當於存在了兩個「事實」母親,一個把他生下來,然後5歲時離開他;一個把他養大,卻一直只能叫阿姨。表面上看來很瓊瑤劇,但對於當事人,一個有些放蕩不羈,趴公交,煙不離手,看色情雜誌,見到女生就調戲並且大膽裸露下體的小混混來說,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尋找自我認同的時候,可以想見其中的痛苦,所以有人說,整部片子,其實就是在訴說《Mother》這首歌的故事。
《Nowhere Boy》就是集中投射15-18歲之間自我萌生時候的列儂(明眼人可看出片名即改編自Beatles的歌曲《Nowhere Man》),改編自他同母異父的妹妹茱莉亞 Baird的回憶錄《Imagine This:Growing Up With My Brother John Lennon》(編劇Matt Greenhalgh即是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傳記電影《Control》的執筆者)。這個時代也正處於搖滾樂的自我萌發期(所以不能不說列儂真是生對了時候,剛好和搖滾樂同步),搖擺爵士大行其道,貓王剛剛開始瘋狂,與養母Mimi鍾愛柴可夫斯基和巴赫不同,生母茱莉亞可算是搖擺樂的忠實擁躉(或者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列儂遺傳了親生母親的放蕩不羈)。所以雖然是姨媽Mimi給列儂買了第一把吉他,但真正帶領列儂走上搖滾之路的卻是他的生母,並且在影片中顯示,最早是茱莉亞教會列儂彈奏班卓琴。與此相對照的是Mimi一直在板著臉提醒列儂別忘了帶眼鏡,可他有疑問「上帝為什麼不讓我成為貓王」的時候,茱莉亞告訴他「上帝要讓你成為約翰·列儂」。
遇見生母讓在相對壓抑的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列儂算是找到了自我解放的樂園,生性不甘寂寞的茱莉亞帶他去看貓王的電影,去看演唱會,去泡吧唱歌跳舞,Mimi得知他成績太差把吉他賣掉,他則直接找茱莉亞要錢再買回來。母子倆挨在一起躺在沙發上聽Screamin' Jay Hawkins的《I Put a Spell on You》,列儂腦海里浮現出和小女友在樹林裡交歡的場景……但不僅茱莉亞和Mimi之間在角力,茱莉亞和現任丈夫之間也有裂痕(影片通過Mimi之口把列儂的生母塑造成一個真正放蕩不羈的女人,是她在丈夫出海時先出軌放棄了列儂的生父,除了現任丈夫的兩個女兒,列儂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維多利亞),相當於兩個家庭都不討好的列儂,碰巧在這個時候遇見了保羅·麥卡特尼(曾出演過《真愛至上》的湯瑪士 Sangster被質疑與保羅爵士相差太遠,但根據導演Sam 泰勒-Wood的說法,包括Aaron Johnson在內,就是要尋求陌生化),這個亦敵亦友的傢伙不僅糾正了列儂在吉他彈奏技巧上的錯誤,還奉勸他遠離骨肉皮以及嘗試自己寫歌。影片有一個橋段是列儂初遇保羅,感覺這個文靜中帶有羞澀的孩子不像個搞搖滾的,但保羅卻很裝B地說,哥搞的不是混混,是音樂。或者可以這樣說,茱莉亞把列儂帶上了搖滾之路,但他在音樂上的真正啟蒙者卻是後來和他糾纏不清的保羅·麥卡特尼。
當列儂在茱莉亞給自己舉辦的生氣派對上看到母親和保羅·麥卡特尼也可以很親熱的時候(同樣在《太陽報》曝光的錄音中,列儂還直認和保羅搞斷背),激發了他敏感而又強烈的自我衝突,他開始發瘋似的質問母親自己的父親,為什麼當年母親把自己拋棄,為什麼現在又反過來接收他,但不能給他一個完整的家庭。而通過Mimi的捅破窗戶紙,他了解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自己活了十八歲是怎麼回事,5歲時父母離婚他明明選擇了父親卻被Mimi「偷」走。如果說當年讓一個5歲的孩子做出選擇有些殘酷,但18歲時從天而降一個親娘也不是一件很喜慶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個生性敏感「童年陰影」縈繞的嚴重缺乏父愛的在相對沉悶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慘綠少年。接下來又一個瓊瑤劇的設置,自我意識覺醒的列儂搬出姨母Mimi的家,一邊上大學一邊操持自己的「採石者」樂隊(Quarry Man),生母和姨母兩個老姐妹僵持了十幾年也最終和解,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茱莉亞過馬路被汽車撞死,列儂在暴揍了保羅·麥卡特尼一頓後抱著他內牛滿面:「我才剛剛開始了解她……」
末尾還來了一個很《奮鬥》的劇情,列儂要去德國漢堡組建Beatles了,找Mimi要出生證明辦護照,需要她在「監護人或父母」一欄簽名,Mimi問那我算什麼,列儂說:「皆是。」那一刻庸俗地彷彿空氣凝滯,Mimi楞了幾十秒後上前抱住列儂,然後他離開利物浦自己的「家」,沒有再回頭。在《Nowhere Boy》中列儂和保羅可以勉強看成是一對對比,Mimi和茱莉亞是很顯然的一對對比,各自的命運以及對待列儂的態度,一個剛剛開始陽光燦爛但迅速消逝,一個陰鬱了十多年突然掃淨長空霧。還有一對潛藏的對比,是茱莉亞和列儂的生父以及Mimi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列儂生父」責任的姨丈,這兩對夫妻關係是最尋常的家庭對比。列儂被親娘茱莉亞的現任丈夫嫌棄重新回到Mimi家後,明明和Mimi水火不容,但看到Mimi去給亡夫掃墓,還是徑直跟了去,讓他認識到夫妻之「愛」。一向冷酷刻板的Mimi,其實是另一種活法而已,沒有道理說聽柴可夫斯基的就一定比聽貓王的低級或者高級。但是一個破碎的家庭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究竟有多大,還真是一個異常嚴肅的問題。科特·柯本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在阿伯丁的橋墩上寫下「媽媽恨爸爸,爸爸恨媽媽」,長大之後的他們胡來亂搞打到自憐反抗絕望馴服慾望對抗體制都不是無跡可尋。
我們姑且相信《Nowhere Boy》中折射出的列儂是真實的,或者至少部份真實邏輯真實。命運在十八歲時讓列儂開始認識自己的親娘,卻又同時再次奪走了他的親娘,然後自我定位之後他重新給自己找到一個「娘」。他的親娘把他帶上搖滾之路,做夢要超過貓王;親娘和姨娘的糾纏糾結讓他成為一個二流搖滾樂隊的主唱,敲開了流行音樂的大門;親娘的離世讓他組建起一個一流的搖滾樂隊,「比耶穌還有名」。再到遇見大野洋子——他自己都承認,在茱莉亞去世的第十個年頭,已經開始神神叨叨沉迷藥品的列儂又寫了一首歌《茱莉亞》——就是洋子和他娘的結合體,然後他解散了Beatles,開始投身前衛藝術和政治,拍裸照(《滾石》雜誌拍的那張著名照片據說就是戀母情結的直接投射),搞床上運動,成為搖滾大師,包裝成社會活動家,直到被槍殺。十八歲之前的他,就是個普通的利物浦少年,扔到大街上到處都是,「他從來是個漂泊者,隨遇而安,四海為家,不為誰誰,不為所知,沒有思想,沒有方向,是不是和你我有點像?」(《Nowhere Men》,但願有人把這個題材也認真拍出來)十八歲之後的他,重塑自我定位之後也就永失童真,「美夢已醒,我還能多說什麼,美夢已醒,就在昨天。我曾是織夢人,可如今已重生,曾經我是海象,可現在我是列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