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秘密 [2007]--The Secrets

秘密/TheSecrets/Ha-Sodot

7 / 2,152人    Canada:12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USA:127分鐘 | Argentina:120分鐘

導演: 艾維納許
編劇: Hadar Galron
演員: 芬妮亞當 Ania Bukstein Michal Shtamler Adir Miller Dana Ivg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areisi2000

2010-07-14 06:27:05

愛神不如愛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一次看希伯來語的電影,第一次看到聖城采法特裡的面貌,第一次知道猶太教義是重男輕女的(至少卡巴拉教是),第一次看到有電影來細膩挖掘教徒的心理和宗教對於一個人的意義,總之,諸多的第一次都和對宗教的思考有關。

和很多人一樣,對於猶太教的知識以及裡面的眾多紛雜的流派,我一直都覺得非常神秘,而且連basic knowledge都沒有,即使看完電影,我也只是略微大概知道了一些儀式。例如她們進門之前,都要給門框一個飛吻(很可愛哦);晚餐的時候,要先唱聖歌;誦經的時候,要前後反覆折腰,含胸仰頭含胸仰頭地搖著念;在城中有一個高級別的聖水池,是只准男人進去而禁止女人涉足的;卡巴拉的首領叫做哈比,只准男人做哈比;等等。

Noemi,一個非常熱愛猶太教的聰明女孩,自願推遲婚期一年,以完成自己在猶太學校的學習和修行。她是那種勤奮的背書狂,上課提問時沒有問題能難倒她,類似於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每每對答如流且能說出答案出自於哪本書的哪一頁哪一章,每當說話時必然引經據典,對神充滿至高無上地崇拜。雖然聰穎勤勉,但不免給人書獃子的印象。她的意志和思維完全是由教義來引導的,既然教義可以解釋一切,何必再去思考。

Michel則恰恰相反,因為犯錯而被家裡強制送來學習,吸菸,口出不遜,我行我素,對一切不以為然,自我想法至上。簡言之和Noemi是處處相反。她根本不想待在這裡,就等著熬過一年之後,家人把她接回去。這樣人人以避之的「壞女孩」卻住進了Noemi和其他兩個好朋友和睦相處的宿舍里。

衝突和矛盾可想而知,直到她們被委派去照顧一個叫做Anouk的女病人,她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一切似乎都沒有變化,但一切已經開始在天翻地覆的變化中。Anouk出現的時候著實讓我驚艷,這不是法國著名影星Fanny Ardant麽,有她在,這個角色一定不一般。的確,這個角色背負了太多的故事,死去活來的愛,玉石俱焚的恨,義無反顧的背叛,追悔莫及的懺悔,錐心刺骨的痛苦,心灰意冷的絕望,每天被日益嚴重的疾病折磨著。這麼多種強烈而絕對的情感傾注在一個人身上,如果不是演技超群和充滿自信,哪裡有演員敢接這種角色。但是Fanny把這一切都做到了。如果用一句話來評論這個人物,她是個罪人,罪孽深重,她是個開始反省罪孽的罪人,希望得到解脫。

對猶太教義融會貫通的Noemi,和熱心助人的Michel,就像神派來救贖Anouk的一對天使,她們的個性和擅長都是互補的,一個主張凡事神性做主,一個堅持凡事人性至上。在幫助Anouk的過程中,Noemi的自我矛盾越發激烈。她不願背著學校幫一個陌生人做救贖儀式,況且她自己的level也不能夠幫助別人做任何儀式,另外,救贖Anouk的方式在教義裡面也找不到,因為罪孽的形式因人而異,教義里不可能列出每種罪惡應當如何懲罰。

Noemi需要去戰鬥的是她自己,和她這20幾年來信仰和遵守的規則。結果在Michel人性理念的催化下,Noemi從教義中創造出了只屬於Anouk的救贖方式,並與Michel在秘密掩護的情況下分幾次幫助Anouk完成儀式,甚至膽敢闖入了只准男人進入的聖水池。後來,她發現Anouk說自己是猶太教徒是在欺騙她們,其實,Anouk是個徹徹底底的基督教教徒。但Noemi還是堅持完成了剩下的儀式,她做了一切之前她從未想過,即使想了也覺得是滔天大罪的行為。

這部電影為觀眾設定了有趣的情境來思考,對教徒則是殘酷的情境:

任何一種宗教的教徒,能不能因為非教徒的請求,就出於善心地用宗教方式為之進行懺悔,慶祝,洗禮等儀式?

我想每個教徒都有他自己的想法,選擇做或是不做都有其道理。如果是我,也會矛盾掙扎的,但最終還是會選擇幫助Anouk完成儀式,特別是對於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任何宗教都是以拯救人性,勸人為善,助人為樂作為基本初衷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所有宗教都應該是大同的,而不分教種和教派。

任何一種宗教的教徒,能不能為其他宗教的教徒,進行本教的宗教儀式?

這項聽起來好像不符合大多數宗教的教義,因為宗教就像愛情一樣,要求教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教徒必須忠心不二地篤信和遵循本教的一切法規,且不能信仰任何一種其他的宗教,反之也不能為其他宗教的教徒進行本教儀式。絕大多數的教徒應該認為不能這樣做。但是,還是回到第一個問題裡的宗教的初衷,是遵循宗教的情感初衷更重要,還是尊重宗教的排他性的特性更重要。我和Noemi一樣會選擇前者,選擇我對於宗教信仰的情感歸宿。我想如果我是一個教徒,應該是情感型的教徒吧。

Noemi起初也不知道自己是情感型的教徒,在之前的20幾年中,她一直是理性冷靜型的教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與神可以得到交流。但那是真正的交流嗎?雖然她的父母,未婚夫,鄰居們都認為她是個優秀的女孩,但她總是感覺有哪裡隱隱地不對勁。為什麼在她深愛著的母親的葬禮上,她一滴眼淚也沒有流下?為什麼她明明知道母親在廚房裡偷偷落淚,卻無動於衷?甚至不敢告訴她父親。為什麼她順利交往了很久的未婚夫,在她心裡的位置卻好像不太重要?這些問題她似乎也問過自己,但是沒有答案。因為這些都沒有寫在教義里,沒有人能告訴她應該怎樣做。

在之後幫助Anouk和與Michel相處的過程中,她逐漸認清了自己。與神交流過程中的障礙和混沌,不是來自於神,神的大門已經敞開了,而是來自於她自己,如果她無法認清和了解自己,就無法以真實的與神面對,這實際上是自己與自己交流的過程。

在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後,她非常勇敢地和校長說出了自己的宣言:我不是懦夫。

這是Noemi內心中,人性戰勝了神性的標誌。接下來的第三個情境是只設定給她的,當她所愛的人離開她而與其他人結婚時,她應該怎麼辦。沒有任何教義里對這個問題提供過答案。她只能自己找出答案。

在婚禮上,Noemi第一次落淚了,第一次歸順了最自然的人性,拋開了冰冷的教條,懷著火熱和震裂的心流下了痛苦的淚水,能夠體會這樣的情感,對於她是極其痛苦的,但也是極其寶貴的,她第一次有了最樸實的人性的情感。影片最後她似乎釋懷得太突然了些,但導演是想說,她早晚會釋懷的,因為她已經學會了用人性去理解神性,用情感去體會教義。

人性和神性的問題是從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就開始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至今仍在探討,導演給出了極富民主思想和解放人性的理念,倡導了人性必定大於神性,人的天性是人性而不是神性的觀點。我可以認同。有人說這是L片,我卻堅決不能苟同。感情的主線雖然是對Noemi思想衝擊最大的因素,但那仍是在思考人性和神性的範疇里,而不是像其他L片,主線只是尋求自我取向認可的過程。

很心疼Noemi,不過她經歷過這些痛苦,總比從未經歷過要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