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海上传奇/上海传奇/IWishIKnew

6.9 / 838人    125分鐘 | 138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趙濤 潘迪華 韓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0-07-07 00:33:41

但願我能懂


《二十四城記》的時候,許多人讀出了賈樟柯的變動,至於是為老廠子立碑紀念還是替房地產商拍手吆喝,那些只是八卦談資。然而在一位朋友看來,由於富士康跳樓事件的出現,賈樟柯所關注的工人階級與工廠的消逝早已被丟進了滾滾時代的垃圾堆里,好比那一大片待拆遷或者已經空無人煙的廢墟。

在《海上傳奇》裡,賈樟柯依然沒有忘記工人階級,採訪不同講述人和中間的串場部份非常地道,典型賈樟柯紀錄片拍法。攝影機遲緩又流暢地在都市裡穿越和遊蕩,時而像疲憊睜開的眼睛,一開一合;時而像隨波逐流的海浪,一起一落。一些深愛上海的人可能會無法忍受賈樟柯把講述以外的重心放在了工地上,法租界精華什麼的完全不見蹤影。其實真的很好解釋,這些才是導演熟悉的東西,對上海而言,賈樟柯依然是個外來者,他也清醒認識到這一點。在赫爾佐格等人的紀錄片裡,導演會跑到鏡頭前充當講述者,他們有過調查、實地考察甚至參與其中,所以他需要發言,跟觀眾形成直接對話。可賈樟柯避開了這一點(還避開了真正的外來者和舶來品),他引用和採用的完全是別人的東西和看法,只有認識到「借力用力」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部《海上傳奇》。

《蘇州河》、《紅柿子》、《海上花》、《黃寶妹》、《中國》、《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飛正傳》……,在十幾位受訪人當中,至少有一大半的篇幅提及電影,有些人物跟上海關係不大,只有一段短暫時光和片刻記憶,那賈樟柯耗費如此多的素材去收集這一切,他是無法講出自己的心聲?也許是這樣,也許他真的不懂,所以他也透過片名說「我希望我能知道」(I Wish I Knew)。

沒有什麼比這種電影的串聯來得更感懷的事情了,如果你不了解中國又想通過電影去理解中國,那麼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謝晉作品隨便拿。西方觀眾可能通過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了解了一個特定的時代,再後來是侯孝賢的清末寓所和王家衛的懷舊與曖昧,與楊德昌耗盡一生去表現的台北相比,由於中國的政治煙霧和文化損傷,不止是上海,其他城市的映像志完全是缺失的狀態。

賈樟柯敏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發現無論是中國還是上海,它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息下來的變動遷移(change)當中,所以電影的開頭是輪渡的出發靠岸,結尾是電梯的上上下下,即便是中間的台北香港,他一樣把表現重心放在了擺渡的過程,那些稍有片刻安寧的普通人們,臉上有著近乎一樣的神情。表現及上海的河道和港口,那還是外來工人與普通人。進入腹地,那幾乎是老人的世界,搓麻將的天堂和煮茶時光。賈樟柯略去了那些洋氣潮流、打扮光鮮的現代年輕人,也許他是覺得他們代表不了上海,沒有與之符合的歷史厚重。與這些活躍在城市當中的人物相比,他更關心建築,到處開挖的馬路、敲砸不停的樓房。人與建築是一種依賴關係,如果這個社會發生變化了,那麼廣義上的建築都會被推倒重建。《海上傳奇》的講述收於光怪陸離的世博園,它還尚未成型。象徵財富的楊百萬和預示自由的韓寒成了當下上海的關鍵詞,當林強的電子樂響起那刻,一個外來務工的年輕人在盡情舞動,宣洩青春的激情與熱量。

電影裡的趙濤處於失語狀態,幾番欲言又止,四處遊走,她和上海這座城市是觀看者與觀看對象的關係。不僅如此,她還看電影,藉助電影載體來拓寬空間和增加維度。無論是看顏色還是選擇方向,中國近現代史的悲劇就是不人道的傾軋、算計和攻擊,不給對方活路,所有人都必須成為「一隻耳」,只入不出。賈樟柯選擇了立場對立的講述人和漂泊遠走的上海人,供觀眾去收聽和觀看,他自己都忘了站在哪一邊。

在賈樟柯的遠眺目光中,城市的上空總是籠罩著一層薄霧,看不到遠方與盡頭。上海不是中國城市的唯一活體標本,與它相關的母體更為有趣,它的一些支脈去了台北和香港,在那里落地生根又垂死老去。但願我能懂,但願你們都能懂。【北京青年報】

■片名:《海上傳奇》

■導演:賈樟柯

■演員:趙濤、林強、韓寒

■上映日期:2010年7月2日(中國)

■讀家:木衛二

■推薦指數:★★★★★☆

■一句話點評:也許你可以說賈樟柯是基本放棄了當下,多數講述完全放在了改革開放前,但誰敢拍胸脯說,他知道中國的當下?

PS.覺人、老吳、仁直等人對本文亦有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