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薦嘉

2010-07-06 20:21:22

the Privilege of Behaving Badly


如果說伍迪艾倫是猶太人喜劇的莎士比亞,惠特斯蒂爾曼是寫出《浮士德》的歌德,韋斯安德森是多姿多彩的蘭波,那麼鮑姆巴赫就是冷靜與善於觀察的里爾克。《格林伯格》作為一部有佳句無佳章的驚喜匱乏之作,儘管一如既往地體現了鮑姆巴赫的perfect taste,但還不能引起足夠的共感像很多的影評人說得那樣開啟我的奧斯卡季。本斯蒂勒是格林伯格,如海報上所寫,其身份值得一談,他並非知識分子,曾經玩搖滾現在是木匠,他的半途而廢直接導致了曾經的band友和自己一樣一無所成,但是你不能跟他生氣,因為他已經很跟自己生氣。生氣的他表現出那股冷嘲熱諷和過度誠實(斯蒂勒剛剛有點喜劇和賤的味道剛剛好),任性地充當著導演鮑姆巴赫的觀察眼。格林伯格的出走也是鮑姆巴赫的出走,紐約的中產知識分子圈被換成了被洛杉磯,一個平庸膚淺的好萊塢之城。紐約是個動詞,洛杉磯最多是個形容詞。惠特斯蒂爾曼在《大都市人》里說「曼哈頓的危險之處就在於撞見實現了你的夢想的那些老熟人。你逃不掉,因為他們總是表現得那樣友好」——格林伯格在那裡住過精神病院,但在洛杉磯沒有這樣的危險。這裡有可親可愛的佛羅倫絲(格蕾塔·葛韋格)以及像一隻大狗一樣忠誠從不抱怨的老友伊萬(瑞斯伊萬斯),大方地任由格林伯格傷害彷彿擁有自行癒合的超能力,彷彿後者作為更受傷的人而擁有一種特權。佛羅倫絲同伊萬儘管過著unimpressive的生活,但卻並非mediocre,格林伯格最終也似乎學會從平凡中找到平衡,他輸給了精神上的一個形容詞而找到了生活上的一個動詞——「接收生活並不是你所設計的樣子」,這其實也是賈德阿帕圖的主題,鮑姆巴赫以他更專注和善感的劇本,呈現出了本斯蒂勒的「靜」遠勝於亞當桑德勒的「動」。片中一群年輕人闖入格林伯格照看的公寓開party的場面令我想起了阿薩亞斯《夏日時光》的結尾,那是我眼中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施納貝爾在《夜幕降臨前》借一位南美詩人之口說「文學的實力首先取決於國家的實力」,《格林伯格》作為美國電影的確值得書一筆,但如果它並非說著好萊塢的語言的話,究竟還會有多少人注意到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