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海上传奇/上海传奇/IWishIKnew

6.9 / 838人    125分鐘 | 138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趙濤 潘迪華 韓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10-07-05 17:40:50

《海上傳奇》:大江大海大上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比起《公共場所》《東》和《無用》這樣「過於高端」的紀錄片來,《海上傳奇》顯然是賈樟柯放下身段的一次有益嘗試,虛泛的情緒總沒有真金白銀的故事來得實惠,而且,演技再好也抵不過生命的真實體驗,所以,這次《海上傳奇》完全摒棄了《24城記》式的偽紀錄片架構,採取了「尋訪+口述歷史」的形式,返樸卻已歸真。

《海上傳奇》一共採訪了十八位口述歷史者,他們把自己的親身經歷繾綣在上海這個城市的變遷中,雖無金戈鐵馬,其情其景早已殺入觀者的內心。劉小楓先生說:「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1】所以,聽故事乃是人類最直接的生命需要,若沒有故事分享,人生何以為繼?當《海上傳奇》在螢幕上依次展現十八個「他者」的故事,映襯的卻是觀者自身的生存境遇。電影,無非是打通戲裡戲外的生命感受,看著別人生命的起承轉合,總會落下一串觀者自己的唏噓。

上海是一座飽經風霜的城市,當楊杏佛、杜月笙們的後人對著鏡頭講述當年十里洋場的光怪陸離時,那種異質感無疑是奇妙的。時間是最奇妙的魔術師,歲月荏苒,物不是人也非,上海神奇的過往幾乎讓人如墮雲霧,看著前輩們對當年城市的描述,今非昔比,大江大海。
上海不僅是上海人(戶籍制度意義上的)的上海,更是所有中國人的上海。當年無數同胞經由上海四散而去,這便有了賈樟柯遍及港台的追訪:王童關於《紅柿子》的回憶被不期而至的手機鈴聲打斷,這一情節被賈導神來之筆般的保留在了膠片裡;而已近耄耋之年的潘迪華坐在那裡,比《阿飛正傳》中更加風情萬種。上海這一個世紀的滄桑,飽蘸了中華民族的鄉愁。

賈樟柯對其他影片素材的使用也很令人稱道,《黃寶妹》《戰上海》《蘇州河》乃至安東尼奧尼的《中國》都巧妙的勾勒出上海曾經的身影,這甚至有了某種昆汀式向老電影致敬的風味;而楊百萬的股市沉浮與韓寒暴富後買車的經歷印證了當下上海的高歌猛進(不過韓寒這個段子他已在各類媒體上兜售過多次,幾與《魯豫有約》裡一字未改),再加上不可忽視的那段民工跳街舞的華彩段落,新世紀的上海與十里洋場的上海便有了耐人尋味的比照。

賈導的御用演員趙濤在片中不發一言,用行動線索貫穿全片,不過我覺得,朋友們在觀影時還是把她友好的忽略吧。
「講個人命運的敘事,是原初的倫理學。」【2】我們怎樣才會對一座城市發自內心的攪動真情呢?(而不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式的空洞無物)我想,我們只有把她倫理化,把與這座城市有關的人的個人命運呈現出來,讓城市變成有故事的人活在你的眼前。然後,看著她的悲歡喜怒聚散離合……

作為一位外來者(戶籍制度意義上的),賈樟柯的鏡頭裡呈現出了比上海本土導演更加立體、豐富、嫵媚動人的一個上海——這才是海派電影的生命力所在,解放前上海電影的繁榮,本就基於海納百川的人才吸納。
《海上傳奇》悄然完成了對上海現代史的一次影像書寫,迥異於教條歷史的氣質讓觀者心曠神怡(據說系列電視紀錄片也在製作中,期待之)。
這倫理的上海,才是有歷史的上海,才是可愛又可欲的上海。
才是我們的上海。

【1】【2】《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2007,引言p.3、6

(刊載於《電影故事》2010年第12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