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海上传奇/上海传奇/IWishIKnew

6.9 / 833人    125分鐘 | 138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趙濤 潘迪華 韓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10-07-02 23:01:22

海上傳奇:上海·電影傳奇·老賈說


從《上海傳奇》到《海上傳奇》,背後的八卦也頗聽了一些。早有坎城看過此片的兄弟說老賈腦子進水,片子胡言亂語,今日得見片子真容,沒有想像的那麼差勁,但十足地不夠好。跟阿子姑娘爭辯此片跟《二十四城記》哪個好,《24城》我打出五星還寫了長文,仍然說服不了阿子姑娘,於是我只好說,你不是大國企子弟,你不懂。所以足見我不是特意來黑老賈的,當然這個邏輯也可以用來說我自己:「你丫不是上海人,你不懂」。

可是這部片子的確跟「上海」關係不大,所以埋了單的人不願意收貨是正常的。很好玩,自從老賈威尼斯擒獅成功,又跟張藝謀正面叫板,一時間名聲大噪,命題作文也接了不少,前有全球通「我能」,後有南方都市報《我們的十年》、城市畫報《十年》,紀錄片《無用》,其間還有國際人權組織的短片集(迄今無緣得見,知道有胡里奧·密譚、阿比察邦等等炙手可熱的藝術片明星,老賈拍了一段《黑色早餐》),最近又獲頒某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哦,《二十四城記》也是命題作文,老賈受的限制少了,但是雙子座就是雙子座,有的時候任性,有的時候脫線。看得出來這片兒砸了不少銀子,上了膠片不說,還在兩岸三地都有取景,還拍攝了偉大的世博會,一定一路綠燈,若不是考慮發行,老賈真要按自己意思剪一個三小時五小時的版本出來了。而最NB的是,除了老賈,還有誰拍的紀錄片能上·院·線?!

現在的版本是116分鐘。老賈說拍了80多個人的採訪,每個人都是從小說到大,最終片子呈現了18個人的訪談。老賈也說,沒特意按照什麼順序,想到哪兒就接到哪兒。片子是什麼樣的呢?一開始是安東尼奧尼《中國》式的一組鏡頭,無論是拍輪渡還是拍人,結果看著看著,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就出現了,片中受訪者之一是當年安公在上海拍攝時期的中方人員,真好玩,老賈也特意提到安公的《中國》是除了中央新影檔案之外大概僅有的能看到的文革時期的人們常態的影像資料。

這部《海上傳奇》18個人的訪談間確實沒有什麼邏輯,分分組的話,包括舊上海名人後裔,如楊杏佛的兒子,杜月笙的女兒,曾國藩的曾孫女張心漪這些經歷過民國、內戰的人,還有經歷過文革的一批上海人,如勞動模範黃寶妹,安公當年那位陪同(叫什麼來著),陳丹青,上官雲珠的兒子(唔,這麼細緻地講自己老娘的八卦,可貴之處還是講的條釐清晰),以及跟老上海有關的電影人及家屬,如經歷大撤退的著名導演王童,費穆的女兒,《小城之春》女主角韋偉,《阿飛正傳》《花樣年華》的潘迪華,還有股票大亨楊懷定,以及韓少——這倆據說是新上海人的代表,還有過來打醬油的侯孝賢。涉及的話題主要集中在老上海,四九年,以及文革。除去這些鏡頭,基本上是趙濤在片中「從左邊走到右邊,從遠處走到攝影機旁邊」——這是她自己說的,她不知道自己在演什麼,我倒覺得是個魂兒,老賈說她演的是個女鬼,哈哈哈哈。

如此,這部紀錄片確實有些雜亂無章,倒不是老賈不認真,而著實是力不從心,據他自己的說法,文革、四九年和女鬼,三個都想要,只好舍掉女鬼而保了前兩個。其實這部片子基本方法和思路跟《24城記》相同,《24城記》恰到好處地處理了中國當代史的問題,產生了一本副產品的《中國工人階級訪談錄》,且不論「扮演」帶出的意味深長的意識形態表述。《海上傳奇》據老賈說也有圖書,但上海本身夾纏的東西太多,哪是沒想清楚的時候就能拍明白的。老賈要講的是上海自開埠通商到偉大的世博會,有一段搬演上海勞工,有字幕,開埠通商這一段就揭過去了,老賈也費盡心機在空間上作文章(這點他絕對有把握,且看《世界》裡NBSS的空間),尋找所謂「地質斷層」或者「原畫復現」的位置——諸如《三峽好人》式的拆遷工地,但是,組織上缺乏邏輯,雖然片子處處閃著靈氣,但誠如「碎拆七寶樓台,不成片段」,可惜,可惜。

於是老賈這部片子裡最有趣的東西成了那些和電影相關的內容,直接引用的影片包括《蘇州河》、《黃寶妹》、《海上花》、《紅柿子》、《戰上海》、《小城之春》、《中國》、《舞台姐妹》、《阿飛正傳》,《蘇州河》沒有註明片名,老賈說是「因為(《蘇州河》)不能在國內公映,那就通過這個片子公映一下吧」。其實這是個蠻好的思路,關於記憶、影像和歷史重現,其實口述也好,影像也罷,都是「言說」和「復現」(其實我覺得造船廠那一段,為什麼不引用一下《逆光》呢……老賈是不是沒看過),這部《海上傳奇》終於成了《上海電影傳奇》。

於是這明顯是一部拍給闡釋者用於撰寫長篇論文的電影,首先可以討論其中的歷史敘述,關於一度不可說,現在遮遮掩掩地可以說一些的文革、四九年,國共意識形態分歧,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兩岸三地,內裡的張力卻被有意隱去了,聯想到正在大踏步前進的歷史大和解,這不能不說是個有趣的點,同時,片中跟歷史或者上海完全無關的只有韓少一人,這是在說新一代的歷史斷裂嗎?其次則是技巧,比如對電影的大量引用,尤其《舞台姐妹》那一段還構成了雙重的看與被看的關係,以及影片的聲畫關係(林強這次的聲音工程做的出神入化),老賈的電影一向注重互文性,從這裡寫開又可以長篇大論,引用點波德里亞或者德勒茲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第三還可以討論那沒有進入影片的六十個人說了什麼,以及一個導演剪輯版的五小時的片子會是什麼樣,是不是就能有了邏輯有了系統?一部關於上海的口述史的影片應該怎麼拍,等等。

所以最後看起來這部影片不該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部多媒體裝置藝術作品,非常適合在世博會的場館循環播放,誰說老賈的片子不合格來著?而處理這麼一個命題,恐怕只有戈達爾一路可以走,看看戈老爺子怎麼處理碎片化的敘事——當然你要說如今的歷史、媒體、記憶都碎片化了,這部影片就是按照這個邏輯剪出來的,那我就拜服了。言而總之,老賈的一句話說明了問題:用公款搞藝術,真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