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上傳奇--I Wish I Knew

海上传奇/上海传奇/IWishIKnew

6.9 / 833人    125分鐘 | 138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趙濤 潘迪華 韓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0-07-02 19:04:12

藝術家不能無視時代


《二十四城記》的偽記錄特性引發了不小的輿論反彈,賈樟柯的假花裝置被否定一空,許多人覺得那些演員的長篇大論都是假話。到了兩年後的《海上傳奇》,當所有人都以為賈樟柯會給世博會做一個驚世廣告、當好外來代言人的時候,他逆向行駛,完好地保全了自我。這部大氣的《海上傳奇》形式簡單,卻更具有作者氣質,畢竟《二十四城記》的虛實技法都是西方人玩剩下了的。我朋友甚至打趣說,這部電影的植入廣告不是有銅獅子的交通銀行,也不是有奇怪建築的世博會,最大的植入廣告是「雨中濕身跑」的趙濤。那如果沒有廣告,剩下的都是什麼?答案是時代。

有觀眾會納悶電影裡的地點變換,明明講的是上海,怎麼又跑到台北和香港去搞串聯了。如果從片名入手,電影取名為虛指的「海上」而不是確鑿的上海,用意就是說明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特徵。由於鴉片戰爭,在西方人的叩關重炮下,上海開埠,在洋人之外,移民和外來者也蜂擁而入。這些人來來往往,過客一般。一批人遷走,一批人搬來,他們都宣稱自己是上海人卻掩飾不住真實的漂泊感。如若挑選一個重心,賈樟柯很明顯不是在說上海,而是在說1949年的轉折點,其次是蒙灰的文革時期。二者合二為一,那就是時代。賈樟柯看似漫不經心地在城市裡遊走,帶出一些上了年紀的受訪人,他們的皺紋里早已暗藏了時代的風霜。

由於國共對立和意識形態的紛爭,《海上傳奇》會提供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衝突。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來看,恐怕許多人就跟賈樟柯一樣,「突然忘記了該站在誰的一邊」。在時代的巨浪面前,前一段航程你可能安然無恙,很快你又被迎面打來的浪頭所擊倒。如果上海能及早解放,也許王孝和不會成為烈士,女兒也可以擁有父愛。可這些無法解釋二十年後,命運的悲劇又在上海的另一處地方上演,又一個家庭支離破碎。蘭心大戲院的觀眾席上空無一人,上官雲珠之子韋然用冷靜的語氣回憶起死去的母親和姐姐,他完全沒有前面王佩民講述時的潸然淚下。一樣的撕心之痛,為什麼兩個年齡相近的講述人會完全不同,僅僅是因為男女之別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立場和階層有別,這些也決定了他們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在這些講述人裡面,即便是偏向國民黨一方的陣營,他們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很明顯賈樟柯不是用一刀切的辦法來找平衡,一半在左一半在右,觀眾願意相信什麼,他們就會看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把影片打亂的受訪人稍作整理,我們也能找到一條清晰的時代線索。從侯孝賢講述清末的《海上花列傳》到民國初期興起的男女戀愛,從楊杏佛被暗殺到杜月笙防範刺殺,從味精大王捐飛機到費穆拍電影,從解放軍進入上海到國民黨的撤至台灣,脈絡清晰。黃寶妹對應了上世紀50年代,上官雲珠是60年代,而安東尼奧尼的《中國》是70年代,楊百萬是80年代,韓寒則是90年代,工地上的農民工是完結的00年代。這其中最明顯的是《中國》,作為一個全國範圍內的批判事件,它並不專屬於上海。賈樟柯巧妙地偷梁換柱,把它放進了電影當中,成為一段時代記憶。

《海上傳奇》沒有前段時間另一紀錄片《外灘》那樣的金字招牌,事實證明,有些東西只能是徒有其表,能詮釋上海的絕不是外國人留下的建築。前面說了海上,而上海則被賈樟柯設置成一艘渡輪和大船。在弄堂、工地和俯拍大遠景以外,賈樟柯沒有進一步深入涉足這個城市的中心區域。他只是在黃浦江和蘇州河上游蕩,搭載船隻從那裡開到了海峽那邊的島嶼和維多利亞港,尋找散落在其他地方的上海記憶。對於這些遠離故土的上海人,花謝落土不再回。而生活在此間的上海人,他們要經受雷聲風雨打。

儘管找來一些貴人名流之後,這部電影沒有想像中的宏大敘事,他們只是講述生命中某個時期甚至是某個時刻的個人體驗。《海上傳奇》還散發著該死的文藝片氣息,那些添加的老片影像明顯跟不賣座劃上了等號,這其中還有第六代的「禁片」《蘇州河》,賈樟柯以曲線救國的方式讓它呈現在螢幕上,的確叫人感動。這部電影可以沒有上海,可以沒有傳奇,唯獨不能沒有時代。很慶幸,賈樟柯做到了。【搜狐專欄 http://yule.sohu.com/20100702/n273233785.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