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鬆落

2010-07-02 05:47:49

誰先死?




        有種遊戲叫「殺人遊戲」,在座諸人分別扮演警察殺手和良民,在天黑閉眼之後,殺手殺人,而其他人推理破案,並把殺手消滅掉。玩過幾次這遊戲之後,就再也不肯參與,因為那根本就是一個袒露內心秘密的遊戲,誰被殺、誰指證、指證誰,都分明在表達對別人的真實看法,儘管表達的方式那樣曲折和隱晦,而且似乎一場遊戲。
        所以,常有人因為玩「殺人遊戲」起了糾紛,假殺人最後變成真殺人,假命案流了真血,不是因為受不了在遊戲中被殺,而是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你是弱的,是不重要的,是被人討厭的,應該先死,而且經常要受死。
        誰死,誰先死,從不是亂來的,秩序井然,等級森嚴。恐怖片是最能體現這個法則的,它看似亂殺一氣,卻有嚴格的次序。以翻拍自五十年代電影的《恐怖蠟像館》為例,六個外出的青年,是按照這樣的順序被變態謀殺的:面目模糊、性格相貌都很平庸的男青年A第一個死,他對劇情毫無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多餘人」;接下來死的是男青年B,他有點娘娘腔,性向很可疑;黑人男青年C第三個死,他為了看球賽,鬧著脫離團隊,還常和白人女青年D肆無忌憚地當眾親熱,和他一同死去的,是白人女青年D,她性格豪放,而且還和黑人戀愛——他倆死在尋歡之後,C死得沒聲沒息,D作為白人,獲得了在臨死前掙扎和奔逃片刻的小福利;雙胞胎兄妹E和F則在最後安全脫身,哥哥E有點小叛逆,有為了尋找刺激偷車的前科,但他極其英俊,而且對妹妹極盡呵護,妹妹F則性格純良,讀書之餘還辛苦做工。
       《十三號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猛鬼街》、《奪命狂呼》、《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等系列片,都是按照類似的次序決定角色的生死的,當劇中人脫離團隊跑到車庫去偷歡的時候,他們的喪鐘敲響了,當劇中人拒絕了朋友舞會或者嗑藥派對的邀請,默默去溫書的時,她已經獲得了不死的資格。而在《黑暗侵襲》裡,撒謊的、擾亂軍心的女子探險隊員先死,有孩子的女人最後逃出生天,《客棧》系列裡,則安排稍醜的男女先死。
        誰死?誰先死?品行不端的、缺乏團隊精神的、性嗜好不夠主流的、受傷的、缺乏性格的、相貌不佳的,以及有色人種、單身男女。在驚悚片裡,他們必死,而且先一步死去。
        最後存活的,是行為端正、感情專一、好學上進的十佳青年,而且得是白人,如果有情侶,而且兩人都是白人好青年,男方則會為救護女方而犧牲,孩子不會死,有孩子的,也等於獲得了長命符。恐怖片沒有道德和等級嗎?恐怖片裡,有最赤裸裸的道德觀和等級觀。所有的恐怖片,其實都是《編輯部的故事》裡,牛大姐熱愛的《警鐘長鳴》欄目。
        偶有例外,《客棧》第一集讓非白人逃出去了,但第二集一開始,他就被殺死了,最後的勝利者,還是白人美妞,而羅麥洛的《活死人之夜》只留下了黑人、婦女作為倖存者,因為它並非純粹的恐怖片,有時代隱喻,黑人和婦女,是作為受害者代表出現的。
        恐怖片沒有政治?生或者死,是最大的政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