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快樂頌--Copying Beethoven

复制贝多芬/欢乐颂/重现贝多芬

6.8 / 12,302人    104分鐘

導演: 安格妮茲卡賀蘭
編劇: 史蒂芬瑞佛 Christopher Wilkinson (Ⅰ)
演員: 黛安克魯格 Ralph Riach Matyelok Gibbs 艾德哈里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怪士

2010-06-30 19:32:19

你不是天才,所以不懂天才的苦惱


1.
這是第二遍看,還是第三遍看,我都沒有印象,讓人汗顏的是,作為一個電影專業的學生,在數次的觀影過程中竟數次落下淚來。不是為情節,我都不知道情節是什麼,過後別人問起我時我是一無所知。只是為貝多芬,他的狂暴,他的孤獨,他的迷惘,他的第九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感動是什麼,我不懂五線譜,也聽不出交響中的承轉起合。但我就是在貫穿全片始終的音樂中時而覺得陰鬱,時而又充滿力量,並激動得一塌糊塗。
2.
開篇是安娜·霍茲乘馬車去探望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鄉村和街道(起碼是電影裡的典型),跑家禽的街道,髒而油膩的窮人及穿插其中的貴族富人。音樂是貝多芬的某首賦格?緊湊而富有張力的旋律,鋸條一樣拉動的小提琴,鏡頭運動感對音樂配合地完美,只是幾個路人的特寫顯得突兀而並無必要,遠景和自然景對於主題來說更為適宜。這是全片的基調,陰鬱,緊張,積蓄待發。正像貝多芬所說:暴風雨就要來了。
3.
然後的幾場便是對貝多芬性格的刻畫和完善,而刻畫和完善的工具就是抄寫員安娜·霍茲。貝多芬對於她的狂躁易怒和諧謔多變,多少讓我在看的時候覺得突兀和差異。但就像我們的眼睛在瞇起來時能夠對被馬賽克的事物修補和混合一樣,對於一部喜歡的電影,我們有對這個世界全部的理由。所以暫且不論這些性格是否只是迎合了名人八卦的趣味,我們以常理推知,便可得出結論了。
4.
你不是天才,所以不懂天才的痛苦。你若是一個這樣一個天才,音樂響在心底,耳朵卻聽不到。或者像博爾赫斯,滿腹的曼妙文字卻看不到大象萬千,你會如何?他變得狂躁易怒,又開始酗酒,這是再自然不過。且天才的激情會常常失控,瘋子不一定是天才,但天才卻都瘋了。而至於被很多人不喜歡的好色,我沒覺得影片中有渲染。沒必要把貝多芬意淫成一個清心寡慾的老年單身漢。實在沒必要。
5.
至於安娜·霍茲的角色,我也不覺得塑造得失敗和累贅。也和片名《複製貝多芬》契合的很好,她要對抗外界對於女性作曲者的偏見,就像貝多芬對待上帝的刁難一樣。她要對抗貝多芬對於她的偏見,更要複製貝多芬的那種不屈的態度。而貝多芬帶給安娜·霍茲的,也是貝多芬帶給我們的禮物。這禮物是他的音樂,是他的第九交響曲。是《命運》。且遠遠不止是《命運》。
6.
另外想到的題外的一點,在十九世紀宗教信仰還沒崩潰的歐洲,貝多芬的憤怒中應該帶著苦惱,固執中也會帶著疑惑。他並沒有失去信仰。他對抗的是命運,但也會帶著疑惑去和上帝訴苦。貝多芬晚年的音樂的「怪異」我想由此而來。宗教信仰讓人變得深刻和內在,這是我對歐洲人的看法。而由人推己,我覺得中國才是憤青產生的美好土壤。能做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種莫名其妙灑脫的又有幾人?朝不保夕的命運從來都不會被給與一個理由。除了憤怒還能做什麼呢?
7.
至於片中最為精彩的《歡樂頌》的演奏,僅為這十幾分鐘,我也會力薦這整部影片。貝多芬的神作讓這一小片段也成了神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