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水圍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

天水围的夜与雾/NightandFog

7.1 / 409人    Hong Kong:122分鐘

導演: 許鞍華
編劇: 張經緯
演員: 任達華 張靜初 羅慧娟 覃恩美 嚴秋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愈靜

2010-06-23 01:34:55

社會的邪惡,人性的弱點


僅就記錄歷史反應一個時代的突出特徵而言,史傳不如文學,文學不如電影。

你肯定從沒見過反差如此之大的兩部曲《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前者是如此的溫暖後者是如此的殘酷,前者波瀾不驚的表達了人性中最普通但最溫暖的情緒,後者表達了人性最自私最暴虐的一面。這兩部電影,都是難得的佳作,看第一部令人感到生之希望、人間的美好。看後一部則令人感到生活之絕望,人性之骯髒。

也許,夜與霧才是80%的天水圍--畢竟,越活就會越明白,世間的美好遠沒有邪惡多,人格的閃亮遠比晦暗少。
機緣巧合,我收看了多年的HK新聞,到現在還有看PG日報的習慣,負責任的新聞和報紙永遠是報憂不報喜,和諧社會不是新聞的核心,怪力亂神,兇殺姦淫,貪婪獲罪充斥著每日頭條。《天水圍的夜與霧》根據一則真實新聞改編,雖然導演並非如楊德昌一樣的哲學家,這部電影也不是什麼鴻篇巨製,卻也大有可觀之處,故事很典型,鏡頭也很細膩,至少邏輯完備的講述了悲劇以及悲劇的成因。

天水圍,因為出了幾單這樣的新聞而被貼上「悲情城市」的標籤,它是繁華香港社會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住滿了新移民,家庭暴力頻發,大人們終日為生活奔波勞碌,充滿怨氣和煩躁,小孩兒則大都早早就輟學做了古惑仔,電影擷取了典型的故事:一個即將步入老年的港男,在深圳結識了一個四川大山深處的年輕女孩,和老婆離婚娶了年輕女子,接著失業,年紀大不好找工作,日日抱怨煩躁,飲酒打老婆,終於老婆受不了,申請庇護,社工調解無果,終於釀成滅門慘案。

這個題材的電影看過不知凡幾,拍的這麼認真的不多,也許你覺得李森是個有暴力傾向、失業就會打老婆的惡丈夫。其實不然,人性之複雜,不能一一言說,不能簡單標籤,電影中幾個鏡頭給的很到位,一個是他騎著自行車從公園回到住處的路上,想到老婆去了庇護中心,帶走了一對雙胞胎女兒(而且,很可能將會徹底離開自己而去),不禁悲從中來,夕陽照著他鬢角的白髮和花白的鬍子茬--是的,儘管他殺妻,屠狗時看上去如此兇殘,沒有人性,但此刻他的軟弱,悲哀,無助,絕望爬滿了滄桑的面容(註:需DVD畫質方可察覺)。另一個鏡頭是,他去深圳找妻子尋求復合未果,回來的車上,看到別的父親抱著熟睡的女兒,忍不住痛哭流涕。此時他心裡肯定沒有怨恨自己,他在埋怨社會。

社會的確有值得埋怨之處,它給了他安全感,失業時也給他8000塊的綜援,給了他優越感和尊嚴---雖然他只是個裝修工,但卻可以改變四川深山裡一戶人家的命運。唯獨沒有給他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應對方法,我記得馮唐曾經寫過香港,一句話概述說,香港的人很簡單,沒命的賺錢,然後,餓了吃,渴了喝,激素高了去深圳。正是這種簡單,令他在失敗時無所適從,而在這樣簡單的社會裡,步入老境,的確難在奮起了。

再來看小玲,她才十幾歲,就穿著縮水的衣褲,背著竹簍,提著一個破舊的旅行包,揮別了父母和蒼山翠竹,唱著采蘑菇的小姑娘南下打工,沒有人知道10多年來,她經歷了怎樣苦難和折磨--幾乎不可避免的,她肯定在富士康打過工。她獨自飄零在深圳這個陌生的城市,如何漸漸學會了國語、廣東話,如何熬過了少小離家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沒有人知道,第7年,她買回去全村第一台彩電,又過了些年,帶回去一個「工程師」老男友。這都是光榮的事。也令一個HK的loser李森感到了尊嚴和權力。也因此埋下了殺妻屠女的禍根。一旦權力初嘗就很難忍受失去後的落寞。小玲的父母,在眼見李森沒錢後表現出的勢利,更令他無法承受。他才會再施暴前逼迫小玲大聲喊:冇我你冇今日!

一個社會該有多邪惡,才會想出把人分為農村和城市,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壓農村發展城市,本來人性就有善妒虛榮的天性,一個邪惡的ZF再將其放大,為其製造這重人為的鴻溝。我曾有過的理想,並沒有柏拉圖那麼高,只是想春風過處,人人得享,無論生活在何處的人們,都能不卑不亢,有尊嚴的享受自己的生活。然而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因為先前的惡性,有了今日所謂『城市化』的進程。有了農村和城市的分際。城市化滾滾車輪下,有多少無盡悲哀的慘劇日日發生。

當然這部電影沒有宏大到推演出『社會殺人』這樣的邏輯,我亦無心過度詮釋,站在佛祖和耶穌的高度,人間皆罪人,罪人皆是可憐人,除了生出絕望,也生出慈悲。但無論如何,這樣的電影以後都不想再看了。生活已然如此殘酷,還是多看些溫暖或輕鬆的故事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