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西区故事/西城故事/梦断城西

7.6 / 121,241人    152分鐘

導演: 羅賓懷斯 羅勃懷斯
編劇: 歐尼斯烈茲曼 Arthur Laurents
演員: 娜妲麗華 Richard Beym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ionysus

2010-06-20 17:52:09

《西區故事》——60年代美國社會的縮影


liuminwei 的影視精品賞析課作業

難忘卡雷拉斯像小學生一樣被訓的場景

雖然是老掉牙了,畢竟還是經典。看看吧

《西區故事》可以說直接脫胎於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如果它僅僅是忠於原著地,機械地翻拍,將其搬上螢幕的話,這部片子也不過是無數《羅米歐與朱麗葉》翻拍版中的滄海一粟罷了。也就不會有它之後所創造的11座小金人的傳奇了。
對於翻拍莎翁的經典,西區故事可以說做到了兩個創新。一、首次以歌舞片的形式來詮釋這部經典悲劇。這在影片的表現手法上是一大突破。而它在音樂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眾多大大小小的影視音樂獎項證明了這一點,它更是一舉囊括了當年奧斯卡的最佳音樂獎、最佳音效獎、最佳藝術指導獎。其中《Maria》和《Tonight》兩首更是經典之中的經典,傳唱一時。
其二,在我看來更為寶貴的是影片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這遠比其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的突破更為令我嘆服。對比《西區故事》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創作背景我們不難發現,兩者都處於社會的變革期,社會思潮激盪,人們對於社會問題的思考和關注得到空前的加強。莎士比亞創作《羅》時,即文藝復興運動時期,這個時期歐洲封建社會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興起,新興的資本階級開始向封建貴族挑戰,這種挑戰從現實生活領域一直延伸到意識形態領域。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離經叛道」的愛情挑戰了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利益,因而不被兩大家族所允許,卻得到了社會大多數的同情與支持。這在無形中宣揚了人文主義。反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第三次以拉丁裔移民為主的移民潮的到來,美國的移民問題再次成為了社會矛盾的焦點之一。這群拉丁裔的移民受制於自己的文化水平以及獨特的文化基因,難以順利地融入到美國本土社會中,美利堅向來引以為豪的文化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而招致了美國主流社會的不滿以及政治政策的限制。而60年代正是美國人口增長,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年代,本土美國人生活也日益艱辛。外來移民與本土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一觸即發。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人群的生活狀態引起了向來左傾的好萊塢電影人的關注。於是乎,好萊塢人再一次「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
影片一開始並沒有急於開始講述故事,而是給出了一段連續的航拍鏡頭,鏡頭中紐約城中林立的摩天大樓好似鋼精混凝土製的原始叢林,彷彿是在向觀眾控訴。當代人類如獸類一般遵守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似乎在暗示著這個城市的無情。同時也呼應著影片之後兩大幫派因為爭奪地盤以及各種矛盾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火拼廝殺。此外,在大工業生產之下,人性不再被關注,以往的人文關懷缺位,人如同草芥一般微小而不可見,滿眼望去儘是大工業化的產物。
在影片所構造反映的這個殘酷世界裡並沒有公正可言。原本該主持正義的國家暴力機關似乎總是缺位的,以警官為代表的國家機器總是在矛盾發生之後姍姍來遲抑或是對發生在眼前一觸即發的衝突置若罔聞。這樣的社會與叢里已經沒有了分別,人回到了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於是乎實力成為了衡量是非的唯一標準,暴力成了解決問題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紐約街頭的暴力犯罪及幫派文化才愈演愈烈。在男女主人公深情款款地唱出《tonight》之後,人們還沉浸在默默溫情之中時,導演筆鋒一轉,畫面中火箭幫的小混混們聚集在一起以嘲諷的口味諷刺那些以醫生、律師為代表的中產階級的偽善與道貌岸然,這些人口口聲聲宣稱要關注弱勢人群而從來沒有實際行動,口惠而實不至。正是他們將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鄙視為社會癌細胞,萬分地厭惡。影片以小混混的視角無情地揭露了這一事實,在嬉笑怒罵之中唱出世間無盡的人情冷暖。觀眾在會心一笑之餘不由地感到一絲的辛酸與無奈。
鯊魚幫與火箭幫的最終決鬥選擇在一座橋下進行。頭頂大面積的紅色鋼精橋身渲染了影片危機四伏的緊張氣氛,兩個幫派的決鬥一觸即發,流血似乎不可避免。果不其然,兩大幫派的頭目因為男主角的原因先後喪命,血濺當場。一時間,眾人手足無措。此時警報聲大作,眾小混混翻越鐵絲網,鑽入地下管道四散而去,就好像見了光的蟑螂、老鼠一般慌忙逃竄。影片運用視聽語言形象而生動地再次提醒觀眾他們的社會階層,提醒觀眾在他們眼裡似乎美好光明實則殘酷齷齪的社會之中,有一大群類似於他們的這些人在城市陰暗的角落裡為了生存如同螻蟻一般掙扎殘喘。
同時,當人的正常社會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時,人類會很自然的尋求宗教的慰籍。影片女主角的出場常常伴隨著宗教元素。她顯然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她的臥室裡供奉著聖母,每當遇到困境與疑惑時她都會向聖母像禱告,尋求幫助。當陽光透過五彩斑斕的花窗射入她的臥室,灑在女主角的身上時,她彷彿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得到了神聖的庇護與祝福。在裁縫店中,男女主人公情到濃時不禁模擬起了他們的婚禮,此時上方的鑲有十字架的天窗投射下了一道金黃的光束,籠罩在他兩身上。一時間,他兩的兩情相悅彷彿得到了來自神的祝福,一切世間的紛擾離他們遠去,兩大幫派之間難以彌合的分歧亦無法將他們阻隔。
作為一部歌舞片,影片鏡頭的流暢感無疑十分的重要。在這一點上《西區故事》做的非常的成功。這一成功的取得不僅來源於影片編舞的功力深厚,將舞蹈的表現手法有機地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來,將生活中的動作舞蹈化。例如一開始,火箭幫與鯊魚幫從籃球場一直轉移到街道的劍拔弩張的對峙,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絲毫沒有做作生硬,不自然之感。另外,流暢感還來自於成功的剪輯手法與巧妙的剪輯點設計,影片大量運用了相似動作的動接動剪輯,十分地順利成章,在心理和生理(視覺)上沒有給觀眾帶來突兀感,這對於一部歌舞片來說既是其最低要求,也是評價一部歌舞片成功與否的最高標準之一。
最後要提的是,影片的視聽語言顯然有些落伍了,通過明顯地模糊化處理配角而突出主角、用對比強烈的紅藍兩大原色燈光(純度很高的彩色光源來自於花窗,合情合理)來反映男女主人公內心的煎熬以及暗示他們的陰陽兩隔……這些手段在時下的好萊塢大片中已經不在流行或者直接就被淘汰了,但是在該片中卻顯得淳樸而直接,符合那個年代美國的時代風貌,符合波多黎各的民族性格。總之是合情合理而獨具「匠」心的。
《西區故事》總的來說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說「最好的戲劇不過是人生的縮影」,而好的影片應當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西區故事》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在其中我看到了60年代的那個美國。

Golden Bridge 老師,這是我的作業,不要誤會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