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洋天堂--Ocean Heaven

海洋天堂/OceanHeaven

7.6 / 2,098人    96分鐘 | 102分鐘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薛曉路
編劇: 薛曉路
演員: 李連杰 文章 桂綸鎂 朱媛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乏

2010-06-19 18:44:19

《海洋天堂》十指連心


文 / 蘇乏

    導演薛曉路的十年義工經歷促成了這樣一部《海洋天堂》,劇本初稿於06年年初完成,影片一度因為資金問題而擱淺,直到找到江志強,找到了壹基金,找到了李連杰。演員不取分毫報酬,700萬投資如骨架將影片一點點築好,悉心照料,仔細端詳。為了不辜負劇本,江志強又找到了杜可風,找到了奚仲文,找到了張叔平,甚至影片音樂都是由久石讓一手擔當。一句「如果有一天,爸爸不能陪在你身邊,你會想我嗎?」,《海洋天堂》樸素的情感直搗心底,上海電影節獲得讚譽也在意料之中,在高校舉辦的慈善活動中贏得公益志士的喝彩,令人頗感欣慰。

    影片中文章所飾演的孤獨症(又名自閉症)患者阿福的原型,便是公益機構星星雨兒童服務中心田惠平老師的孩子,在百老匯電影中心試映時,這位不平凡的母親幾度凝噎,個中滋味著實難以向在座觀眾去詳加描述,唯有感激關注自閉症人群的社會人士,感激自94年因公益而結緣的薛曉路導演,能夠將這樣一個很熟悉的故事,以如此美好的方式呈現給她,饋贈給作為母親的自己。散場後我們見到了一直坐在觀眾席中田女士的兒子,在影片放映過程中他做著自己的發聲練習,只有在幾個段落安靜下來,田女士說他看得很入神,這令她格外感動。

【十指連心】

    《海洋天堂》讓人沉浸在奏鳴曲般平和的氛圍中,去感受親情的博大。我們可以看到李連杰所飾演的父親在困境中如何說服自己不要放棄,如何為爭取哪怕僅有的一絲希望而四處奔波,又如何被現實的殘酷掀翻在地無力反擊,但這些挫敗與打擊怎可能阻撓一名父親?在他生命將盡的時日中,唯一的心願便是讓兒子有個歸屬。孤兒院嫌大福歲數大,養老院嫌他小,保險公司不接殘障人士的投保,國家社保不管這一塊,陰森的精神病院又著實不適合。當他不得已又來到大福曾待過的特殊教育學校,得知劉校長已經退休,真的陷入了絕望,而即便劉校長在得知他們的情況後,特例收留了大福,卻仍舊無法平復大福對父親離開自己這件事的恐懼。他是在擔心被拋棄嗎?他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嗎?來這世間走一遭,經歷這許多似乎與他無關的痛苦掙扎,他得出了什麼結論?又或者這些問題都不值一提,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夠儘快對即將到來的分別做好準備,假使他不能夠,那麼父親又該設計何等心酸的善意謊言呢?

    電影令大螢幕像海洋館的玻璃一樣透明,放映機投射的光柱里,那許多魚類在螢幕上游弋;畫面中大福如同一隻海豚在水中穿梭,隔著水,他看到蹲在水池崖子上的人,在晃動的波紋中似乎那輪廓和照片中的故人如此相像,而鑽出水面,那人就消失了,卻看到了似曾相識的玲玲。在大福看來,玲玲手中能夠瓢在水面的兵乓球,便是一顆會浮起來的雞蛋,他忽然想到,又忽而忘記,他欣喜地為花澆水,又固執地擺放、收納,這一切偏執都是平凡人所陌生的世界,卻又是如此熟悉的一種哲學。當影像變換顏色,畫面成了記憶,那些伸到背後去觸摸彼此的手指,坐卡車離去兀自顧盼,在巷子裡學海龜轉圈的種種真切,被幪上了一層形而上的惆悵。

    《海洋天堂》的結尾十分平靜,沒有絲毫大而化之的煽情。大福不在固執地將玩具狗放在電視上,而是像父親說的那樣,從電視上放回沙發;他學會了煮雞蛋計數,應答公交車司機報站名,拖地,大福在故事中多次出現的標誌性動作被一一回應,我們可以藉此意識到大福已經開始自己照顧自己了,生活在父親缺席的日子裡漸漸步上正軌;但或許在這結尾將至,導演更多的是藉助鏡頭,通過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展示大福生活中的細末,來重溫影片中那些輒幾難尋的回憶,進而完成對他人生活的關注與思考。這看似和教大福自己脫衣服一樣簡單,卻真的需要按圖索驥,回顧每一個我們因過份熟悉而輕易忽略的細節。故事的最後,大福是否真的相信父親像自己說的那樣變成了一隻海龜呢?或許這不再重要,影片探討的同樣不是經濟危機中的海洋館,也並非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它將觀眾代入一段他人的生活中,去體會,從而得到慰藉。

【惻隱之心】

    影片講述的是希望,通過一個人的努力,一個大家都希望在現實中存在的人的故事,讓人們關注到在社會中存在過、生活過的一個典型人群。試映當天導演邀來多次在人大會議中為殘障人士呼籲健全制度王鐵成,作為有著相似經歷的父親,《海洋天堂》令他感慨良多,「不是因為我有一個類似這樣的孩子,有類似的親身經歷,感動的是在這樣一個飛揚浮躁的社會,還能有人關注(這個群體),並把這樣的題材搬上螢幕,讓大家去思考。」但同時他覺得本片離我們的現實有些距離,有些理想主義,這種風骨似乎和當下格格不入,也顯然幾度陷入困境,它所展露的鋒芒潛藏在平靜的敘事中,擦過社會的傷疤。便是這種理想主義證明了今天的影視工作者中,仍舊有人留存了一顆善良美好的心。

    可是,恐懼仍然存在,每個人都惶恐陷入悲劇的泥沼中。

    田惠平老師在上海開會時,有個醫生和她說,當她向一個媽媽宣佈她的孩子得了孤獨症,是一種終身性的障礙,然後這個媽媽只說了一句話:「你知道嗎?我聽到這個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在我死之前,我的孩子先死去。」

    所有有人都害怕,所以起了惻隱之心。
————————
    《海洋天堂》是一部充滿慈愛與陽光的影片,即便現實多少陰霾。雖然影片中看到的是痛楚與孤獨,它傳達的信念卻如此美好。在大螢幕前完整地看完這個6月最溫情最震撼文藝影片,或許對觀眾來說也是2010年華語影片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至少筆者是這麼認為的——盡數半年來有幸在混亂的院線排片戰爭中嶄露頭角的影片,甚至向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望去,何處不硝煙?哪一部不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在銅臭帝國中鳴金前進。在這種大環境中,《海洋天堂》反倒成了異類,但好在它有造化得到貴人相助,這令人欣慰;同時,讓人隱隱感到一絲不安。

P.S.影片在6月6日的試映會便已看過,但一直到今天才寫出來,實在慚愧。希望朋友們能夠支持薛曉路導演,支持《海洋天堂》。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只有行動才能讓院線意識到價值,沒有足夠長的檔期,便不會有機會讓更多人能夠在電影院看到這樣一部電影。最後,謝謝大家的支持。

2010.6.19 蘇乏,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