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外星追緝令--Fire in the Sky

外星追缉令/外星追缉令

6.5 / 26,132人    109分鐘

導演: 羅勃利柏曼
編劇: Travis Walton Tracy Torme
演員: D.B. 史威尼 勞勃派區克 克蕾格莎佛 彼得柏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嚴肅

2010-06-07 08:57:15

博覽,如果你是幻迷/放棄,如果你只是影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部不算成功的商業電影。
    理論上說,應該把它的歸在科幻片的範疇內,並且在verycd的分類欄里它也的確從屬科幻類型電影。但整部片子的科幻核心不夠明顯與嚴緊,雖說是第三類接觸題材,但令人難以信服。故事的鋪墊簡單而普通,也是按照傳統的外星生物劫持地球人的模式敘述:六人在林場作伐木工作,傍晚夕陽落山後在收工的旅途上巧遇外星飛船。五人十分惶恐,其中一位卻好奇心實足下了車,結果當場昏迷不醒,剩下五人逃命而去。途中被劫持者的好友(主人公)於心不忍,認為朋友並沒有死去,又返回事發地點,卻一無所獲……
    電影蹩腳的讓劇中警探一直懷疑失蹤者是被這五人合夥或被其中一人所殺,殊不知觀眾根本找不出嫌疑犯的任何作案動機,失蹤者也只是與其中一人發生口角,而警探懷疑是其朋友所為更是令人莫名其妙。警探在劇中完全是一個多餘而又欠揍的角色。影片進行一大半,我對失蹤者是被外星生物所劫持深信不疑,但回想電影片名,又覺得影片本身應該有特有的指向,至少在情節上與眾不同,突破傳統。但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失蹤者只是簡單的被外星生物劫持,又被毫無目的地拉上了手術台,進行不知所云的的實驗,其歇斯底裡的程度令人摸不著頭腦,然而時不時又被好奇心所左右,看到奇異的服裝時卻又冷靜的吐出了「太空服」這個詞。外星生物也同樣令人咋舌。按理說比人類更高級的生命形式應該熟知試驗前的準備工作,清洗,麻醉,穩定實驗品的情緒,至少不能使其神經緊張的高聲尖叫,彷彿瘋人院或是屠宰場,這一點就不可信。並且實驗品是被兩名「變態」的外星生物從地板上一路拖過來的,接著令人髮指的撕扯著衣服,彷彿到手的是柔弱的女性,面目猙獰,目露凶光,似強姦犯一樣的野蠻,慾望已經達到不可抑制的地步。導演的場景的安排似乎已經脫離了常規的邏輯,恐怖的指數沒有達到,反而無厘頭化了。
    影片的可圈可點依我個人看恐怕有兩點:一是失蹤者被困外星飛船,又被拿來當實驗品的橋段。雖然劇情不夠合理,但我們能從其中看出導演的意圖,情節的映射。失蹤者是被送往醫院進行搶救時回憶起在外星飛船上經歷的慘痛遭遇的,這是兩個對比,用外星生物的殘酷與變態映射人類社會所謂的科學實驗的變態與非人道:我們拿動物做試驗,鋒利的針頭直接刺入它們的肌膚,這與影片中外星生物的鋒針扎人人類的耳膜如出一轍;我們從牢籠里抓來惶恐不安的實驗品,將其野蠻地固定在操作台上,利刃在其肌膚縱橫交錯,為得到的是第一手最真實,最鮮活的記錄,但引起被實驗對象的是最本能的心理恐懼,這與影片的場景又不謀而合;失蹤者醒來時被困其中的母體,難道不是現實社會裡人類為試驗品所提供的生存環境的最好映射嗎?雖然導演在情節設置上不夠引人入勝,但在影片中暗含這樣一個理性的人道主義與責任感,又是值得肯定與讚揚的,它讓電影上升了一定的層次,也是影片的獨到之處。
    另一值得列舉出來的特點是電影所呼喚的信任感。人與人之間彼此最依賴的就是信任,脫離了信任,每個人都生活在絕望中。生活中,我們所為的任何一件事,不管常理的還是反常理的,正確的還是荒謬的,道德的還是非道德的,都依託於信任,信任,彷彿C60原子之間的應力,將彼此依賴的人們緊緊的團結在一起,信任「主幹」如此之粗,「樹冠」的茂盛也成必然。在當今「誠信危機」的社會條件下,尤其是生活在工業大城市人們之間的疏離感,我們又從中讀出了深一層次的意味。影片裡,小鎮的人們一輩子平靜樸素,不相信這樁離奇的失蹤案,就連主角的妻子也懷疑是自己丈夫謀殺了他的好朋友——未來的妹夫。甚至是失蹤者本人在逃回小鎮之後也埋怨朋友將自己遺棄,這無疑讓主角是痛苦的。可建立在此的不信任是彆扭的,導演並未設立足夠的情節鋪墊與感情遞接。
    作為一個科幻電影迷,博覽大量的科幻電影是必要的,可作為普通的影迷朋友,這部Fire In the Sky「外星追擊令」就沒有太多值得鑑賞的必要,還不如「異形」系列來的爽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