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ual
2010-04-15 19:18:18
全世界的黑幫聯合起來
黑幫們喜歡械鬥,偶爾用槍,用槍就可能被警察干預,當然不用槍但是攻擊公共機構就不止警察干預,他們也幹預不了,因為他們也被攻擊了,所以這時就要請出軍隊。
本片有兩場大規模的械鬥場景,片尾那場因為有大炮的介入讓人思索街頭爭霸的意義何在。同樣是械鬥,本片因雙方頭目的對白顯得富有史詩的情調。對比《古惑仔少年激鬥篇》,就只能藉助當時特定的時間和字幕來給人以衝擊。而影片《頤和園》也許是為了營造一種壓抑的氣氛,也許是導演無力掌控大規模場面,總之,大規模場面並沒有出現。
對於歷史事件,林肯大人政府的徵兵令挺搞笑的,交300美元可以免服兵役,難道政府的意圖是激化貧富矛盾,讓貧民暴動,好讓軍隊有足夠的理由對紐約進行清洗??。。這個想法比較陰暗。很多愛爾蘭青壯年男人剛到達紐約港,在發放居留證的同時,就被強制簽署了「自願服兵役」書,並立馬拋妻別子地被送去了前線。去打美國內戰,對於那些愛爾蘭人來說,這場仗是為了美國統一?還是為了解放黑奴?
在1863年的大事件介入之前,講的是某個街區的幫派間,因為種族,信仰(?),利益等因素發生的爭鬥,而當軍艦向紐約市開炮時,就忽然覺得之前的幫派鬥爭顯得微不足道。以這兩條線來揣測導演的意圖,也許他是想來定義美國,美國人。很多種族都出現在美國,有些人覺得他的父親打過獨立戰爭,所以他是美國本地人,而那些新來的就被他們所厭惡,認為這些人屬於不勞而獲者,是來爭奪自己的資源的。
人物的塑造有明顯的不足,看花絮說導演為了當時的紐約場景花了很多心思,比如請人來交演員們當時人的站姿,說話的強調以及打架時的樣子。但片中男1,女1的塑造很失敗,看完整部電影也不明白他倆有什麼特徵,導演又想藉助這兩個形象來表現何種生活狀態。
唯一的成功在於劉易斯的男2,劉易斯真是個表演人才,演什麼不會讓人想起他的其他角色或者他本人的特徵。也許這個人物的成功在於演員,不屬於導演。
畫面沒有感覺很好,多人場景也不是太感冒,音樂倒是不錯,可以找原聲來聽。
話說,軍艦向紐約開炮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坦克進京,因為之前並不知道這段歷史,所以看到影片這段情節,覺得相當熟悉。雖然小時候的新聞聯播是否有這個鏡頭是徹底不記得了(哪個小孩高興看新聞聯播啊?),但是在前文提到的那個港片中,從香港市民看電視的鏡頭裡看到過,當時一幫小混混大規模的械鬥之後,血流成河,這時字幕配著鏡頭的穿梭,說,有些人死了,是為了理想;有些人死了,不知道為了什麼。
從本片的這個角度來講,本片與《古惑仔之少年激鬥篇》的立意何其相似!!同樣是黑幫,小混混們打架,同樣是軍隊向暴民開炮。而較之後者,本片的關於小混混們和歷史大事件這兩個元素的連結,顯得合理的多,因為炮彈在小混混們械鬥的現場爆炸了。
當然我覺得後者的連結並不是太牽強,儘管形式上顯得有些不誠懇,古惑仔打架就打架吧,扯什麼理想。但是,同港人的角度來講,在80年代,他們都已經知道維多利亞女王將在97年離他們遠去,他們必將回歸到北京的懷抱,而在80年代末發生了那樣一個歷史事件,對於他們的衝擊,特別是對於那些沒錢移民的小老百姓們的衝擊,他們應該是有一種末日即將來到的情緒的。像倪匡,雖然一直鼓吹97末日論,說香港城會在97變成一座死城(詳見《追龍》),但他有錢,可以跑到洛杉磯去。
不過,回歸十年,我覺得港人的情緒應該稍微舒緩一點了,現實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