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龍--Fire of Conscience

火龙对决/火龙/FireofConscience

6.2 / 1,017人    106分鐘

導演: 林超賢
編劇: 吳煒倫
演員: 任賢齊 黎明 王寶強 徐若瑄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五色全味

2010-04-09 01:22:38

《火龍》:步入瓶頸的港式類型片


自從《無間道》橫空出世後,港產警匪片便有了新一輪的格局,首當其衝便是主題上開始不滿足於一般的商業訴求,而開始闡明一些類型片之外的生存之「道」。《無間道》的「道」字申引來自《涅槃金》,並且在佛學教義中大做文章,自此之後,港產類型片中就大行「救贖」之道。

《火龍》在主題上與過往的《傷城》也並無太多突破,教人忘記過去,戒嗔戒躁,同樣是「救贖」體的類型電影,更拿來「火龍」民俗來做文章,除了文化保育作用外,這方面的使用倒是顯得新鮮。但是電影的缺陷也是由此而來,電影用「火龍」象徵去除瘟疫的精神力量,卻又太過執著於宣揚「去除瘟疫」的教義,而忽略了類型電影的商業本質,電影結尾有一段黎明的獨白,將電影的拍攝目的說得相當「露骨」,過於作者論的企圖無異於畫蛇添足,非得將一部商業電影拔高層次,結尾更落得「火龍」民俗宣傳片一般的結局,實在使電影效果大打折扣。

撇除電影「論道」的偽作者論不談,從類型片上看,《火龍》確實是一部精彩之作。在場面的處理與動作場景的設置上相當圓熟,是林超賢自我風格提升的一部佳作。數年前,林超賢在《重裝警察》中展現了自己在武器裝備方面的研究,年前有《神槍手》為狙擊手樹碑立傳,《火龍》在槍械裝備上並沒有太過特意著墨,但各個場口的槍戰戲卻做的精緻而震撼,繼續強調了他在槍械動作方面強調真實質感的努力。可貴的是近來的林超賢作品每部都欲在畫面上表現出一番新意,上次用紀錄式鏡頭完成《證人》,此次的《火龍》則使用對比度高的鮮亮畫面完成於「火」字主題的互相照應,片頭的一段定格黑白長鏡則相當有鎮場的威力,甫開場便能令觀眾瞬然入戲,開頭的設計顯然也是沿自於《證人》片尾的定格技術,林超賢對於技術的迷戀可見一斑:從道具到畫面,他的技術癖好讓他的電影顯示出了一種固定的「格局」——尚未算得上風格,卻十分有標籤性的意義。

《火龍》另外一個亮點是電影中的兩個主要角色的人物塑造,除了沿襲了雙雄片的形式,兩位主角的個性更是設計成善惡難辨,電影以人性出發,在人物正邪兩面性上大做文章,使得電影顯得更為真實及有人情味。其實港產片早有在人物多面性的處理上有著優良傳統,人物亦正亦邪的設計在古典小說與武俠小說中就已經有了源頭。但是《火龍》的非凡之處在於,它的兩位主人公儼然都算不上正面角色,但竟然能夠安然避過廣電局的剪刀,就這點而言,他的代表性意義就已經不言而喻了。


香港類型片喜歡用佛家哲學來做文章,一方面對外帶著東方神秘主義的影子,一方面也是在宣傳香港保留較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但類型片格局不停地在宿命與怪力亂神的思路中行行進進,踏到今天已經類似一個死角了,無論是「佛經」還是「龍」,講得多了都難免有點神神叨叨的嫌疑,連杜琪峯都已經從心理學上開始著力了,香港的其他電影導演卻依舊死守著舊觀念不放——也未免太過安土重遷了。早期香港警匪電影有吳宇森的浪漫主義,後期有杜琪峯的黑色宿命論,而後劉偉強打造出另一番辨證哲思的新境界,如今呢?

其實香港電影的東方特性不能丟,但總是「宿命與救贖」那一套,就實在太過不思進取了。《火龍》在整體的格局上表現上乘,但在創意和主題上的無力也相當明顯。林超賢之所以長期以來無法形成自己的強烈風格與作者能力,在劇本方面的短板似乎不能再無視了。《火龍》縱然精彩,依舊逃脫不了一般警匪片在人腦中轉瞬即逝的命運,始終成不了經典。

【網易專稿】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