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窒愛--Brothers

兄弟/窒爱/血海兄弟

7.1 / 146,461人    105分鐘

導演: 吉姆謝利登
編劇: 大衛班尼歐夫 蘇珊娜畢爾
演員: 傑克葛倫霍 娜塔莉波曼 陶比麥奎爾 拜莉麥迪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acob

2010-03-18 01:39:38

心魔才是病根


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哈...

與其說這是一部有關戰爭創傷的電影,不如說,這是一個心理片。

為了活著,為了回家,為了見到自己深愛的妻子和女兒們,Sam親手殺掉了Joe。如果不是美軍後來轟炸了恐怖份子隱居的基地,Sam仍有可能最後也被虐死,如同Joe一樣。那盤記錄一切的錄影帶,最終會被流傳到美國,那樣的震撼更為殘酷。其實,在那種情況下,Sam只不過是爭取了一個機會而已,他並不怕死,卻也不再那麼渴望生。他最後意外獲救,得以生存,種下了他心魔的第一個種子。

殺過人的Sam從此變得抑鬱,多疑,敏感。死而復生的他,不得不面臨一個沒有他的世界。雖然家裡的床依然溫暖,但廚房是新的,妻子和女兒們似乎也變成了新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弟弟,於是,他執著地追問Tom,你是否和Grace上過床?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就意味著他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唯一讓他活下去的理由,將變成不堪一擊的齏粉。

他不是沒有做過努力。Grace坦白了與Tom的親吻,Sam也在墓地裡反省了很長時間。但最後得出的結論,也只有是「活著就好」,這是我們常常用來勸慰別人的話,可沒有心地活著、失去靈魂地活著、懷著愧疚地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心魔繼續播種,蓄勢待發。

在Maggie的生日宴上,護士Tina(這個角色的職業設定凸顯編劇的意圖,救死扶傷與殺人形成鮮明對比)在僅有的一場戲裡成為劇情轉變的油門。先是兩次強調Grace的漂亮,又對戰士是否被訓練殺人大發言論,這兩點都刺激著Sam的神經(實在難以忘記Tobey那滴溜溜亂轉的眼珠),多疑的Sam在女兒Isabella的刺激之下終於爆發。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被無情戳破,回家之後的他打砸廚房、在室外咆哮,都是心魔醞釀的風暴。

風暴之後的平靜其實更耐人尋味。在康復中心門口,Sam說出了自己的秘密,也正是影片結束的時候,恰恰卻是生活的真正開始:i've seen the dead, but will i live again? 也是電影留給所有人的一個巨大問號。

電影對Sam的心理軌跡刻畫得非常充分,層層推進,如同心理學的教科書一般。而且Tobey本人也準確把握了這個角色的情感變化,每一場都交足內心戲,不論是後來的歇斯底里,還是之前的隱忍克制,What a great performance。其實,大家對他的蜘蛛人談論甚多,以致於懷疑他的表演,但別忘了1999年的《蘋果酒屋法則》,那時候才25歲的他就表現出驚人的文藝片潛質,在Brothers中的表演日臻成熟,獲得金球獎提名也是理所當然的。

說到《蘋果酒屋法則》,題材和Brothers有點像,也是男人從戰場回來後發現老婆和別人搞在一起,不同的是,Tobey在《蘋果酒屋法則》中扮演的是搞別人老婆的那個,與Brothers中的角色正好相反。

對比Tobey的戲劇張力,其他演員的表演都屬於寫實派。相對來說,角色設定給了Tobey更大的表演空間,因而也就映襯地其他角色的表演顯得不那麼突出,但實際上這樣表現平淡生活的表演才更見功力。Natalie和Jake自然不在話下,新晉奧斯卡提名影后Carey Mulligan也小露了一臉,甚至連扮演Isabella的小姑娘,其表演的爆發力也令人讚嘆。

可惜啊可惜,Jake這次塑造的Tom這個角色,有點扁平,沒有更深的內心挖掘,當然這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編劇並不打算賦予這個角色更多的自我個性,只是把他當作情節發展的重要棋子而已。畢竟這個片子的絕對主角是Tobey扮演的Sam。

回過頭來說Sam。我一直在懷疑Sam到底愛不愛Grace。他在那封希望永不寄出的信中對Grace說,他唯一能確認的是,我愛你。但這種時刻在口頭上表達的愛情,反而更不像是愛情。作為成功人士的標本、父親的驕傲、女兒的榜樣,Sam其實是不自由的。所以妻子的愛就成了他的唯一,只有在Grace的愛里,他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於Sam而言,Grace與其說是自己的愛人,不如說是他唯一的心靈歸宿。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作為眾人眼裡的明星,Sam為何還會承受這樣大的壓力。其實,這與Sam的家庭密不可分,他與弟弟Tom、父親Hank之間的關係,作為影片展現Sam心理變化的依據,充分完成了任務。

弟弟Tom:我覺得Sam其實是無比羨慕Tom的,因為Tom敢於反叛父親,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Sam完全做不到。他沿著父親設定的軌跡循規蹈矩,成長了出色的海軍陸戰隊員,但內心裡卻有些嫉妒這個弟弟。影片並沒有過多表現Sam對軍隊的忠誠,而從種種跡象(包括影片開始時Sam在辦公室的懶洋洋)表明,他並不是那麼想當兵。他的內心深處,其實很嚮往弟弟的不羈、甚至有些嫉妒弟弟能夠逃離父親的掌控,如果說坐牢也算的話。他愛這個弟弟,但回到家裡,面對家人,尤其是父親時,他又不得不做出兄長的樣子,對弟弟諄諄教誨,叫他「別惹麻煩」。更重要的一點,似乎他一直知道弟弟Tom對Grace是有感覺的,畢竟三個人在高中時就在一起,如此美貌的Grace當然也吸引過Tom,Tom也說Grace當年很難追。所以,潛意識裡,Sam是將Tom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總是與他竟爭,與他爭奪父親的愛,與他爭奪心愛的女人,當然最後獲勝了,父親為他驕傲,Grace成了他的妻子,但他卻更因此感到失落。剔除他的戰士身份,其實Sam是一個很敏感、很內向的人,他唯一希望的,就是妻子的忠貞,但這恰恰是他最無法控制的東西,這也是他對Grace的感情中佔絕大部份的東西。

Sam和Tom的競爭,暗合里影片的另外一條不斷髮展、並最終推動劇情發展的隱線:Isabella和Maggie。這兩個小姑娘其實也是在競爭,尤其是Isabella,簡直就是當年的Sam。兩個小姑娘爭奪父母的寵愛,這種顯性的劇情其實是映照和展現著Sam和Tom的童年。有很多細節可以佐證。第一次全家聚會,Tom把青豆全部撇在一邊,Maggie說「我也不愛吃青豆」,Sam讓她必須吃,Isabella則迅速接話:「我喜歡吃青豆」。可見大女兒多麼渴望父親的認可。還有,Tom帶著一家人去滑雪,Maggie得到陌生人的喜愛,和Tom走在一起的Issy就酸溜溜地說,Maggie更招人喜歡。Tom則說Issy繼承了她父親的優點(再明顯不過的暗示),也安慰了Issy(促成了Issy對Tom的依賴)。這種若無其事的交代,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情節,直接促使了最終Isabella對Sam的反叛。影片表現了兩次生日,一次是Grace的,作用是讓Tom和Grace產生了曖昧;一次是Maggie的,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而Isabella的生日,則一次也沒有。這種缺席反而更成了一根刺,刺痛了Issy,使她不停地摩擦著氣球,最終爆發,點燃了高潮情節的導火索。至此,這條隱線完成了任務,與主線合而為一。

有意思的是,Sam最終的轉變竟也和Isabella一樣,卻和Tom成了鮮明的對比。Sam出事後,Tom擔起家庭的擔子,努力變成哥哥的樣子,成為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別人眼中的成熟男人,成了以前的Sam;而心魔露出猙獰面目後的Sam則轉變成為了以前的Tom,和反叛後的Isabella。曾經的廢柴努力向世俗靠攏,曾經的完美卻在瞬間崩塌。

而這一切都與父親Hank脫不了干係。父親Hank作為一個父權的符號,雖然出場不多,但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他對Sam和Tom兩兄弟的影響,是兩位主人公心理變化軌跡的起點。他一手炮製了Sam,也一手毀掉了Tom。他對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標準,所以Sam是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Tom是不合格的,所以他不喜歡。當Sam「死」後,Tom開始學著承擔責任,也慢慢靠近著Hank的標準,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得以改善。而最終Sam和Tom兩人互換,作為權力象徵的父親全然沒有了主意,還是柔弱堅韌的母親告訴了他解決的辦法:報警。

影片僅有的兩場餐桌群戲非常值得注意。作為家庭成員聚會的重要場合,這兩場戲將影片所要展開的每一個點都顧及到了。第一場聚餐戲是迎接Tom回來。這場戲不僅交代了主線情節,還交代了父親對兩個兒子的影響,甚至顧及到了Isabella與Maggie的爭寵。作為一個「外人」,Tom的回來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家庭聚餐最終以父親離開而匆匆結束;第二場聚餐戲是Maggie的生日宴。這一次,又是外部力量的介入,打破了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平衡,之前的所有主線、支線、隱線情節都在這場戲中達到高潮,造成強烈的衝突,最終在Sam的爆發之下不歡而散。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兩個溫馨的場合,餐桌上的話題卻永遠是冰冷殘酷的。第一次他們談的是殺人,第二次他們談的還是殺人。影片對於戰爭、對於軍隊的描寫其實並不多,也就更沒有明確的觀點和傾向,只是通過這兩場餐桌戲,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編導的意圖,並不是下結論,而是提供一個個案讓觀眾自己進行思考,戰爭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寫了這麼多,我發現我竟然沒有給美麗的Grace留一塊地方,請Natalie原諒,這個角色真的沒啥好寫的,就是一個賢妻良母,美貌與善良並存。

Anyway,我說這麼多,就是想盛讚一個導演和編劇,尤其是編劇。因為這個劇本寫得實在非常出色。我查了一下David Benioff,他是個作家,之前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代表作,但這一部Brothers,其戲劇結構之精巧嚴謹,堪稱好萊塢編劇之模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