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風暴佳人--Agora

城市广场/风暴佳人(台)/穹苍下的女神(港)

7.1 / 73,141人    127分鐘 | France:141分鐘 (Cannes Film Festival)

導演: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編劇: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Mateo Gil
演員: 瑞秋懷茲 麥斯明格拉 奧斯卡伊薩克 Ashraf Barho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間隼

2010-03-18 00:29:40

意在當下的新史詩



     看Luc之前的評論,我其實是把這個片子當作好萊塢黃金時代「羅馬大片」東山再起來期待的,結果相當出乎意料。
  
  儘管都有滿螢幕的寬袍大袖和大理石建築,可當年的好萊塢,決不可能拍出這種電影。
  
  新意之一,是女性的視角。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世上有什麼銘刻在女性DNA裡的「女性視角」,雖然很多女性主義很愛講這個,我只是說這片子是從一個女性的眼光來反映時代的。希帕提亞根本不在乎肉身的性別,她把沾滿經血的碎布丟在Orestes面前,用肉身的醜陋擊碎了少年的痴心妄想。她認為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導向完美的唯一途徑,這就是古希臘理性精神一脈流傳的魅力。

   
  我說的女性視角的新意,是指用女性角色來擔綱一部史詩大片。這在當年的好萊塢大片裡,是極少出現的(除了《埃及豔后》和《聖女貞德》等有限的幾部)。男人古銅般的膚色和晶瑩的汗水,照羅蘭·巴特的話來說,是羅馬神話永恆的組成部份。而《城市廣場》講述的,卻不是男性彰顯荷爾蒙的history,而是一個女性追求和諧與完美的herstory。

 
    新意之二,是對基督徒的刻畫。發生在龐大的羅馬帝國的故事,總讓人聯想起《賓虛》、《十誡》、《聖袍千秋》等宗教傳說。實際上,居住在當年的羅馬帝國的,還有摩尼教、猶太教和羅馬多神教的信徒。那些好萊塢宗教故事反映的,只不過是被基督教化的西方社會對自身歷史的想像而已。早年對這些民間故事的影像化,跟《孔夫子》、《武訓傳》一樣,都是在利用一些民間口口相傳的道德故事來與大眾接軌,以完成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再生產。
  
  而《城市廣場》對基督徒不但沒有一點美化,還揭開了歷史上他們偏狹殘暴的一面。當然,多神教也好不到哪兒去,不過畢竟羅馬多神教已經隨風遠去,對基督教的批評,才是與現下相關的。聯繫到歐洲今日的種族和宗教衝突,阿曼巴的訴求可謂用心良苦。

 
    查了一下維基,歷史上的希帕提亞死得比電影中悽慘百倍,據說是被基督徒從馬車上劫走,拖到Caesareum教堂,活活剝皮斬碎,死後肢體還被火焚。片中讓她被達烏斯悶死,算是稍微照顧了一下觀眾的神經。
  
  影片在Orestes求愛那場,伴著笛聲將鏡頭一直拉大宇宙的「超大全景」,乍看覺得奇怪,後面看多了,才明白這是導演在對比宇宙的浩渺、有序與人間的自大、紛擾。包括多神教徒與基督徒衝突那一場,也多用高空俯瞰的視角。與黑澤明的《亂》一樣,是在悲憫世間的殘忍。不一樣的,是阿曼巴沒有相應加入個人仰望天空的主觀鏡頭,高調的用意表達得急躁了些。
  
  這片子裡的CG技術用得既承載用意,又不脫離實況,算是比較好的。不過能撐起「史詩電影」名號的,遠不止這些技術層面。影片對羅馬人的生活表現之細緻,令人讚嘆。飲食、體育、教育、娛樂都有精細的表現,足見西方羅馬史學的發達。中國要做到這一步,還早得很。我們忍受古裝爛片的騷擾之路,看來還遙遙無期。
  

在我看來,影片唯一的不足,是對希帕提亞的學術先進性強調得過了一些。古時候的學術照現在的眼光看,往往是巫術、數術、科學混雜的,即使在理性昌明的希臘哲人中,也是這樣。過份強調她取得的成就與今日科技的合拍,固然可以加強用今日理性破除宗教執念的訴求,卻反而可能埋沒歷史的真相——難道一個絕不出賣自己信念的巫婆,就不如一個女科學家高貴了嗎?實際上,科學理性正是今日最大的邪教。

 
  蕾切爾據說是劍橋大學畢業,儘管如此,或許是《木乃伊》裡面那種胸大無腦的印象太深了,對她出演這種知識分子角色,我總會產生屠婦繡花的不雅聯想。其實她沉靜的一面表現得還不錯,只是在人前闡述觀點的時候,總表現得有點女高中生般的手足無措。這可能是有意設計的,但歷史上據說希帕提亞可是「懶見生人,但是在一群男人面前也落落大方」啊!
  
  片中多次出現了埃及科普特教會的象徵,我忍不住想像,歐洲宗教界會不會因為這部電影是批評科普特「異端」的,就能稍稍放開一點胸襟呢?待考。
  
  我一直認為,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從這部電影在歐洲票房飄紅,已經可以看出歐洲觀眾素質之高。婦女運動、後現代史學、多元文化觀,已經在電影市場上開花結果,足以容納這種氣味獨特的「人文史詩」。而對宗教偏執的反思,說明導演對如今歐洲的族裔衝突不但關注,而且跟希帕提亞一樣,有自己堅定的立場。這部批判宗教偏執的電影,卻在歷史上宗教審判為禍最烈的西班牙誕生,豈非一個奇妙的耦合?
  
  那我們呢?難道說,別人已經看到了他們眼中的刺,我們卻還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梁木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