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

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狂林战曲

7.6 / 199,959人    170分鐘 | 215分鐘 (rough cut)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James Jones (Ⅰ) 泰倫馬力克
演員: 西恩潘 安卓亞布洛迪 吉姆卡維佐 班卓別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yeland

2010-03-14 01:36:20

馬利克的思索不只隔一條紅線


—— 評《細細的紅線》
在好萊塢的歷史中,從來沒有一位導演能像泰倫斯馬利克那般成熟與內斂。從第一部作品《窮山惡水》中,泰倫斯馬利克就一直試圖找拍攝與好萊塢潮流相悖的主流電影,《細細的紅線》可謂是一部人道主義傑作。他利用顛覆性的電影語言打破了好萊塢拍攝戰爭片的傳統手法。對於同類電影,像《拯救大兵瑞恩》,泰倫斯馬利克用他的哲學天賦給影片賦予更多人文價值,他說服製片人使用最好的演員,最豪華的製作團隊,拍攝了長達100萬尺的膠片,只不過是為了給人一種情感衝擊之外的東西。熟讀海德格爾的他喜歡研究人物的單體形態,從而關注整個歷史事件,他喜好對花草樹木進行細緻的描繪。從他的作品中,一直貫徹著一種自然主義的美學,他的作品更接近東方人的審美習慣。
在影片起點,他用了十分鐘的事件描述島上的各種形態,:明郎的陽光,蔚藍的海水,各種奇異的植物,同時也不乏描寫土著人具有宗教特色的歌曲等等。泰倫斯馬利克完全撇開了戰爭的陰影。很顯然,他用佛學般的頭腦對戰爭進行了重新解構。戰爭片對於他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手法,而更多的是他對於人與自然這種兩元對立的思索:作為美麗大自然中的一員,戰爭的發覺到底具有何種意義?他把沉思錄般的語言與詩意鏡頭結合的完美無缺。從這樣的境遇中完全透露出他對於人類烏托邦的追求。
影片有兩個主要人物:大兵韋特與副連長,在兩人稍有幾次的對手戲中,韋特與副連長分別闡述了自己不同的態度。副連長作為現實主義者認為,人類只有一個世界,我們為了活著別無選擇。而不諳世故的韋特相信烏托邦與理想。影片把兩人的第一次交談放在了冰冷的驅逐艦中,在打光方面表現的別有用心,副連長臉上的光陰冷犀利,韋特則柔軟泛黃。在第二次交談中,打光的手法亦是如此,導演用這種光影色調的不統一表現兩人世界精神的隔閡,但是在這之外其實也是一種互補,他們共同點是珍愛生命,不同的只是大愛和小愛。副連長用自己的行動「教育」韋特,也導致了韋特的犧牲,在影片行將結束時,韋特用死來證實自己的理想,而這種崇高的「大愛」理想也只能用死來獲取。在血淋淋的戰爭面前,這種結局不能不說是一次反諷。
影片群像式的表達手法不乏存在主義的成份,導演把每個人與之世界隔離,像薩特的《禁閉》一般,用各種人的狀態表現:人類怎樣才能更好的生存?導演把很多場景放在了自然景色的描寫之上,不僅僅是為了反襯戰爭的殘酷,更是為了突顯導演的「禪學意識」: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怎樣被少數異類所破壞。導演用光影色調不統一的方式表現各種人的心裡狀況,他想指出:個人的力量在現代社會中被剝奪的消失殆盡後,人類集體主義開始爆棚,在抽離了「正義」的外衣之後,他變成了自然的對立面,在這點上影片的主旨接近《路上行舟》。
電影外景拍攝用的全部是純自然光,並且全部使用開放式構圖,使得影片看上去更加含蓄。很顯然,導演著重探討了戰爭與人,戰爭與世界,戰爭與自然之間的從圖。眾所周知,泰倫斯馬利克喜歡用純自然光拍攝故事片,並且不講究光影的順接,他的這種表達方式是給人以個人願望的暗示:唯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才是避免人類殘殺的唯一途徑,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避免人類陷入慾望的漩渦,跟上帝完成溝通。這種類似尼采《永恆輪迴》的觀念也是導演在反戰意識之上的又一突破。
總觀整個影片,泰倫斯馬利克所想要突出的不是所謂「戰爭故事」或是「戰爭情景」而是導演對戰爭思辨的過程,而這種理性主義的色彩是建立在人道主義之上的,原來人生與死,愛與恨之間也不過隔了條細細的紅線。
評論